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教学目的:1.通过让学生主动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进一步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2.使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3.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过程:一、阅读质疑先请同学们自己阅读以下材料,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并把问题随手记录下来。学生阅读后,首先回顾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然后学生提出了疑问,主要问题有:(1)怎样用数方格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以学定教就是倡导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极大地考虑儿童的学情动态,着力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创造性地利用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进行教学,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一、以学定教的教学策略1.激发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索。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都应当是这些思想感情的自然的后果。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学情,给学生一片蓝天,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动机。如教学《惊弓之鸟》时,可创设问题:为什么更羸只拉一下弓,  相似文献   

3.
杨建玺 《甘肃教育》2014,(17):85-85
正一、"问题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与实施"三环":第一环节,创造问题情境,发现、提出问题,并使问题定向,为"生成"问题;第二环节,对生成的定向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分析、解决问题,为"探索"问题;第三环节,对探索的问题及时反馈,在验证中得以解决,并进一步拓展问题,为"发展"问题。"六步":第一步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第二步是引导学生结合课标要求,明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即问题定向;第三步是学生自主探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标: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9的各种方法。并通过比较,使学生初步理解"破十法",初步掌握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从而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口算。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  相似文献   

5.
李虎 《湖南教育》2003,(8):43-43
心理学中关于认知的差异规律研究表明:当感性输入与现有的认知结构存在差异时,就会诱发学生信息收集和探索的兴趣,使认知协调;差异程度中等时,学生的兴趣最大。因此,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就是制造“矛盾”,产生“悬念”,使学生的认识中度失衡,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想问、会问。  相似文献   

6.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采用以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和研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学生对教师设计的问题的分析、研究、探索、总结,最后获得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发现并提出新的未知。知识是经学生研究获得的,理解掌握起来较容易,并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学生对于概念、公式以及应用题标准类型题的解答均轻车熟路,而稍微一变化或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下面就这一现象谈谈本人观点:一、培养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重点强调“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在探索中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各种关系,再将实际问题用数学关系表示出来。如在学习了“时、分、秒”后,老师布置的作业如下:  相似文献   

8.
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是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像助产士那样办事。"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主动地学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教师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和实践。对学生的求知、困惑,教师并不直接给予具体知识和现成答案,而是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给学生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理解去得到结论。  相似文献   

9.
师 :(语气平和 ,如同对话 )这几天为这节教学探索课我着实苦恼了一番 ,想来想去不知讲什么好 ,这就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学生齐声应和 ,情绪饱满 )”。可现在我站在这里 ,感觉很幸福 ,因为我已经是“成竹———在胸 (学生再次齐答 ,精神振作 )”。就在昨天乘车回家的路上 ,我脑中突然灵光一闪 ,有了 ,不是让进行教学探索吗 ?今儿就结合同学们的作文 ,我们来个———作文探索 (转身板书并与学生齐读 )。探索什么 ?近日 ,有两位同学的作文先使我深受感动 ,继而发现了两个问题 ,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今天 ,我们就一起讨论探索这两个问…  相似文献   

10.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想实现这个教育理念,教师在课堂上就要切实地给学生留下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习空间。学习空间就是指学生自主支配时间、自主探索活动、自求积极发展的一种时空。有了这样的一个空间,学生才能充分去想象、去探索、去回味,从而发现问题和规律。然而,许多教师一直习惯于这样备课:复习、导入、新授、小结、  相似文献   

11.
肖勇 《考试周刊》2014,(79):61-62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在《现代的课》中是这样对"问题教学"作阐述的: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在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作者认为马赫穆托夫的这段理论可作这样的概括:就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仅仅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对知识产生"疑",从而能自主地生成"问"。本文对如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从不同方面作出探讨,以期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2.
“余弦定理”的探究式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究式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的发挥、探索,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述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解决数学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本文是笔者对“余弦定理”进行探究式教学的一次尝试.教学分“创建问题环境—探索、猜想公式—求异探新、证明公式—分析结构、体验数学美”等几个基本环节进行.1 创设问题环境,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动力  探究式教学的关键是“问题环境”的设计.问题环境的设计不单单是问题本身的设计,还包括问题的引入方式、利用方式、预计解决方式、连锁引发新问题等方式.怎…  相似文献   

13.
<正>一、设问教学情境,猎取信息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设计引导问题是教学的起点。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就是引导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智力的积极性。"我国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学记》也指出:"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就是说,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获取学习信息。教师不是直接给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以创设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  相似文献   

14.
“动能定理”探究式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设计说明这节课创设、模拟和再现了一种类似科学探索研究的情境、途径和过程 ,使学生身临其境 ,以科学研究者的身份 ,采用“猜想—推理—验证”的科学研究方法 ,主动探索、发现和获取知识 ,并亲身体验科学探索研究中的艰辛和欢乐 .在教学中侧重知识的形成 ,主要教给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 ,并激发其探究意识 ,培养其创新能力 .本课教学设计的主线为 :提出问题→科学猜想→数学推理与分析归纳→实验验证→总结规律→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的设计一、提问复习 ,引入研究课题1.提问复习功、动能的概念及其公式是什么 ?哪一个是过程量…  相似文献   

15.
李学强 《云南教育》2002,(16):46-47
适用年级:四年级活动目标:让学生在运动场“美容中探索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品质。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计算器,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围坐。活动过程:一、引导1.师:同学们已经学会计算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2.课件出示本校运动场平面图。  相似文献   

16.
提倡探究性学习,给学生一个自我发现,自我学习的天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享受到探索、发现、创造的乐趣。  相似文献   

17.
袁莉娜 《考试周刊》2013,(96):67-67
<正>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都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在享用佳肴时,就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8.
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人主旋律。但如何开展创新教学,在理论上是众说纷纭:在实践上是争奇斗艳。笔者认为:创新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和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平时思考,而且一直努力探索的课题是:在“自然”创新教学中如何做好“加减法”。  相似文献   

19.
在笔者的教学过程和与初中学生的接触中 ,深切体会到目前不少初中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满脑子定理公式而不会运用 ;只知模仿而不知创新 ;习惯被动接受而不能主动探索。要解决以上问题 ,必须教“活”数学 ,让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条理化、条件化 ,学会和掌握基本的解题策略及思维方法 ,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问题的能力 ,变被动为主动并切实提高能力和素质 ,使他们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 ,“学会学习”,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王俊平 《广西教育》2014,(25):76-76
正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常常怀疑学生的提问能力,并且抱怨学生不会提出问题。课堂上,最常见的教学模式大多是教师问,学生答,似乎这已经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这让笔者备感疑惑:难道学生真的不会提问吗?为此,笔者展开了一次教学尝试,将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的性质》一课作为探索的例子,以学生提问为主,教师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在提问中讨论和探究,借此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者将这视为"问学"课堂的新尝试。教学片段:《小数的性质》学习之前,笔者将学生分组,并设置了如下问题:1写出你对小数性质的三个发现;2提出小数性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