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杨斌  郭海燕 《中国科技信息》2006,17(13):281-282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新疆的农业资源非常丰富,如何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分析了新疆发展农业旅游的现状和客观必然性,以及发展潜力,提出了适合新疆农业旅游发展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2.
农业旅游是一种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具有休闲、娱乐、求知、教育功能的旅游产业。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农业景观、田园风光的深层次开发与旅游业延伸交叉形成了新型农业开发模式。本文通过对农业旅游内涵的理解及我国发展农业旅游以来存在的问题分析,总结出今后发展农业旅游的对策及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随着近几年来国内农业旅游的迅速发展,理论界对其兴起及概念等作了一定研究,并与国外的农业旅游发展进行了比较,但就目前而言,农业旅游的理论内涵由于其自身的复杂性,并没有达到共识,各国乃至各地区的划分标准也不甚统一,为了在农业旅游的范围划分和执行标准上有更好的依据,在农业和旅游的交集基础上,总结出大农业旅游的内涵,并与其相关概念,包括乡村旅游、观光农业、生态、休闲农业旅游、都市农业旅游、农庄旅游、农场旅游等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4.
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潜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旅游资源潜力是遗产地旅游发展综合潜力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是一种新型的旅游资源,农业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复合性、动态性、脆弱性、原真性、独特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是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资源评价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本文构建了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主体-辅助,有形-无形”分类体系和“资源特征-旅游发展适宜性”的评价体系,突出强调遗产资源旅游可进入性方面的特征,并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潜力最大的区域是包括方山、山口、鹤城等9个乡镇在内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优势突出、旅游发展可进入性高的东中部地区,也是该县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优先区域。而西南部农业文化遗产主体资源(“稻鱼共生”系统)面积小,交通条件相对较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视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是该区配合全县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5.
肖潇 《中国科技纵横》2014,(18):280-280
农业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发展模式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迅速发展,而我国的农业旅游形式单一模式老化,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及国际农业旅游的发展趋势。创意农业旅游的兴起和发展,体现了农业旅游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新一步融合和发展,对带动新农村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指导性的意义。本文对创意农业的概念内涵进行研究探讨创意农业旅游与区域农业经济的带动及其影响作用、指导发展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琼 《科技广场》2010,(2):79-81
都市农业是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以满足都市居民多层次需求及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新型多功能农业,其特征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都市农业旅游是在都市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模式具有鲜明的特点。在借鉴国内外发达城市都市农业旅游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南昌市本地特点及独特优势,对南昌市都市农业旅游的发展策略提出了构想。  相似文献   

7.
李红 《内江科技》2007,28(11):85-86
体验型农业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一个新兴产业。梅州体验型农业旅游的发展虽然只是起步阶段,但其有着发展体验型农业旅游的优越条件,只要充分利用其优势,选择好合适的地点,采取适当的措施,梅州体验型农业旅游的发展前景将会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8.
李璐 《中国科技信息》2006,(11):142-143,131
我国的农业资源丰富多彩,具有极其重要的观赏、体验、教育和保健等旅游价值。近年来在我国的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中存在着速度快、质量低、管理混乱,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欠佳等问题。该文试图在分析我国农业资源旅游价值的基础上,探索我国农业资源的旅游综合开发模式:(1)挖掘农耕文化情结,提高文化品位;(2)农业和旅游业的复合开发;(3)营造“纯粹、自然、宁静”的原生型田园环境;(4)传统农耕文化和现代科技文化的和谐相融。  相似文献   

9.
李南鸿 《科技广场》2009,(6):131-132
当前农业旅游的定位方式有很多.农业旅游项目的定位选择一方面必须结合自身的资源特色,另一方面更应关注目标顾客群的特色及动态变化.本文对农业旅游面向在校学生的"认识与学习"的特色定位的目标市场营销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尽管我国的农业旅游总体上还处于市场培育阶段,产业化经营也处于初级阶段,但农业旅游在增加就业机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已显现无疑。  相似文献   

11.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坚持走"大农业"与"大旅游"相结合的路子,乡村旅游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国家旅游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旅游业发展与农业发展进程紧密相连。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农村地区涌现出  相似文献   

12.
刘芬 《科教文汇》2008,(9):200-20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新阶段作出的一项战略部署,也是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内容。农业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方式,有助于提高农村资源的价值,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农民素质的提高方面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徐州市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在分析我国学术界对现光农业旅游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作者对观光农业旅游的定义.接下来,根据调查,分析了徐州市发展观光农业旅游的优势并提出了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政府主导,加大投入.科学规划,避免盲目开发,完善各项政策,引导旅游人才到基层去创业等几项对策.  相似文献   

14.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坚持走"大农业"与"大旅游"相结合的路子,乡村旅游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国家旅游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旅游业发展与农业发展进程紧密相连。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农村地区涌现出  相似文献   

15.
陈菲  郭艳 《科教文汇》2008,(3):127-127
农业旅游是一种符合型的生产经营模式,它能带来双重的经济效益,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飞速发展的时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本文结合南京市农业旅游发展SWOT分析基础上利用TOWS矩阵分析,提出南京市农业旅游深度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16.
旅游资源潜力是遗产地旅游发展综合潜力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是一种新型的旅游资源,农业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复合性、动态性、脆弱性、原真性、独特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是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资源评价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本文构建了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主体-辅助,有形-无形"分类体系和"资源特征-旅游发展适宜性"的评价体系,突出强调遗产资源旅游可进入性方面的特征,并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潜力最大的区域是包括方山、山口、鹤城等9个乡镇在内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优势突出、旅游发展可进入性高的东中部地区,也是该县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优先区域。而西南部农业文化遗产主体资源("稻鱼共生"系统)面积小,交通条件相对较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视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是该区配合全县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7.
从农业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入手,主要包括资源基础、交通条件、季节因素、经济基础四个方面,阐述了农业旅游应采取分析资源、定位市场、选择区位、确定规模、搞好配套、持续管理的开发规划步骤.  相似文献   

18.
孙业红  闵庆文  刘某承 《资源科学》2013,35(7):1526-1534
旅游发展是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和适应管理的重要举措,有针对性地、科学地掌握其旅游资源利用特征是成功发展旅游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以技术型(浙江青田)、景观型(云南红河)和遗址型(江西万年)农业文化遗产地为例,开展了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利用特征对比研究.研究建立了以主体旅游资源特征、辅助旅游资源特征、外部因素特征以及客源与市场特征为内容的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利用特征评价体系,构建了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分析的“优势—劣势-状态-响应”概念模型,提出技术型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采用“市场带动资源模式”,景观型采用“资源带动市场模式”,遗址型采用“节事活动带动模式”,可为案例区及其它相似区域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尹燕  周应恒 《资源科学》2012,34(12):2409-2417
农业旅游作为旅游活动的重要形态之一,对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和谐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农业旅游示范点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时间可达性和非线性分形方法,测算了2004年、2010年江苏省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可达性时间及集聚与关联分形维数,探讨了农业旅游布局的空间演化特征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江苏省农业旅游示范点整体可达性较好,两个时段上平均可达性时间分别为37.23min、26.37min,两个时段上省域内到达最近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时间跨度分别为200min和121min,交通网络的发展降低了示范点的可达性成本,旅游示范点的影响范围和服务人口发生较大改变,农业旅游示范点空间上的集聚态势和关联程度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强,且集聚态势更加明显。针对江苏省农业旅游布局空间演化的形成机理剖析表明,政府决策引导、交通网络发展、地区经济支持、城镇区位导向以及工业旅游带动的综合作用下促使了农业旅游空间布局的演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农业文化遗产地居民福祉持续改善是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宗旨。【方法】本文以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区所在的云南省元阳县大鱼塘村、箐口村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纳入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农业文化遗产地居民福祉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问卷调查法、半结构访谈法与数理统计法对居民福祉水平进行测度及对比分析,并探析旅游发展对居民福祉的影响。【结果】(1)农业文化遗产地居民间福祉水平差异较大,福祉水平最高值为0.85,最低值仅为0.23,均值为0.56。(2)居民是否参与旅游业、家庭年收入、居民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均对居民福祉水平产生显著影响。(3)经济条件变化感知、生活环境变化感知和保护与发展变化感知对遗产地居民福祉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社会关系变化感知、教育资源变化感知和健康安全变化感知对遗产地居民福祉影响不显著。【结论】地方政府在推动旅游发展的同时,有必要引导旅游相关生计方式融入当地居民的传统生计,提高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社区参与水平,努力实现旅游发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及居民福祉改善的共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