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1997年原国家教委高教司下达了关于《加强工科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和《工科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南》,我院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贯彻,并在计算机中心成立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教研室,实施和管理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97年到2005年,教育部教指委两次下发了“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意见”,促进和规范了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根据我校的具体实际,我们提出了符合新时期要求的课程体系,对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学生学会基础理论、提高动手能力、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学教学》2005,(5):11-18
1997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发的“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简称155号文件),对促进和规范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们承担了量大面广的教学任务,所开设的课程丰富了学校基础课和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对他们的工作应给予充分肯定。进入21世纪,当我们重新审视计算机基础教学时,不能不看到我们面临的情况又发生了许多变化。例如:?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  相似文献   

4.
根据教高司 [1997] 155 号文件下发的 《工科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南》和 《加强工科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 对当前成人高校中计算机基础教学状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并对成教系统中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探。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宣传、贯彻和落实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加强工科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和《工科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南》两个文件的精神,推动计算机基础教学再上新台阶,这是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近期工作的重点。目前,该...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分析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对于加强和改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工作的所有方面,初中计算机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他们接触到比较成熟的计算机以及相关的软件和硬件知识,为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回顾了农林院校20多年来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前农林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结合农林院校的特点逐步实现<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的目标的指导思想,并试图构建一个以强调计算机基础教学为专业教学服务,以培养宽基础、重实践和创新的3个层次的课程体系结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等农林院校对新一轮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采用分级分层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和开展学生第二课堂四个方面,来研究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全新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渗透与应用的环境下,我国人才培养中计算机基础以及计算机素养已经成为教育工作中新的重点.高中教育作为我国人才教育的重要基础,其是学生社会观、价值观以及基础素养养成的关键.在高中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计算机基础内容教学是计算机教学工作的重点,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应将计算机素养作为培养的关键进行计算机教学.本文从高中学生计算机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入手,从学生素养现状出发,论述了高中学生计算机素养培养的方式与重点.  相似文献   

11.
关于课程哲学基础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谭辉旭 《教育研究》2006,27(3):66-70
课程与哲学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哲学制约着课程观的产生、发展和变革;另一方面,课程在哲学面前具有能动性、选择性。把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应用于课程研究,作为课程论的哲学基础,满足课程发展的要求,建立实践课程论,这是课程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必然。用实践哲学审视课程历史,探究课程本质,反思课程问题,把握课程规律及其特点,是实践课程论应研究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课程即过程——关于过程课程观内涵的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程课程观的提出是有理论和现实依据的,那就是时代精神、知识的性质和人的自我认识的变化。所谓过程课程观,就是把课程看作是"过程"的系统课程理论。在过程课程理论视野中,过程性不仅仅是课程的一种属性,它对课程来说具有本体论上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说,过程是课程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课程是一种过程性的存在。与传统的课程观相比,过程课程观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内涵:强调课程目标的发展性与生成性;追求课程结构的多样化与选择性;倡导课程资源的"生活化"与"事件化";坚持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  相似文献   

13.
课程史研究在课程理论与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它是传承课程思想的根基、创新课程理论的依托、课程改革的借镜和构建教育学中国学派的源头。我国课程史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课程史研究形成了第一次高潮。新中国成立后,课程史研究相对沉寂。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课程论学科的发展和课程实践的推进,我国课程史研究逐步深入。当前课程史研究还存在诸多问题:课程理论研究中不重视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研究方法论亟须完善,研究队伍有待加强。课程史研究处于相对“冷门”的状况,既不利于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也不利于课程理论创新的需要。课程史研究应构建适切主题,加强史实挖掘,重视理论构建,关注现实发展,使其在课程理论完善和课程实践探索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课程研究在中国大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陆课程研究在不懈的探索中,从依附走向了独立。深化了旧有的研究路向,开辟了新兴的研究格局;探讨并构建了课程理论体系,重建了课程概念,拓展了课程研究范畴;密切了与课程实践的关系;集中探索了课程现代化、课程改革、课程形态、课程研究方法论、课程实验等问题,取得了课程研究的新进展。中国大陆课程研究将在自我批判和检讨中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15.
课程论是旅游课程体系设计和建设的理论基础,没有课程论支撑的旅游课程体系设计与建设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从课程论的视角审视当前中国的旅游课程体系,发现教师中心和学科中心模式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学生中心模式则相对被忽视。中国旅游课程体系重视课程文件建设,但忽视了课程实现的建设。因此,中国旅游课程体系必须重视学生的话语权,加强课程实现的建设,方能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16.
在课程论学科建设与发展方向上,代表认为:对课程本质的再认识,是课程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内在要求;课程论的学科性质、功用和价值取向需要同时关注两方面的需求,既能科学分析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又能切实有效地解决课程实践中遇到的难题;课程研究和教学研究作为一种理性认识形态,课程论和教学论作为知识形态,两者之间倒是可以用“整合”一词。在课程设计方面,代表们提出两种设计观,即体现课程根本属性的课程设计观和校本化的课程设计观。课程实施在内涵和外延上比教学宽泛,课程实施受课程制度和课程意识等隐性因素影响,课程实施不应在一种取向下探讨不同取向的课程实施问题,重要的是要依据“是否满足学生的需要并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标准来对课程实施进行价值判断。针对课程评价存在的现状和问题,课程评价研究者和实践者需要进一步做好理论研究、加强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评价、制订有效的课程评价标准、建立合理的课程评价机制以及加强对话和协商等工作。在教师专业发展上,要理性面对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积极深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科学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根据课程理论对物理学重点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课程研究领域存在着一个重大缺失-忽视课程政策研究,这一缺失不仅影响了课程理论的发展,而且也影响了课程改革实践的质量。事实上,任何一次课程改革都是相应政策的产物,一定时期的课程政策是一定时期的课程问题的集中反映。从课程实践的现实选择出发,应当关注课程改革与课程政策的关系。而从课程发展的内在要求看,发挥课程政策的中介价值则是课程理论向实路转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中介环节。鉴于此,应当关注课程政策研究,努力使其成为开展课程研究的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的课程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批判与反思,从新的课程理论视角和价值观念来理解课程,构建了一系列有价值和启发意义的课程体系。本文对后现代课程的基本理念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透过它所提供的新视角,重新审视当前正在进行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20.
课程理念与教师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黎明 《天中学刊》2003,18(4):107-110
课程理念是人们对课程的理性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对课程的认同和追求,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教学就是课程的实施,而怎样实施课程、实施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教师持有的课程理念。从课程理念与教师教学的相关性来看,课程即“文本内容与教师意识”、“教学情境与教学互动”、“价值追求与行为导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