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试析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有机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鹿名  李玉杰 《时代教育》2009,(5):142-142
学校体育是社区体育的基础,社区体育是学校体育的补充,学校体育能够有效地解决社区体育的一些困难,社区体育能够对学校体育进行影响和促进.但二者交互发展的现实也存在障碍,如: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管理体制存在较大差异,存在功能障碍;城市管理体系对于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调发展的阻碍;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相互结合,互补发展.  相似文献   

2.
高校体育是社区体育的基础,社区体育是高校体育的延伸,是推广全民健身不可缺少的部分.文章调查吉林省高校体育以及社区体育的互动现状,提出了吉林省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的策略,把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相结合形成学区体育一体化将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鄂西乡镇经济较为落后,社区体育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但鄂西乡镇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良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利用地域优势文化打造特色的生态化社区体育已经成为鄂西乡镇社区体育发展的紧迫任务之一.通过社会调查、文献资料等方法,以生态学理论和鄂西乡镇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为基础,阐述鄂西乡镇社区体育生态化建设的紧迫性,指出居民生态意识淡薄与健身需求增加、社区体育空间资源不足与利用效率低下、社区体育资源不足与潜在体育资源开发不够、社区体育的建设与社区环境之间形成的矛盾体已成为制约社区体育生态化发展的瓶颈,并从合理规划社区体育空间、开展多层次的生态体育活动、重视社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与社区文化环境协调发展、加强社区体育生态化建设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互动发展、建立行之有效的社区体育生态化运行机制等五个方面提出了鄂西乡镇社区体育生态化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有明显的差别,但又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本文着眼于学校体育是社区体育的基础,以及学校体育针对社区体育改革的理论研究,来促进我国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论证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5.
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发展动力系统是指驱动社区体育服务发展和演化的力量机构系统,具有比较稳定的构成方式和作用规则.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发展动力系统的要素包括经济保障力、政治调控力和文化推动力.经济保障力是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发展的前提,为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发展创造条件.政治调控力整合社会资源,控制社区体育服务发展的方向,在社区体育服务体系中起着调控的作用.文化推动力以树立科学的体育价值观规范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三个动力之间必须协调作用,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形成良性互动,才能使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发展的速度更快、速率更高、效益更大.  相似文献   

6.
冯景兰 《考试周刊》2008,(3):121-122
高校体育与城市体育的发展密不可分,高校体育对社区体育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根据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对现阶段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提出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社区体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区体育文化在当今社区建设中也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区体育文化作为社区体育和社区文化的分支,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发展的好坏与否关系到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能否得到满足,也将对整个城市社区的精神文化面貌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形式下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发展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发展的新模式,进而促进我国社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8.
从行为文化、物态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方面对达州市社区体育文化进行访谈调查和数据分析后表明:达州市社区体育文化的建设难以满足当地居民对体育活动的需求.其问题主要表现在:活动内容简单、数量少,场地器材设施种类单一,社区体育管理制度不完善及缺乏长效机制,体育文化宣传工作未能落到实处.达州市相关部门应完善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系,加大社区体育配送服务力度,丰富社区体育活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社区体育资金体系,以期实现体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使社区体育文化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谈高校体育资源与新型社区体育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集体育人才、场馆优势为一身,为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能用好用活这些资源,解决影响社区体育发展的问题,就可以构建新型社区体育.要实现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补互促和共同发展,应采取以下策略:发挥大学生参与社区体育实践的影响和带动作用、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与社区体育相衔接、高校人力资源优势与社区体育共享和高校体育场地与社区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县域社区体育的社会意义分析,论述了加大力度发展县域社区体育的重要性.同时,还从县域社区体育"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县域社区体育多元化的价值观重要特征进行探讨,阐明了县域社区体育的价值定位.  相似文献   

11.
课余体育是学校体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当前,山西省高校开展课余体育受体育设备的配备情况、体育教师的状况、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学生的体育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山西省高校应高度重视开展课余体育的力度,丰富课余体育的内容,充分发挥课余体育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2.
体育全球化是国际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文化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这一进程中,体育的西方化倾向却是当今体育全球化的主要特征,从而导致西方体育文化在国际体育中的霸权地位不断强化,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他国家和民族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对此,要清醒地认识到体育全球化并不等于体育西方化,应在保持本民族体育自主独立性的基础上,反对西方体育霸权,以积极的态度吸收世界体育先进的文化因子,融入到世界体育发展进程中.  相似文献   

13.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区体育必将成为社会体育发展的主要方向.成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和善度休闲时间的主要手段,它对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和和谐社会的建立必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从最近调查情况看,我市城市社区(以下简称社区)体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足,尤其是场地、设备不足,社会体育指导员缺乏,社区体育组织机构的缺失等问题,严重地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影响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和社区体育的开展,与社会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格格不入。该文认为.只有建立学区体育,整合现有体育资源,实现全社会体育资源共享,才能有效地发展社区体育。  相似文献   

14.
体育生态学是关于体育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规律的学说.这门新兴学科体系结构的创设,无论是在体育教学的理论上,还是在社会体育的实践活动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体育生态学体系结构的创设应涉及体育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体育生态要素,体育生态环境,体育生态规律,体育生态基本原理,体育生态功能,体育生态系统,体育生态意识教育等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社区体育作为一种新的社会体育组织形式,正在成为我国城市群众体育的一种发展趋势。通过对黄山市屯溪区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社区的体育设施情况、社区居民锻炼的频率和居民锻炼的项目、不同的年龄参加体育锻炼的分布、体育指导员现状、社区居民进行锻炼的时段等方面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屯溪区的社区存在居民的健身意识不高,社区体育经费不足,社区体育场地缺乏,社区体育指导员缺乏等状况。针对这些状况提出策略,以期为今后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和有关部门制定政策,开发社区体育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长期以来按照自己的轨迹发展,并各自取得一定成绩,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非对称性,作为体育事业中重要的两个方面,如何才能使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成为了摆在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文章以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二者各自的发展规律,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为推动二者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目前高校存在的重智育、轻体育等问题,阐述了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高校体育在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中的作用,提出了高校体育的发展方向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高校要成为终生健身体育教育基地。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昆明市部分高校2010级大学生的余暇体育行为和体育消费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昆明市高校大学生有一定的余暇时间参加体育活动,强身健体、放松身心成为他们参加余暇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制约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是体育活动场所少,休闲娱乐项目单一.建议学校开放体育设施,创造良好的体育健身环境,积极引导和推进大学生健身运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19.
健康需要体育运动,社会需要体育文化;用以人为本的体育理念使体育课程的实施领域从校园中突围;用现实性思维思考体育与环境的互动,在体育课程目标的落实中彰显出青少年体育与环境互动,以激发参与的激情。在情境与未来的需求指导下进行体育内容的实践,建构体育课程与环境互动实施模式的实践,从贴近生活的现实中实施体育课程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洛阳体育经济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市区的学校体育、群众体育以及竞技体育发展势头良好,但市属县域体育严重滞后,这个问题制约了洛阳体育经济的发展。作者认为,应以市区为龙头,统揽洛阳全区,充分发挥洛阳的人才、地理、交通和文化优势,才能拓展洛阳体育经济的发展空间,使其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