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国历史上的武举考试创始于唐代。唐代的武举考试重技勇,轻兵略,于兵法不甚重视。宋代设武学,《孙子兵法》等武经七书成为武举考试的重要内容。金、明、清各朝继续宋朝的武举考试制度,多有更张,《孙子兵法》作为重要的考试内容一直被延续下来,直到清朝末年废除武举制度。  相似文献   

2.
文章全面细致地梳理了宋代武举武学的研究现状,其特点是成果数量少,且多以制度史为研究角度,方法逐渐多元化,引用材料范围亦渐扩大,侧重武举忽略武学;主张将来的研究宜以武贡举为核心,从时间维度为宋代武举寻找历史坐标,文史结合为主,建议多采用别集、总集、方志、《登科录》、乡、会试录、地方志甚至笔记小说以及出土文物为材料,重视诗史互证,改变武举研究不足的现状。  相似文献   

3.
宋代武学是我国最早的军事院校,武学博士是最早的专职军事教师。宋代武学博士的任职特点为文士居多、任期短而变动频繁、实际地位不高,但其设置客观上推动了宋代军事研究的发展,对武学制度的发展完善有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4.
宋代武学是我国最早的军事院校,武学博士是最早的专职军事教师。本文讨论其编制、任职资格、职掌与待遇等问题,认为其任职特点为文士居多、任期短变动频繁、实际地位不高,但客观上推动了宋代军事研究的发展,对武学制度的发展完善有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5.
宋代武举"策论定高下,弓马定去留",故中举者多习文事,佳作往往得到文章名家的肯定,其特点为以应用文为多且随时代风气而变,即关于武事的极少,题材和风格与一般文人无异。就武举考试而言,其内容重视思想之"忠"与否,评价标注重形式甚于不特别看重内容(特指军事)。更为重要的是武举人以"文人"自任,积极从事文学或文化活动,其价值观及文风或均与同时代文人同步。也是整个宋代"武"人"文化"、文人"武"化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6.
周兴涛 《教育史研究》2007,(3):11-15,59
宋代武学是我国最早的军事院校,本文探析其教学管理制度。学规是宋代武学发展的制度保障,虽借鉴了太学的内容,但也有独立性;学籍是学生管理的重要凭据,其内容、形式有固定模式;其教学管理人员以博士为主,辅以学谕、学正、学录;教学内容分为文化课程和军事技能,前者又含忠义思想和军事理论两方面,后者包括马步射和阵队。最后从实际效果分析宋代武学教学管理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7.
《邢台学院学报》2014,(2):97-99
武举是我国封建社会设科考核,选拔将官的一种考试制度。在选拔军事人才的同时,也推动了我国古代武术的创新与发展,武术的社会地位也因"武举"制度的发展而得以提升,使我国武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传统武术正常发展轨迹,却也促进了"武术"下移民间的步伐。也正是基于武举制的确立,促进了我国中华武术文化传统武学文化的不断传承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宋代为配合武举、武学的考试、教学所需,由官方整理、刊布《武经七书》。《武经》勘定本与其它各本相比,有如下改动或不同:第一,删去了对君王不利或不礼貌的言辞;第二,强调“义”;第三,删去了与军事关系不大的内容;第四,在文字上受古文运动影响,语言简洁而意义显豁;第五,偶有误改。宋人所选的《武经七书》在思想内容上有浓厚的儒家色彩,强调仁义道德,注重礼仪;在文武关系上,则侧重于“文”。  相似文献   

9.
宋武举制度体系的发展较唐时期相对完善,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崇文抑武的异化特征。该文通过资料法,对我国宋代武举体系进行了探究。分析表明这种异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宋代武举考试内容表现出以文为主;宋代封建皇权重文治不重视武举选拔;武将人才的补充和晋升渠道不以武举选拔为主;宋代理学思潮崇文抑武的特征对其武举科考的消极影响;以及宋代政治腐败都加剧了宋代武举崇文抑武的这一异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唐代的武举     
<正> 唐代创设的武举,属于科举制中专门选拔武艺人才的常科科目。它的出现,是对科举制度的重要发展,使我国古代军官的选拔开始步入经常化和规范化的阶段,堪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史和军事制度史上的重要一页。一、武举的内容及实施过程唐代武举属于科举制中每年举行一次的常科科目。唐代武举考生的来源,因当时未设武学,各类学校通常亦不教授武艺,故惟有乡贡  相似文献   

11.
南宋前期的军队中,有许多来自敌方的归正人。他们为维护自身利益或有感于忠义,在南宋的大力招诱下投效军中,成为归正军。随着南宋军队编制的变化,归正军的隶属关系也多有变化。特别是宋孝宗时期,归正军隶属关系呈现出新特点。退伍后,归正军人的安置同地方财政形成矛盾,其俸禄被侵夺,这同南宋官吏的贪腐和地方财税体制的变化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2.
北宋王朝实行重文抑武政策,十分重视学校教育的发展。武学作为官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先后于庆历、熙宁、崇宁年间三次兴办,直至靖康末年而不废。在这一时期,它逐渐建立了自己比较完善的编制体制,并逐步形成较为系统的招生、培养、管理、除官等制度,从而对北宋军事教育的发展起到了较大作用。但由于时代所限,事实上武学并未被太多重视,也没有培养出什么优秀的军事人才,从而致使其军事功能与社会作用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3.
晚清时代的学术门户之见日益明显,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环境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学术自身发展而导致的,又加之内忧外患,统治者在学术上不得不主张"经世致用",这使得清代的汉学与宋学之争不得不服从政治的需要而转向调和。作为封疆大吏的张之洞,在对清季教育改革的第一个时期就提出了"通经致用",为达此目的,他主张调和汉学与宋学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宋代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特别是州县学教育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建康府学作为北宋大府、南宋陪都之官学,地位重要,甚有影响,颇有研究价值。其中,建康府学的经费问题,包括其经费的来源和支出、管理和经营等方面,一直是该研究领域的重点。深入地分析了作为建康府学经费最主要来源的学田制是如何创立和运作的,同时还介绍了房租等其他经费来源,另外,还论述了建康府学经费的支出及其管理和经营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宋朝建康府学的经费问题,以期对建康府学以至整个宋代教育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宋代作家除苏轼外,欧阳修对袁宏道的影响最值得引起关注。“崇欧”,既表明公安派的“宗宋”已走出其前期唯取法东坡的狭隘路径,也反映了公安派在更大层面上梳理文学传统、整合文学思想以抗衡复古派的强大阵势所做的努力。在这个意义上讲,欧阳修实为“参与”晚明公安派文学革新并发挥积极作用的一位重要的宋代作家,而袁宏道及公安派的文学革新也因获得欧阳修等宋代杰出作家的文学思想、文学性灵的裨益而更具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后周禁军统领赵匡胤凭借自身的地位和威望,在军事哗变中被推上皇位,代周建宋。建国后,雄才大略的赵匡胤革新政体,稳定皇权,继而发起“先南后北”的军事攻势,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帝业,结束了自唐以后长期分裂、藩镇割据的局面。他推行“以文制武”和“权力制衡”的政体,是对秦以来政治制度的创新,又是对宋以后封建王朝“文人政治”的奠基,其历史作用和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17.
天心派是北宋初出现的新符箓道派,其法术称天心正法。天心正法最初在民间传播,北宋末年以后在社会上和道教内部广泛传播,并逐步与雷法相结合。天心派信奉"北极",认为"北极"是其法术天心正法的法力来源,天心派的"符"、"印"以及信奉的神灵体系也与北极有关。天心派的法术和神灵体系体现了天心派与唐代正一派深厚的渊源。  相似文献   

18.
《近思录》是理学入门的基础读物,在理学思想传播和朱子学研究中具有经典地位。宋代印本文化、理学思潮影响了《近思录》的诞生;南宋书院的发展孕育了《近思录》;朱熹的学派意识、思想的逐渐成熟,也促成《近思录》产生;朱熹重视童蒙读本、重视儒家思想传播文本,使《近思录》的出现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19.
朱子理学诗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不仅是我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而且也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文学家和诗人。本文将朱熹的一些诗歌和诗论放在宋代诗史发展的大背景里,并结合朱熹理学思想的一些特点,进行简要评述.以阐明朱熹诗歌无论是在构思技巧上、表达手法上、内容意境上,都是成就非凡的,而且是集宋代理学诗之大成。作为理学诗派的代表呈现在宋诗发展史上,为宋诗发展开辟了一块新天地,也为理学家阐发义理道德开拓了一块新阵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