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地震学是以各种历史档案为基础进行地震学研究的边缘学科,也是我国现代地震学的基础。离开历史档案,历史地震学的研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现代地震学从各种地震史料档案的收集、整理、分析研究中起步,经过多年积累逐步发展成由各学科交叉、渗透的现代地震科学。在历史地震学的研究中,以纸张为载体的史料档案虽然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其它载体的档案史料也起着  相似文献   

2.
清代地震档案在甘肃省的利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历史是今天的一面镜子。历史地震学是建立在历史史料基础上的一门边缘学科,也是现代地震学研究的基础。清代地震档案为我们研究清代地震提供了珍贵资料。因而,历史地震学要求地震史料具有较强的连续性,需要占有各种充分可靠、翔实的史料档案。  相似文献   

3.
地震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自然灾害。人类的一部发展史,就是与各种自然灾害斗争的历史。在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过程中,为了总结经验,为今人和后人使用而有意识记录和保存的原始记载,就形成  相似文献   

4.
所谓“史料”应当是指“反映某一特定历史事实原貌的材料”史料是人们对历史进行认识的媒介,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人们要研究历史,特别是研究人类历史,撰述历史论著,假如离开了史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将寸步难行。在信息时代,要使历史科学与时代同步,我们就应当在重视实物史料、口碑史料和文字史料的同时,更重视史料家族中的新成员——网络史料。所谓网络史料,就是以互联网作为载体而存在的史料。  相似文献   

5.
我国地震学家谢毓寿和历史学家蔡美彪主编的《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是一部既有学术意义又有实用价值的著作全书共五卷七册,约700万字。所收集的地震史料,起自公元前约23世纪,止于1980年,时间跨度达四千余年。这部《汇编》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地震局,中国科学院发起,报经国务院批准,  相似文献   

6.
地震灾害是人类所面临的重要自然灾害之一.在当代,有关地震的预测及科学研究等已非常有序地开展,但对于地震灾害历史延革的研究,从历史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的讨论还不多见,对于近代以来东北地震及救助研究的成果就更少.本文试对此进行讨论,以达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7.
形式主义史料与政治文化的存在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客观历史一去而不复返,时间把史学家与客观历史分隔开来,史学家只有借助于史料进行研究,史料成为历史研究的基础与中介。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不仅需要周密地思辨,而且需要广泛地收集资料。刘泽华先生对史料的认识,在1958年批判郑天挺教授"两万张卡片论"中醒悟,郑教授倡导史学研究要重视资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说史料》一文中指出":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者也。"而往事得以流传后世,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文字记录的传播、实物的遗存、口耳相传。由此,这三方面的史料分别被称为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口述史料,就是"通过有计划地访问历史事件的当事人或知情人,录下他们的谈话从而获得的某一特定问题的口述凭证,也称口碑资料"[1]。司马迁在  相似文献   

9.
所谓"史料"应当是指"反映某一特定历史事实原貌的材料"史料是人们对历史进行认识的媒介,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人们要研究历史,特别是研究人类历史,撰述历史论著,假如离开了史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将寸步难行.  相似文献   

10.
<正>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据史料记载,我国绝大部分省份都发生过六级以上的地震。明清两代是中国地震的频发期其中尤以康熙时期为重,本文将在分析康熙时期地震时空特点的基础上,总结其赈灾措施,以供借鉴。一、康熙朝地震的时空分布1.康熙时期地震发生时间分布。清代是我国地震频发的时代,发生的次数之多,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据邓云特的《中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书法与绘画,是一个独立、自律体系因而极具民族特征的视觉艺术系统。直接构成这一系统的,就是中国书画所独有的艺术语言,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审美心理。因此,破解书画语言的秘密,也就成了把握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关键。 任何艺术语言无疑都是历史的产物,但史料的堆砌却决不意味着历史的眼光。钟家骥先牛近著《书画语言与审美效应》一书的独到之处,是第一次为这种历史的探寻和分析,找到了一个逻辑起点,即一把可以破译中国书画语言遗传密码的钥匙,这就是人类独有的一种心理现象—视觉节选。  相似文献   

12.
著名经济史学家傅筑夫先生曾经指出,一部二十四史,几乎就是一部中国灾荒史。同样,一部中华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与自然灾害不断抗争的历史。极其严酷的自然环境。恰恰成为刺激中国文明生长、绵延的极其重要的积极力量。在与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不断挑战的历史过程中,中国人民不仅积累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量的灾害史料,也创造了极其丰富的减灾救荒的历史经验。大约从宋代开始。一批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档案界很多同志,就档案馆工作与历史研究的关系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发表了很多意见,归纳起来,大致有几种观点: 第一种意见认为:档案馆的编研工作是历史研究工作,编纂档案史料是档案工作者参加历史研究的主要方式,是一项重要的历史研究工作,是长久地保存档案史料的重要方法,也是历史档案工作的方向。第二种意见认为:研究档案就是研究历史,档史不可分,治档必治史。档案馆研究历史应成为治史之主流。第三种意见认为:档案馆搞历史研究的做法不利于  相似文献   

14.
地震乃自然灾害之一,是极为普遍的自然现象,我们所说的地震一般都指的是天然地震(非天然地震是指如矿山开采等引起的人工地震等),主要为两种。一是构造地震,一是火山地震。构造地震即由地下岩石的构造活动而产生的地震,地震若是超过了一定的临界点就会造成灾害,其破坏性强和影响范围广,往往会在瞬间给人类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灾难。因此,在各种自然灾害中,人们最恐惧的莫过于地震了。我国是多地震国家,由地层的结构所决定。强地震带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  相似文献   

15.
付桂华 《中国档案》2007,(12):34-35
20世纪初。随着现代地震仪器的发明和观测技术的应用及地震现场科学考察的开展。许多纸介质的地震原始性科学资料和照片真实地记录下了当年地震发生的背景、现场悲惨情景以及政府的应急策略等。这些弥足珍贵的原始性地震资料(史料),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进行地震成因、预测预报、应急与救援、重建家园等方面研究的基础资料。对其挖掘、整理、挽救及开发利用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全国新书目》2008,(11):8-8
本书分为:规避自然灾害和与人为事故两篇。内容包括地震: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地震肆虐人类家园;如何衡量地震的大小;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地震为何多发生在夜间;气象异常与地震有关吗;植物怎样预测地震;动物能预报地震吗等。本刊摘发其中关于避震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2008年的中国,灾难与感动同在。寒冷的冰雪肆虐过后,谁承想还会遭受更猛烈的地震。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让城市瞬间变为废墟,生命惨遭茶毒,全国人民在悲痛的同时,空前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谱写了一曲人间暖歌。作为一名档案丁作者,此时此刻,突然想到了地震档案。地震档案是地震学研究的历史见证和基础,是防震减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震档案全面、详尽,它的作用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那么收集工作就成为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家博物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馆藏文物系列展"以"抗战与文艺"为主题,通过"文艺与抗战展"、"延安电影团史料展"、"抗战木刻展"、"抗战摄影展"、"梁又铭抗战美术作品展"五个展览,利用馆藏1100多件历史文物和美术摄影作品以及历史照片、历史资料等,多角度、全方位地再现了抗战中文艺和文艺家为抗战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五个具体展览相互关联以及各自的特色,都再现了抗战中不同地区、不同时段、不同艺术形式的历史。展览的整体设计相互辉映,将丰富性的特质用展陈的艺术语言表现出来,体现了"历史与艺术并重"的精彩。这一展览展示了国家博物馆在研究利用馆藏文物方面的不懈努力,还表现了国家博物馆在"历史与艺术并重"这一新的发展定位下,在展览策划方面的长足之进。  相似文献   

19.
黄振南 《历史档案》2005,(2):120-127
中法战争是近代中国和法国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关这一事件的史料,中法两国都有收藏。然而,长期以来,研究这一事件的中国学者主要依据本国史料探讨问题,史料的片面性往往使结论有失公允,这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  相似文献   

20.
是举世震惊、举国哀痛的“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促使我在震惊和哀痛中.开始查阅有关四川地震档案史料的我试图通过这些档案史料,了解素有“天府之国”之誉的四川,和地震有着怎样的牵连;历史上遭遇地震又是怎样的情况;又给后人留下了什么样的思考?通过查阅《清代地震档案史料》中关于清代四川地震的内容.结果发现那里大小地震(多数为轻微地震)时有发生,如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