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要使教育报道走进读者的内心,无外乎两种主要方法:报道中要有人;挖掘具体事实。报道中要有人我国新闻界一直提倡“新闻既要见物又要见人”。报道里写人并不是专门报道人物,而是在报道中加进人的因素,从人的角度去写报道,突出人的活动、人的作用和人的思想情感,从而增加报道的人情味。  相似文献   

2.
社会是由个体这一细胞组成,而人物活动则构成了事件,二者的叠加就是时代和历史。基于这一点,有人说你不用费神去解释时代,解释历史,任何一个有理性的读者,都会在记者的人物通讯中品味出一个时代的味道。人物通讯,是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的事迹或经历的一种新闻文体。写好人物通讯,不仅可以展现一个典型人物甚至一个群体的时代风貌,而且可以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因此,各种媒体都很重视人物通讯这种体裁。在日常采访中,怎样才能写好人物通讯,让人物跃然纸上呢?结合个人的采写经历,笔者以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前几年,有人针对科技新闻报道枯燥呆板的现状,提出科技报道要“软化”的观点。后来还有人提倡写“社会科技新闻”,并作了可贵的实践探索。这些提法的目的,就是要帮助科技新闻跳出传统的框框,不仅直接报道科技成果、科技政策、科技人物、自然奇观,还要报道与这些成果、政策、人物、奇观有关的人际关系、趣闻轶事,从而使科技报道的内容更加丰富多采、琳琅满目、为读者所喜闻乐见。我赞成“社会科技新闻”的提法,这比笼统地提“软化”要好。事实上,社会科技新闻是早已有之的  相似文献   

4.
刘琨 《新闻世界》2009,(1):84-85
现在的读者太过挑剔,大凡看到正面题材的报道,往往会有人评价说“是写得不错的官样文章”。读朱玉的新闻作品则不然。  相似文献   

5.
同一事件,有人这样写就上了寸金之地,而有人那样写则泥牛入海,原因何在?关键是最佳报道角度的选择。怎样才是最佳报道角度呢?我写稿几年的体会是:选取采访过程中最能打动自己的事实去写。记得去年11月28日,我部驻地一家工厂发生了火灾,我部官兵立即奔赴火场和消防队员、工厂工人一道迅速阻止了火势的蔓  相似文献   

6.
人物消息是以消息的形式报道新闻人物、反映其思想和事迹的新闻体裁。近年来,笔者发现众多报纸中,人物消息少得可怜。许多通讯员、记者一涉及写人物,首先想到的就是人物通讯、人物特写。这也许是“消息写事,通讯写人”的说法给人们思想上留下的框框。对先进人物,可以用人物通讯来反映,也可以用人物消息来报道。用通讯介绍人物,固然写得生动活泼、具体细腻、富有文采,还可以较深地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但笔者以为,它毕竟不是报道人物的唯一写作形式。采用消息的形式不  相似文献   

7.
禄秦剑 《报刊之友》2012,(11):116-117
人物是文学作品写作的核心,写好人物是代表一个作家写作水平,文学功底最集中的表现,而写人物对于新闻工作者也同样重要,一篇通讯报道中,只要人物写好了,通篇报道就活了,读者喜欢去看,笔者通过对典型通讯的分析,分析新闻事件人物描写在新闻报道写作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人物报道,常常以人物新闻、人物通讯、人物特写、人物专访等体裁出现,采取以事服人、以情感人的表现手法赢得读者喜爱。 “富于感情——这是写好作品的最好手段”(高尔基语)。我想,“富于感情”,也是写好人物报道的最好手段。因为,没有情感的人物报道、难打动读者的心  相似文献   

9.
去年,我因一篇人物通讯《勋章背后的未了情》获得了全国好新闻二等奖,于是,对于人物报道自然多了几分留心。留心之余也就多了几分想法。这几年,同行们议起来,有一个共同感受,人物报道越来越难写了。所谓难写,就是要写出让读者爱看,并且看后还能产生出某种共鸣的人物报道越来越难了。实在说,在很长的一般时间里,我对于写人物报道陷入了一种为难的境地。翻开中国的新闻史,人物报道占了极重的份量,一代代新闻工作者以  相似文献   

10.
在“爬格子”生涯中,有人乐意写有头衔、有脸面的企业家、领导,有人善于写获过国家、省级的劳模、先进,撰写这些在当地有口皆碑的人物,有份量,有力度和深度,被新闻单位采用率也较高,这叫“吃酒不吃菜,各人心中爱”,而我则不然,偏偏钟情于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写“小人物”确有较大难度,他们没有显赫的政  相似文献   

11.
倪恩泉 《视听界》2006,(2):96-97
广播人物报道目前主要有两类:一是人物新闻,以消息的形式报道典型人物;一是人物通讯,以专稿形式报道人物事迹。前者大都在新闻节目中播出,后者在专题节目中播出。由于用处和采访要求不同,两类人物报道写作的创新突破点也就不同,但基点是一样的,就是要“三贴近”。一、人物新闻的创新广播新闻节目总长度一般在20分钟到30分钟,这就决定了典型人物报道的长度一般控制在3分钟左右。用3分钟左右时间写活、写像、写好一个典型人物相当难。与人物通讯相比,它就是一个“瞬间的艺术”,通过小片断、小浪花来反映人物,使之成为超越时间、引人思索的“长…  相似文献   

12.
曹仁义 《中国广播》2009,(12):63-64
人物报道,包括人物消息、人物通讯(人物专稿、人物专题)。人物消息就是用消息这种短小简洁的形式报道人物;人物通讯篇幅要比人物消息长,它要求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手法把人物写活。  相似文献   

13.
人物报道,是新闻报道中最常见的内容之一。它常常以人物新闻、人物通讯、人物特写、人物专访等体裁出现,采取以事服人、以情感人的表现手法赢得读者喜爱。人,最关心的是人。只有人情才能打动人。“富于感情——这是写好作品的最好手段”(高尔基语)。我想,“富于感情”,也是写好人物报道的最好手段。因为没有情感的人物报道,任何巧妙的  相似文献   

14.
人物报道在整个经济报道中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那么,这类人物报道在采访和写作中应当有些什么基本要求呢?一、立足经济活动,显出“经济特色”。经济新闻中的人物报道,应当立足于经济活动来选取报道角度,确定报道内容,通过人的经济活动,生动、形象地反映经济现实,指导经济实践。一方面,这类报道必须是通过具体的经济活动,来写经济战线中的人物的。比如,写荣毅仁,他是中国工商界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如今已成为社会主义企业精明干练的当  相似文献   

15.
有人重视写作,认为只要有一支生花妙笔,就能写出精彩的报道来;有人则注重采访,认为七分靠采,三分靠写。对第一种见解我不敢苟同;第二种,觉得它是对的,但似乎又不尽然,尚缺少点什么。于是,我想起了报  相似文献   

16.
<正>企业报的人物采访和一般的党报、专业性报纸有所不同,它要求更接地气,更有人情味,更贴近生活。近几年来,各大纸媒都出现了一大批出色的人物报道,有血有肉,而且不带任何宣传色彩。它的报道只有一个选择标准,就是看是否具有新闻性。但决不以职位和职业作为标准。而在日常的生活式报道中,人物的命运越来越引起读者的共鸣和重视。人,成为不可或缺的因素。写这类人物报道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学会讲故事。写作上变得柔软化、细腻化、温情化,注重细节描写,文体则较为模糊。  相似文献   

17.
关于人物通讯的写作(上) 人物通讯是以写人为內容的一种报道,也是通讯体裁中运用较多的一种写作。它同人物消息写作的区别,主要是用较详尽而形象的文字,描述人物的活动及其事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或性格特征,从而使读者受到感染或启迪。从报道的内容来说,人物通讯可分为个体人物通讯和集体人物通讯。所谓个体人物通讯,即报道一个典型人物的事迹。比如,穆青等同志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见《中国优秀通讯选》(下)211页],集中写焦裕禄担任河南省兰考县委书记后,带领全县人民为改变这个灾害连年的贫困地区面貌而奋斗到最后一息的感人事迹,反映出一个优秀干部  相似文献   

18.
刘雪红 《新闻窗》2011,(5):32-33
相对于消息而言,通讯是新闻体裁中的"重武器"。通讯按报道题材分,一般分为人物通讯、工作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四大类。人物通讯,顾名思义就是写人,即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事迹、经历的通讯。人物通讯可写一人,也可写一群人。一般多写正面人物,如先进人物、英雄人物、有突出贡献的人物等;也可写反面典型;可写大人物,也可写凡人百姓。  相似文献   

19.
前几年,有人针对科技新闻报道枯燥呆板的现状,提出科技报道要“软化”的观点。后来还有人提倡写“社会科技新闻”,并作了可贵的实践探索。这些提法的目的,就是要帮助科技新闻跳出传统的框框,不仅直接报道科技成果、科技政策、科技人物、自然奇观,还要报道与这些成果、政策、人物、奇观有关的人际关系、趣闻轶事,从而使科技报道的内容更加丰富多采、琳琅满目、为读者所喜闻乐见。我赞成“社会科技新闻”的提法,这比笼统地提“软化”要好。事实上,社会科技新闻是早已有之的新闻品种。把它分化出来加以研究,有利于提高人们对这一品种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从字面上可看出,社会科技新闻是社会新闻和科技  相似文献   

20.
人物是新闻的基本要素之一。新闻报道,应紧扣住人物这个要素不放,深入采访,写"活"人物,提升新闻报道的服务性,增强报道的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