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因调研一个全国性少数民族新闻方面的项目,有幸获赠白润生教授《中国新闻通史纲要》(修订本)一书,回去后翻开第一页便被深深吸引和打动,连续几天读罢,有一种酣畅涌动胸中。有意味的是,该书是一本教材性质的史书,但它却能如此打动人,令人久久回味。因此,我很乐意将这部以全新角度编撰而成的“巨著”推荐给同行及广大读者,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它了解中国新闻发展的全面、客观、真实历史。白润生/编著  相似文献   

2.
刘焱 《新闻知识》2004,(8):57-57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它是报纸吸引读,引导读的重要手段。一篇章,一条新闻,能不能打动读,吸引读去看,标题往往起着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一则新闻能否有很好的传播效果,并不一定是它的新闻要素齐备与否,而是它能用何种方法、在何种程度上吸引和打动受众。[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细节的重要性 一个好的细节往往胜过长篇的议论、大段的描写,尤其在富有人情味的社会新闻中。在写人物报道的新闻时,细节最能真实地反映一个人、披露一个人心底的秘密,同时也最能打动人;在写事件性新闻时.细节的描写也最能使事件的表述清晰明确,增强事件的逻辑性.让人看完后既能清楚明白地了解事件,又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5.
尹一凡 《新闻世界》2008,(10):41-41
穆青先生热爱文学.提倡“散文式新闻”,常把描写和抒情等文学手法运用到新闻通讯的写作当中,增强美感和表现力。本文试就散文式新闻作品的一些表现手谈点体会。“散文式”新闻作品文字优美,情景交融,它是一篇新闻,却有诗的语言;它在叙述事实,却揉合着深情。能使受众加深印象,难以忘怀,能激发受众情感,打动受众心弦。  相似文献   

6.
怎样使政治工作新闻“实”起来?一般认为只要用事实说话即可。这无疑是正确的。但这个“事实”应当是经过选择的,充满了感情和道理的事实.也就是说应当是能够打动人或能给人某种启示的事实。  相似文献   

7.
新闻报道。只要内容精彩,就一定能吸引受众吗?不一定。俗话说“秧好谷一半,题好文一半”,没有好的标题去吸引人、打动人。再好的内容也可能与受众失之交臂。“看书看皮,看报看题”,很多缺乏可读性的新闻。就是“死”在了标题上。文贵出新.标题作为一篇文章的文眼,它不仅是对其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提升,还要有足够的魅力去抓住读者的眼睛、听众的耳朵。使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8.
在广播新闻中,细节是指采访对象所呈现或表露出来的特征明显、个性鲜明的特质,它往往通过自然的音响、人物的语言和现场情景表现出来,因而更能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  相似文献   

9.
细节,犹如新闻精品中的珍珠、玛瑙、美玉,它逼真、闪光、小而精巧,瑰丽动人。尽管看起来是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却生动活泼,小中见大,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往往成为新闻事实或故事情节中最真实、最精彩、最具特色的精华部分,也是新闻精品中最能说服人、打动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难怪有人把新闻细节称为“新闻的细胞”,“通讯的血肉”了。而事实上,一篇传世的新闻精品,都有一两个、两三个精彩感人的细节。因此,我们在新闻采写中,不可不重视对新闻细节的潜心捕捉和着力表现。 选用最能揭示事物本质的细节 细节是组成情节最基…  相似文献   

10.
赵秋实 《记者摇篮》2004,(4):23-23,58
导语不是对新闻简单的总结.不是笼统地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它是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事实和亮点.它将新闻关注集中到一点上。好的导语体现的是新闻事件中最有意义的和最有新闻价值的要素。导语写得精彩.就能抓住读者,否则读者就溜掉了。  相似文献   

11.
张薇 《记者摇篮》2009,(9):25-25
新闻现场的重要性 摄影记者既要拍摄新闻,就要到新闻现场,新闻现场就是摄影记者的第一工作现场,只有现场感强的新闻图片才会有感染力。现场新闻,也称“视觉新闻”、“目击新闻”、“现场速写”等,是记者用耳闻目睹的第一手材料拍摄或写成的新闻。它以鲜活生动、真切感人的事实打动读者,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闻传播学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没有55个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中国新闻传播史不是一部完整、科学、系统而全面的史学著作."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的拓荒者、毕生致力于少数民族新闻研究的白润生教授这样强调.  相似文献   

13.
杜元  张滨 《新闻前哨》2006,(8):75-76
电视新闻的细节是指能够突出新闻五要素的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两个方面,它包括图像、现场语言、音响、屏幕字等要素。从观众角度上讲,电视细节就是电视节目精彩的瞬间,即兴奋点,好的情节最能吸引人,最能打动人。  相似文献   

14.
邱丽红 《新闻传播》2009,(12):100-100
本文从新闻传播中审美价值的方向和内容方面探讨了新闻传播应以美好的事物影响人、激励人和打动人,才能真正地体现出新闻价值.同时也是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5.
傅宁 《当代传播》2011,(2):109-110
一书写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历史是一种学术责任。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兴起于20世纪初叶,进入90年代后空前繁荣,迄今已经形成较为系统、多语种、多层次、多渠道的特色鲜明的新闻传播体系,是中国新闻传播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历史新闻传播学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没有55个少数民族的新闻事业的新闻传播就不可能是一部完整的、科学的、系统而全面的  相似文献   

16.
季寅妮 《新闻窗》2005,(3):53-54
作为媒体,在第一时间发布公众关心的新闻,特别是公众关心的突发性灾难性新闻,是职责所在、是追求所向,能否发出最快的最能打动人的新闻,既是对媒体实力的一大考验,也是对记者和媒体最具挑战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情感是指人们对外界事物有所触动而引起的主观心理状态,它是在一定的心理刺激、内心体验和现实感受条件下形成的。情感能引起欣赏的审美幻觉,没有情感就没有审美体验。古人云:“感人心,莫先乎情。”就是说,章要想打动读的心,首先应该在情感上吸引读,征服读。新闻不只是单纯地报道事实,传递信息,它的魅力还在于以新闻作品中的浓郁  相似文献   

18.
许多人包括不少业内人士都认为,新闻讲求的是实效和真实,无需投入情感,只要按照新闻要素的要求,把时间、地点、事件等五个W交代清楚就行了,针对这一课题,作者结合自己工作经验从新闻需要情感的发挥,情感在新闻报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闻报道是新闻工作者情感作用的结果,必不可少地要带有新闻工作者的感情色彩;新闻中融入情感是人文关怀精神的魅力所在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用事例证明好的新闻报道之所以能吸引人,打动人进而感动人,并不仅仅因为它反映的事件新与奇,而更在于它把握时代脉搏,找准了与受众感情的"共振点",实现了新闻价值和感人魅力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9.
车速轶  时旸 《新闻传播》2007,(10):51-51,55
电视新闻报道是一门叙述的艺术。新闻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关键要看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和叙述的技巧。故事话语的研究强调要营造叙述角度的陌生化,才能使所叙述的故事吸引人、打动人。那么,电视新闻报道如果想达到吸引人、打动人的目的,同样也要努力营造叙述的陌生化。在过去的实践中,我们完全可以体会一下,面对全新的新闻事实,而我们的报道思路、报道样式、  相似文献   

20.
在新闻传播中应具有一定的审美力和审美表达水平。本文从新闻传播中审美价值的方向和内容方面探讨了新闻传播应以美好的事物影响人、激励人和打动人。以此真正地体现出新闻价值.同时这也是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