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辛子 《留学生》2014,(20):47-47
正日本作家五木宽之在随笔集《日本人的心》一书中,曾这样概括京都:"京都是日本国中的异国,是日本最前卫的都市"日本作家五木宽之在随笔集《日本人的心》一书中,曾这样概括京都:"京都是日本国中的异国,是日本最前卫的都市"。五木宽之在文童中这样解释他如此描绘京都的理由:"为什么说京都很前卫呢?去看看京都的‘祗园祭'就知道了。在众人心目中,‘祇园祭'是  相似文献   

2.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小学生在答一份试卷.他遇到了这样一个填空题:"雪化了变成__."经过思考,他在试卷的空格内写下了这样两个字:"春天".  相似文献   

3.
马婧 《考试周刊》2013,(23):171-172
<正>一、潜藏于儿童思维的逻辑儿子:妈妈,我为什么要去上学呀?妈妈:为了你以后能有一份好工作。儿子:那为什么要有一份好工作呀?妈妈:为了你以后有更好的生活。这样的对话我们经常听到,也许就曾经发生在我们身上。这样一段对话的逻辑是:学习是为了工作,工作是为了生活,所以,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生活。我们在还不知道需要认真思考人生以前就被这样的观念笼罩,然后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自然环境"中努力地茁壮成长。把这样一种逻辑看成了最自然不过的事情。  相似文献   

4.
"通过查字典,我们知道了‘潜’字的意思和读音。"课堂上,"攀登组"的代表说,"我们是这样记住这个字的:两夫站在日头上,流了三滴汗。"一石激起干层浪,其他小组的同学争先恐后,不甘示弱。"我们认为应该这样记:两人呆在水里一日。""我们认为,‘一日两夫三水’更容易记住‘潜’字。"……这是前不久在随县"十大创新课堂模式"评选活动中的一个课堂场景。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究,五个生字就这样人人过关了。"像这样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展示的课堂场景,在随县中小学校处处可见。"随县新教育工作室主任张华涛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当学生们出现错误时,教师马上会说:"你错了,谁来帮助他?"认识论告诉我们,不要急于告诉学生"你错了"。一、认识问题需要时间在日常生活中,在平时的教学中,大  相似文献   

6.
《"我是你的儿子"》一文中描写焦裕禄同志在大风雪中挨村访贫,有这样一个片段:大娘眼里噙着泪水说:"解放前,大雪封门,地主来逼债,把我赶出家门,住人家的牛棚……"一位教师是这样引导阅读的:  相似文献   

7.
最近,看过这样一则报道:一位在沈阳市和平区一所中学就读的初二学生小宇在日记中写到:上语文课学《范进中举》了,老师在讲课时,下面就隐隐传出哭泣声,好几个同学和我一样哭了,课文里说的那种世态炎凉现实中也存在,周围全是"胡屠户"这样  相似文献   

8.
情景一:一次期中考试结束后,在进行质量分析时,有教师抱怨:"相同的题目,我已反复讲了三四遍,学生还是做错。我能有什么办法。" 情景二:我校的一次说课评比中,专家问:"你以前也是这样上这节课的吗?"教师非常自信地回答:"是,我十几年都是这样上的。"  相似文献   

9.
释“北”     
《华章》2007,(9)
在高中语文课本里,贾谊的《过秦论》中有这样一句话:"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对于"追亡逐北"这一成语,课本中是这样解释的:"追逐逃走的败兵。"对  相似文献   

10.
一、现象点击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语:"唉,这节课上得真吃力,学生一点也不配合,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寥寥无几,思维一点也跟不上!"经常看到这样的课堂:教师提问的总是那几个"好"学生,师生之间一唱一和,一节课在顺畅流利中"默契"完成,其他学生成了"沉默的  相似文献   

11.
《家教世界》2012,(17):6-7
听到"极限运动"这个词,我们脑中总会浮现那些肌肉发达的欧美男子形象。所以每一个见过江玥瑶的人都会对她产生怀疑:这样一个清秀的高中女生,真的征服了那座耸入云端的乞力马扎罗山?面对这样的疑问,江玥瑶总是淡然一笑:"在征服它之前,我也觉得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12.
向儿童学习     
生活中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黄昏时刻,一对夫妇带着他们的孩子在小河边捉小蝌蚪。周国平先生则认为这种描述掩盖了事情的真相,"真相"是这样的:黄昏时刻,一个孩子带着他的父母在小河边玩,教他们兴致勃勃地捕捞小蝌蚪。像捉小蝌蚪这类"无用"的事情,如果不是孩子的  相似文献   

13.
某位小学语文课程论专家在一次评课活动中谈了以下三个观点:第一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逐句"串讲"的方式,导致学生的记忆点增多,因此建议将教学内容聚焦在一两个点,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学习。笔者认为,这样的构想在理论上  相似文献   

14.
一引入"调皮"适题 师:在家里,如果你做出了让爸爸妈妈意想不到的事,他们会怎么说呢? 生:你好调皮! 师:有不同说法吗? 生:你太捣蛋了! 师:程度加深了. 生:你这个淘气包! 师:批评里透着喜欢. 生:你这个捣蛋鬼! 师:在大家的交流中,有一个词语出现得最频繁,那就是"调皮".(板书:调皮)看来,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有做"调皮鬼"的经历,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下各自的——调皮的故事. 评析:一上课,教师和儿童聊"调皮",课堂就在这样闲散的谈话中开始了.话题的确立看似漫不经心,实为精要关键.面对这样的话题,哪个孩子不争先恐后地说呢?儿童的调皮天性就这样被吴老师激活了,欲罢不能地交出了"家底".  相似文献   

15.
在一次培训活动中,授课专家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我国的一些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爱护公物""请勿随地吐痰"等司空见惯的提示牌,作为国人并未感觉到有什么不妥,而某一天某一外国代表团参观某大学时,对这些提示牌大惑不解:"大学生还要进行这些幼儿园小朋友都懂的品德教育吗?"这一问题的提出猛然惊醒了很多的教育学者。同样也令我这样一位普通的幼教工作者陷入沉思:在大学里张贴这种标语是出于文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我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我们的学生越来越会"说话"了,但说的是假话、套话,而不是"真话".  相似文献   

17.
在调研听课过程中,常常能听到教师们这样的反映:这样的课后指导要是放在课前就好了。由此,我萌生了这样一种想法,在今后的调研中,如果条件和时间允许,可以把调研重点由听课转向参与备课,然后再听课诊评。这种调研方式我姑且称之为"前置式调研"。  相似文献   

18.
在笔者的教学经历中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在解释"若a与b都是单位向量,则a=b"为何是假命题时,我是这样解释的:"因为a与b都是单位向量,所以|a|=|b|,但a与b方向不一定相同,所以a与b不一定相等."课后,有一名学生找到我说出了他的理解:教材上单位  相似文献   

19.
2003年,在一次基础教育新课程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活动中,有学员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学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时候,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老师设想的  相似文献   

20.
一、正视目前"生活味"过浓的数学课在新课改的鼓舞下,我们广大一线教师正在努力营造一种"数学中有生活,生活中有数学"的新型课堂。可是,一些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了这样一种倾向:数学情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