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邯郸梦记》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一部重要作品,作者依据明代官场生活的实际状况,塑造了堪称明代士人代表的卢生形象。又通过卢生一生穷通荣辱的遭际变化,批判了明代官场的恶浊现象,解剖了卢生式文臣武将自私卑污的灵魂,对明代士大夫的家庭生活、夫妻关系也做了客观性描写。更为重要的是,这部戏剧对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进行了认真思索,给人们以有益的启示。《邯郸梦记》是人们考察明代官场和士大夫阶层心灵变化的一个重要媒介,思想蕴含丰富。  相似文献   

2.
黄粱美梦     
古时候有一位书生卢生,路过邯郸,住在一家客店里。正巧道人吕翁(吕洞宾)也住在这家客店里,没用了多长时间,吕翁与卢生便熟悉起来。两人共席而坐,谈天说地,言笑不止。卢生同吕翁谈话之间,连连怨叹自己穷困的境况。显然,卢生是不安于其碌碌无为而又清贫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先秦名论包括:道家的认知论"名论"、儒家的伦理论"名论"、名家的王道论"名论"、《墨辩》派的思辨论"名论"、法家的权术论"名论",由此呈现出认知-思辨论"名论"和伦理-权术论"名论"的两条线索。占主流的先秦伦理-权术论"王者制名、循名督实"的"名实之辩",本质上是"伦理主义";古希腊"按规定"还是"按本质"的"名实之争",本质上是"物理主义"。先秦名论中的"名-实"两解:①指称之名-指称之物;②名分-实绩,与结构主义符号学的"能指(音响形象)-所指(概念)"之间不存在直接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胡先提出了"以理制情"论、"艺术即拣择"论、"诗有规律"论、"由模仿到创造"论、"实质为根本"论,其文学观是建立在新人文主义和儒家学说相结合的基础上,他是五四文学革命派的诤友,其见解有某些补偏救弊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罗素对中国形象的表述与西方主流话语体系下对中国形象的表述有所不同,他对中国既有由衷的赞赏和褒扬,又有诚恳的批评和建议。罗素在其"中立一元论"哲学思想的指导下,避免了"乌托邦化"中国形象和"意识形态化"中国形象两个极端,然而罗素对中国形象的表述仍然是典型的西方人在西方现代性危机背景下注视中国时流露出来的欲望和恐惧的体现,这对现今西方社会的中国形象表述也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过考察语料库例句,以日语动词"怖がる"为例,探讨句法结构和论元结构对动词义项的制约关系,认为"怖がる"可以细分为汉语"畏惧"、"恐惧"和"担心"三个义项,并总结得出,谓词所在句子的句法结构和论元结构通常将制约其义项的分类。  相似文献   

7.
论西方形象论文论的产生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形象论文论起源于古希腊时期,成熟于19世纪。形象论文论认为文学的本质是形象,以形象为核心建立自己的文艺思想体系,强调形象思维。与典型的形象论文论相对的,是情感论文论。情感论强调文学起源于情感,本质在于情感,其理论也是围绕着情感建立起来的。但情感论文论与形象论文论没有本质的区别,两者有广泛的共同之处,而且情感只是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情感论文论只是形象论文论的一个分支。20世纪形象论文论没有重大的发展,有几个理论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8.
曾俊敏 《考试周刊》2010,(32):36-38
"化境说"是钱钟书先生提出的著名翻译思想,但一直以来由于各种原因,译界常将其归入中国传统译论范畴,忽略了该理论中具有的非传统性特质。实际上钱氏的化境说内涵十分丰富,其异于中国传统译论而与西方现代乃至后现代翻译思潮会通之处所在多有。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不仅可厘清钱氏译论的真实内涵,重现其显著的非传统性特质,且能为未来中西译论的会通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运用比喻象征手法,对儒、释、道三家的"心学观"作了形象描绘:即追求儒家"内圣"境界的"正心诚意"论,印证成佛之路的"明心见性"说,阐释道教登仙路径的"修心炼性"说。三者相互补充,阐扬了"三教合一"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石涛"一画"论思想根本的"一画"对万物的观照和形象气韵的表现,与草书通过气动流美的点画线条表现万物的生命精神之气韵是一致的。草书以"一画"之法类自然万物情性,可以获得生动之书法气韵和主体精神气象的表现。运用"一画"之法可以促进主体高度自由的草书创作,使草书有通达天地、汇聚人文的意境美感。  相似文献   

11.
论文学     
文学是个非常古老的精神活动、精神形式,但人们对它既熟悉又陌生,熟知却未必真知。加上西方20世纪80年代发生了文学的"文化转向"后,文学的疆界变得无限开阔,而其自身的界定也面临空前的危机。因此,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就成了一个迫切的学术问题。而此前的"形象论"、"表现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观都存在着严重不足,故而需要另辟蹊径,再进行新的界定。新的结论是:从其本源上看,文学是一种高级的魅态文化形式;从其历史面貌上看,文学是个历史性的家族,表现为文学观、特征论、形式定位、流派形态,同时还呈现为杂化和纯化的周期性变奏;从本质的抽象定义看,文学则是象征性的语言艺术,它不以科学和实用为目的,而以想象性超越和诗性的解放为旨归。中国当代文学的致命危机就是"象征性"传统谱系的断裂。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文革"时期文学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系统梳理,将其归纳为英雄形象、反面形象和"异类"形象三类,对每一类形象产生的时代语境、形象特征及其艺术得失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通过对其时人物形象从畸形的神化、鬼化到真实人的复归,揭示出一些人物形象塑造的永恒规律。并试图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研究,从一个侧面探究号称最革命的"文革"时期文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潜在联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时下流行的"语言模因论"观点进行重新思考,从四个角度挑战其解释力:模因到底是什么,让人费解;将人的作用置于何处,未能说明;模因接受有差别的原因模因论难以作出解释;难以解释语言所体现的人的目的意图。将其与仿拟研究作对比分析,显示该观点并没有表现出优于仿拟研究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4.
1949.10.1-1971.4.9《时代》周刊的报道中所呈现的中国,是一个极度负面的"风雨飘摇的邪恶帝国"的形象,这一形象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距较远,其报道存在比较明显的不准确和片面的成分。导致这一时期《时代》周刊对中国的报道不太客观公正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其持有强烈的"反共主义"意识形态;二是其将中国视为严重威胁美国国家利益的敌人。  相似文献   

15.
关于《离骚》中的"女媭"形象,一直众说纷纭,有"原姊"、"侍妾"、"使女"、"巫女"等诸说。这些观点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把女媭视为一个真实存在的形象,通过博引旁征来证明"女媭"的身份。如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解读"女媭",将其看做一个凝结诗人情感、表现诗人灵魂的象征"符号",则更能深刻地体会屈原愤激痛苦的情感跌宕和其傲然不屈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霍布斯作为现代政治哲学的开创者,其政治思想集中地体现在《论公民》和《利维坦》两部著作中,其中尤以后者最为清晰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人性论、自然权利论、自然法学说、契约论、国家学说等核心的政治思想。从《利维坦》第二部分"论国家"的内容看来,霍布斯似乎是君主专制政体的衷心拥护者,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从《利维坦》第一部分"论人类"着手,重点考察他关于人类自然状态下的自然权利与自然法的关系的思想,那么,我们可以发现,以专制主义形象著称于西方政治思想史的霍布斯是怎样为他之后几百年的自由主义传统奠定一个坚实的根基的。  相似文献   

17.
萨克斯管是一种极富形象与音响魅力的现代西洋管乐器,将其作为一个审美对象来加以审美关照,这在现代音乐美学史上尚属首例。本文以萨克斯管的形制、音质、性能等物理特性及其衍化出的人文特征为关照对象,以审美之"蛇形线"、"有意味的形式"、"移情及情感表现"、"酒神精神"等审美观念为解题之钥,对萨克斯管形象魅力及其来源,进行了几点审美意义上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8.
历代评论者对《儿女英雄传》中主人公何玉凤"侠女"、"贤妇"的性格塑造和两段式写法颇有微词,笔者认为其形象的嬗变具有合理性并产生了较强的艺术魅力。因此,对何玉凤的形象塑造需要重新审视和定位。  相似文献   

19.
在《艰难时世》中,狄更斯将以人道主义思想为基础的资产阶级改良视为缓和阶级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其人道主义思想是通过一些人物形象及其命运体现出来的,尤其是女性形象。通过分别剖析这部小说所塑造的三类典型人物形象,即"小圣母"形象、"悔过者"形象以及"恶人"形象,试图从正、反两方面解读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0.
真之符合论在受到人们普遍认同和接受的同时,也受到了批判和责难。对真之符合论的反对,主要为"对符合关系的异议"和"对事实的异议"这两个问题。其困境有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困境、相关概念产生的困境、逻辑解释上的困境等。因此,需要对真之符合论进行修正,如树立整体论的思维模式,澄清符合论的相关概念以寻求真之符合的合理解释,从逻辑上寻求自足的真之符合论的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