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墨子认为"义"犹利也,道德原则和功利原则应该一致,基于此点他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墨子又提倡"节用",对统治阶级提出了要求,认为他们应该为了社会的共同利益而"强本节用"。在这里,"兼爱"和"节用"都体现了墨子思想中丰富的功利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
墨子是春秋战国时候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其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来源于所生活的时代背景,特殊的生活经历以及唯物论的思想.墨子以"兼爱交利"作为其思想的核心和精髓,一切以实现"兼相爱,交相利"的理想社会为目的,为形成完整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文章试从墨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完整的内容体系以及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达致和谐——论墨子的兼爱思想任放①在中华文化创制的轴心时代,没有哪位思想家像墨子那样旗帜鲜明地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不遗余力地鼓吹并履践爱的哲学。墨子标示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4.
"利"是墨子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墨子重视利益,追求利益.为了得到利,并保证得利的公平性、合理性,需要"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明鬼"、"天志"等的支撑.  相似文献   

5.
墨家学说为先秦之"显学",富有独创精神,在学术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墨子的"十论"思想体系做了综合分析,认为墨子从平等观出发,在人际交往原则中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在政治思想中主张"非攻"、"尚同"、"尚贤",在经济思想中主张"节用"、"节葬"、"非乐",从而论证了墨家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平等观.  相似文献   

6.
墨子是先秦诸子百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主张的"兼爱"和"非攻"等思想在当时以及现代都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墨子"兼爱"思想是从社会公众的利益出发,主张建立一种无差别的全人类的爱,这在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促进人际关系和谐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墨子思想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教育内涵,其中"交相利""兼相爱"等思想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有效性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代启示和价值。深度挖掘墨子思想中的具有当代意义的智慧,对在当前更好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让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目标有很大的助益。  相似文献   

8.
墨子思想的核心是利之所生、利之开源,兴利除害是墨子“兼爱”思想的出发点。兴利与除害,兴利是重点,兴利的具体途径是交相利,而交相利又必须以兼相爱为前提,交相利所依据的原则是“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墨子是小工商业者的代言人,其交相利的思想正是小工商业者阶层安身立命的现实生活原则,但这种带有功利性特点的思想有别于现代功利主义。  相似文献   

9.
儒家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和“利”二者对立起来;而墨子则认为,“义”和“利”二者是统一的。他把是否合乎天下之公利作为立言的法仪,由此出发,提出了有财相分、兴利、除害等一系列政治主张。不仅如此,墨子还亲身实践其思想主张,终其一生“利天下为之”。  相似文献   

10.
墨子是先秦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作为平民阶层的代言人,他提出"中万民之利"的"公义"思想.他的这种"义"观,主张"节俭、兼爱、尚贤、非攻",反对"亏人自利"的不义行为,这无疑喊出了处于社会下层的广大人民的心声.与其它各家的"义"观相比,墨子思想中的"义"体现了一种不重私利,为天下人谋利的奉献精神.但由于阶级的局限和客观的社会现实决定了墨子的"义"具有一定的空想性.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严重失范的先秦时代,墨家对社会现实给予了积极关注与思考,特别对"农与工肆之人"的生存与发展,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变革现实社会制度的政治理论和变革方略,拟定了以"兼爱"、"非攻"为宗旨的社会和谐的一整套思想主张与基本措施.这不仅在历史上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中国实施和平发展的战略也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墨子同孔子一样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所不同的是,孔子站在没落奴隶主阶级立场上主张"尊古"、"复礼",而墨子则是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上主张"兼爱"、"非攻".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 墨子所创墨家,盛行于公元前五世纪至前三世纪的战国时期.在墨家出世之前,已先期产生道儒两大学派创始人老子(约前580-500)和孔子(前551-479)的学说.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在西周春秋之际,就有所谓"和同"之辩.史伯在回答郑桓公发问时指出,先王务"和同",和五味以调口,和六律以聪耳,又使百姓"和乐如一".  相似文献   

15.
墨子及其创立的墨家学派,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中国的文化传统出发,提出了"和"的理论架构、社会理想和境界追求.墨子所说之"和",既有"声不和调"、"五味之调、芬香之和"等在生活日用、自然事物意义上使用的;又有"父子、兄弟作怨仇,皆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师不众,卒不和"、"万民和"等在社会人伦意义上使用的;也有"阴阳之和"、"天地和"等在宇宙天地意义上使用的;还有"天下和"、"一天下之和"等在国家社会理想意义上使用的.  相似文献   

16.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礼崩乐溃,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为寻求治世良方,百家蜂起,著书立说.墨子作为墨家学派的杰出代表,提出了以"兼爱"为核心的思想学说,以应对动荡的时代,救民于水火之中.<墨子>说:"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相似文献   

17.
“仁爱”与“兼爱”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谐社会,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理想和目标。和谐社会的建设,既要制定和谐的国家典章制度,又要建立处理个人、家庭、国家、社会关系的和谐原理、原则。孔子以“仁者、爱人”为指导原则;墨子从“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出发,认为和谐是治理个人、家庭、国家、社会关系的原理、原则。这些思想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试论墨子教育思想的独特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子的教育思想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被视为异端,但终因其独特的价值而顽强地存活下来,在教育目的上,墨子构建了道德理想人格模式,对中华民族传统理想人格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教育内容上,墨子突破了儒家的六艺教育范畴,表现出非凡的创造性;在教育方法上,注重力行,独树一帜地提出“强说人”的教师主动精神。  相似文献   

19.
基于史铁生与刘小枫的基督教立场,着眼于他们清醒的个人意识以及强烈的人文关怀,从“苦难、拯救、爱”三个角度来比较这两住神学思想汉语传播者对个体生存根基的寻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