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当代中国,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学理逻辑,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逻辑、历史逻辑和发展逻辑。其中,话语逻辑主要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的基本概念、范畴、术语及其宣传和普及问题;历史逻辑主要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发展逻辑则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产生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规律,蕴含着理论自信产生的基本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学理逻辑研究,正是通过这三个逻辑的维度,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科学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素结构与理论体系,并在探究社会未来发展规律中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过长期探索,艰难选择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我们党在这条道路上是高度自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是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是源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经验的总结,是基于“中国模式”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途径、指南和根本保证。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源于对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理论的思考,源于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反思,源于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考察,当然最直接的还是源于我们这些年来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只有坚持这种自信我们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的道路上走得更为坚实、更加辉煌。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重大成果,具有赢得大众认同的五大基础:党领导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教训的"历史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现实基础",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理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取向的"价值基础",以及同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的"比较优势"。立足于这五大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然成为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和党的选择,必然赢得大众的认同。  相似文献   

5.
在探索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中,毛泽东站在哲学的高度指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性及辩证法,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及"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等。尽管毛泽东最终未能成功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但是这些优秀理论成果为今后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重要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唯物史观明确揭示了社会发展中的诸多结构性要素在不同阶段发挥不同作用,社会呈现不同形态,其实质就是马克思运用结构——过程理论对人类社会进行的哲学分析。对中国道路应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结构——过程理论进行审视思考,是对中国道路深刻认识的哲学分析。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的社会结构不断调整、转型、优化达到和谐的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理论对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更好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都作出了突出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7.
邓演达的唯物史观是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唯物史观主要体现在: 一是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有着科学的见解。认为推进历史的只有一元: 生产技术的发展;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二是科学地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为在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定历史条件下, 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只有进行“超资本主义”的革命, 建立平民政权,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深厚的自信,把握这一点对于认识"四个自信"的内在关系,坚定"四个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其重点是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的关系。一个民族的发展道路总是由该民族的历史、文化塑造并受其价值取向引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同样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要求,又是它的制度性保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把握,又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正确道路继续发展的理论指南。文化自信的深厚性、基础性地位决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逻辑结论。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要求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保障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科学制度。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内在规律,这一理论的科学性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思维认知;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还在于这一理论能够解决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求破除机械僵化的教条式理解、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形成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构成了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实践逻辑。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最终落脚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价值逻辑上,成为中国共产党坚持唯物史观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1.
<正>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中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文化自信是其中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需要培养人们对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而这种认同需要通过教育得以传承落实。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是建设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版)》引入历史核心五大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坚定的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为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主观认知上说,毛泽东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源自他对中国革命经验的科学总结,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准确判断,对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深刻认识。这对当今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必须不断总结中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和世界变革趋势,必须不断深化认识"三大规律"。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取得的创新性成果;生态文明建设的确立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视野,彰显了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作出新的丰富和发展。在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具有特定本质和规律的实践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和要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高举的伟大旗帜。在"怎样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牢牢把握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进一步解决前进道路上存在的不足、困难和问题;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道路思想即指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思考及其所形成的自信理论品质。这一理论品质的内在逻辑,需要通过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三个方面来透视,并呈现出根本性、目标性、逻辑性、发展性等理论特征,以此建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道路思想理论自信品质的逻辑架构。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演进逻辑,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考察40多年来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演进,可以勾勒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轨迹,深刻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发展脉络,增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7.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位一体,道路是核心,理论是基础,制度是保障。我们必须认清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理论的先进性,从而坚定理论自信;必须认清人的天性和人性的平衡以人性为导向,通过弘扬人性使个人利益同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相结合以推动社会进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从而坚定道路自信;必须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继承了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取世界先进文明成果,扬长避短,独辟蹊径,体现人性和天性的平衡,是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的最先进的社会制度,从而坚定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18.
《滁州学院学报》2019,(4):24-28
从旧式道路、理论、制度的屡试屡败到选择马克思主义指引的道路;从马克思主义指引的道路的成功实践到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实现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有机统一;从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到跨入新世纪、站上新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再到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体系的确立和完备,这一演进过程客观、全面地再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形成发展的历史逻辑。搞清楚这一历史逻辑,对我们更加自觉地坚定"四个自信"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把唯物主义贯彻于研究社会历史,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分别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里对唯物史观作了精辟和最为详尽的阐述,为我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正确认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从事社会调查,同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作斗争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温《反对本本主义》,仍然可以从中找寻到其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它不仅可以帮助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有助于坚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加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