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语堂是曾经活跃于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坛,后又在国际文化界产生相当影响的知名作家和学者。但在国内文化艺术界,他却在一个长时期内被忽视,未得到深入研究和客观评价。各种版本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或者几乎不提及他,或者提及时多从反面否定。一般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对林语堂的印象,多从鲁迅文集的有关注释中得  相似文献   

2.
网络文化中"自我"的解构不是真的听不到声音或者表达,而是身份得到不肯定、信息获取没效用、话语权丧失或者微弱、迷失于偶像崇拜或者领袖意见、在秩序面前碎片化式的无力、仅存于关系与"他者"对应。梳理原因,重建"自我",主要应从社会环境、网络平台和个人认知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蚯蚓的视力     
学生能否自信 ,关键来自于教师的正确教育 ,来自于教师是否信任学生 ,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李也是一名初一学生 ,他上课表现极为不好 ,散散漫漫 ,或者来点恶作剧 ,或者低头窃窃私语 ,我该怎么对待他呢 ?我想从生物课的特点———实验性入手。在上“环节动物门”一节时 ,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蚯蚓有视力吗 ?并且发动学生去查资料、做实验。学生纷纷响应 ,但李也无动于衷。我走到他面前 ,拍拍他的肩膀 ,说 :“我相信你也能行。”李也用疑惑的目光看看我。第二节上课 ,李也用明亮的眼睛告诉了我他的答案。刚坐下 ,他就举起了手 ,愉快地…  相似文献   

4.
解,原名杨戈平,是当代活跃诗人,他长期盘桓于体制内,其诗作向我们呈现出极其独特的思索空间。解构或者提炼,是他诗歌的基本语法,这是一次隐忍的过程,在他貌似漫不经心的叙述里,只有从那精心布置的事物排列,才能洞悉他的企图。解构是一种策略,目的在于颠覆,颠覆那些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信条。  相似文献   

5.
解,原名杨戈平,是当代活跃诗人,他长期盘桓于体制内,其诗作向我们呈现出极其独特的思索空间。解构或者提炼,是他诗歌的基本语法,这是一次隐忍的过程,在他貌似漫不经心的叙述里,只有从那精心布置的事物排列,才能洞悉他的企图。解构是一种策略,目的在于颠覆,颠覆那些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信条。  相似文献   

6.
不以为耻     
冯佐哲是中国社科院的一名退休学者,他1960年开始研究和珅,于1998年出版《和珅评传》一书。之后有关这位和大人的书如雨后春笋般涌入书市。冯先生发现,很多书都抄袭了他的作品或研究成果,他自此开始了与这些抄袭者的较量。一开始还有人买他的账,或者请他吃顿饭道个歉,或者赔偿他一两万元。随着时代的"前进",慢慢就没有人再理他了,他却落下了一身疾病,最后不得不在这种无耻面前认输。最让冯先生心寒的是,前些年,抄归抄,当事人还会感到害怕和羞耻,而如今,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个传奇性的人物,他不是学者或者政要,但每个月都有成百上千个团体、单位邀请他去演讲。他不是影视明星或者流行歌手,但不论在美国的哪个城市,只要他一出现,  相似文献   

8.
小记 《成才之路》2009,(14):I0005-I0005
很多求职者被问到“职业理想”的时候,给出的答案是:月薪过万.或者进入全球500强企业。 我们常认为,理想就是实现某些物质利益,比如金钱、名誉或者地位。我的一位同事,在认为自己赚够了钱之后,说了声“拜拜”就去享受他的环球旅行了。当时他才30多岁。然而几个月后,他发现自己当初的决定是错的,他不用担心温饱。但并不快乐。因为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工作的过程,而不是由它获得的报酬。  相似文献   

9.
世界几大古老文明,或者灭亡了,或者衰败了,只有中华文明还在延续,还在生机勃勃地发展。中华文明生命力之强让人惊叹。这强大的生命力来自于中华文化已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代代相传,绵延不绝。每一个中国人,从他开始认字,就在一笔一划中认字明意;从他开始读书,就在一言一语中知书学礼;从他走进学校,就在一篇篇课文中接受汉语言文化的熏陶。  相似文献   

10.
桅杆     
<正>朋友在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他自撰自书的条幅,上写:竖起桅杆做事,砍断桅杆做人。他说这是他的一次惊心动魄的经历的结晶。他出生在渔民家庭,世世代代以出海打鱼为生。或者是家庭的熏染,或者是男孩的天性,他从小就喜欢海,在海边拾贝,在海里戏水,他几次请求爷爷,带他出海打鱼,可爷爷总是以他还小为借口拒绝。他懂得爷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