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次,我去听课,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讲课老师和学生正在语文课堂中亲切地"对话"."对话"的内容是二年级教材《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是一个科学小故事,讲怎样才能将孩子们领入情境,哄着他们多读几遍书呢?讲课老师灵机一动:"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来当一回'达尔文',去发现这个小岛上关于昆虫的秘密呀?答案就在课文里,赶快去读一读,找一找吧!"  相似文献   

2.
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和我的学生正在语文课堂中亲切地“对话”。“对话”的内容是二年级教材《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是一个科学小故事。怎么才能将孩子们领入情境,哄着他们多读几遍书呢?我灵机一动:“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来当一回‘达尔文’,去发现这个小岛上关于昆虫的秘密呀?答案就在课文里,赶快去读一读,找一找吧!”话音刚落,好奇心极强的孩子们早已打开课文,放声朗读起来。可是,一个小姑娘没有读,举手示意有话要说。我轻轻地走到她面前弯下腰,只听见她俯在我的耳朵边,慢慢地说道:“老师,我不想当“达尔文”,也不喜欢研究科学……”咦…  相似文献   

3.
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和我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亲切地“对话”。“对话”的内容是二年级教材《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是一个科学小故事。怎样才能将孩子们领入情境,“哄”着他们多读几遍书呢?我灵机一动:“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也来当一回‘达尔文’,去发现这个小岛上关于昆虫的  相似文献   

4.
《湖南教育》2004,(9):13-13
二年级的小朋友正在学课文《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执教的是一位很年轻的女老师。“孩子们,你能得几颗星? ”老师问。之前,孩子们自已读了一遍课文。老师说:能认真读的得一颗星能认真读并能读得准确的得两颗星,读得又准确又流利的得三颗星。“三颗!”孩子们的回答很宏亮“请能  相似文献   

5.
美丽的心     
一位小学特级教师应邀到外地讲课。大礼堂里坐着上千名听课者。学生是临时从附近学校里“借”来的,孩子们既兴奋又紧张。要读课文了,孩子们齐刷刷地举起了小手。老师随意点了一个胖胖的男孩,这个孩子一开口就把句子念错了。老师柔声提  相似文献   

6.
偶然听说一个学中文的博士立志改变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到一所重点中学做语文老师。但是,同事排挤他,同学也不喜欢他。他知识广博,在学科知识上更是能够举一反三,为什么这样的老师得不到大家承认呢?怀着这样的疑问,我去听了这个老师的课,终于明白了个中道理。我注意到这个老师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五个细节。第一个细节: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课文的题目,看到有的同学还没有翻开书,就大声教训说:“以后谁在上语文课时还没有打开书,那你就别上课了!”第二个细节:他在黑板上写了一些字词让学生在课文中找,理解字词的意思。这时候,一个学生向另外一个学生借字典。很明显,这个学生需要字典来解决课文中生字的问题。老师制止了他:“你要字典干什么?哪一个字不认识?不用查字典,我板书好以后就去你那,你问我。”第三个细节:当时学习的是一篇古文。老师先给学生朗读了一遍课文。老师读得抑扬顿挫,真的显出了一个中文博士的功底。接着老师在黑板上写几个思考题,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黑板上的问题。学生们接到指示之后就开始大声地朗读课文,老师马上大声制止:“不要朗读,要默读,不要出声。”第四个细节:老师让学生读课文,大概十分钟之后,老师问道:“读完了没有?没有读完的举一下...  相似文献   

7.
充分地读课堂上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读书思考,使他们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而老师则是导演,组织、引导、点拨、调控、激趣,使学生主动地读,兴趣盎然地读。比如,教学《拾贝壳的小姑娘》时,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阅读,让学生始终保持读的热情和渴望。一是初读感知。运用“当画家菖菖时,小姑娘菖菖”的说话设计,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整体把握。二是再读感悟。借助“小姑娘真菖菖啊!”的句式表达出“善良”“真诚”“乐于助人”这样的感叹。三是研读深悟。抓住小姑娘神情变化的语段,仔仔细细地品味,从而去发现、去领悟小姑娘等待的不易以及人性的善良…  相似文献   

8.
词和句的训练是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要内容,在低年级尤其要打好基础。如何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我们来看白晶老师教学《画鸡蛋》第二自然段的片断。 师: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达·芬奇开始画鸡蛋时是什么态度? 生:老师先让他画鸡蛋,画了一个又让画一个。他画得不耐烦了。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达·芬奇为什么“不耐烦”了?在上下文中找一找,从哪里看出来“不耐烦”?〔教师注意了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 生:他认为画鸡蛋太简单了。 师:请注意,看课文里是怎么说的?读读书。(生读)  相似文献   

9.
第一课时(一)师:跟老师一起写课题。(“必须”两个字用红笔写出)师:谁来读?(生读课题)你有什么发现?生:课文题目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的话。题目中有一个双引号。师:你有一个重要的发现。生:“必须”两个字是用红笔写的。师:猜猜老师为什么用红笔写?生:是为了强调一个人说话的语气。师:对。这是一个人说的话,一般在“说”的后边加上冒号。(板书:)这是谁说的话?(爸爸)(板书:爸爸)师:爸爸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放声读课文,遇到生字、生词看看课文后的生字表,画画带有生字的词。让老师听到你的声音,看到你的努力。评:自然…  相似文献   

10.
《父亲和鸟》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文章通过“父亲”和“我”的对话,表现出“父亲”对鸟不同寻常的关爱。虽然课文没有华丽的词藻,但细细读来,仿佛回味着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一个童话。一个温暖的冬日,阳光柔和地照着。孩子们一字一句认真地品读课文。我轻轻地问“:读了课文,你觉得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举起手来,有的说“:父亲是个很爱鸟的人。”有的说:“父亲是个善良的人。”还有的说“:父亲很喜欢鸟,但他不是一个猎人。”这时,传来一声嘀咕“:说不定父亲以前是个猎人。”话语很轻,却像一颗炸弹扔在了祥和的教室里,我也颇受震…  相似文献   

11.
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 ,画出“她”和“我”分别是谁 ?看一看课题与文章有什么联系 ?2 .根据预习提示读课文 ,画出文中描写小男孩献血时神情动作的句子。二、细读课文 ,探究解疑(一 )学习第一部分 (1~ 4段 )1.课文讲的是阮恒给一个小姑娘输血的事。指名读课文前四段 ,思考为什么要给小姑娘输血呢 ?从哪个词看出情况危急 (迫在眉睫 )哪些句子又写出了迫在眉睫 ?指名读句子。2 .思考为什么要小孩给小姑娘输血 ?(1在场的医生和护士都不具有她的血型。 2只有在场的几个孤儿可以给她输血。)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3.用“如果……就…  相似文献   

12.
教学实践证明,阅读能力训练抓好“找、悟、议、联”四环节,效果确实不同。 一、找 根据小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指向引导学生在读中找,找中读,读要读到位,找要找准确。通过速读、跳读、慢读、分角色读等,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意识,找出老师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如我讲读《少年闰土》时,就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找”和“读”,先板书课题,后提问引入,让学生在“找”的过程中感知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从课题看,这篇课文记的是谁? 生:闰土。 师:写的什么时候的闰土? 生:少年时候的闰土。 师:闰土少年时候长的什么模样?是怎样一个人? 在教师引导下,找出教师提问的答案。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课文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自觉的质疑问难,使学生变厌学、惧学、被动学为乐学、会学、学会。  相似文献   

13.
要发展学生的个性 ,就必须真诚尊重学生的选择性和自主性。在阅读教学中 ,只有给学生以充足、自主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在学习中有更多的选择的机会 ,才能使学生有所发展和创造。一、课文谁先读 ,让学生自己决定教授新课时 ,第一次朗读任务应由谁来担任 ?老师、录音机 ,还是孩子们自己 ?几年的教学中 ,孩子们总是兴致勃勃说着“老师 ,我来读”,“老师 ,我想听录音”,“老师 ,我们爱听你读”。对这种情况 ,如何处理呢 ?一次 ,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 ,在孩子们的要求下 ,我满怀深情地读完了课文 ,看到孩子们的眼睛里含着泪花 ,从他们…  相似文献   

14.
【案例】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动物的互惠互助》。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生:我认为动物之间只有相互残杀,怎么会有互惠互助呢?生:动物是怎样互惠互助的?生:动物们为什么要互惠互助?师: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呢?生:可以读课文去解决。生:可以向老师请教。生:可以查资料。师:今天老师送给你们一个解决问题的法宝,那就是一个字——“读”。这么长的文章,看你能不能把它读短了,用简短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生:课文告诉我们动物不光有竞争,还有互惠互助呢!生:课文讲了蜜獾和导蜜鸟是一对好伙伴。生:课文讲的…  相似文献   

15.
<正>先看一个教学案例:一位老师教《老王》,上课一开始,这位老师在学生读了一分钟的课文后,就提了一个问题给学生思考,这个问题是:"同学们请想想《老王》这篇作品表现了怎样的思想?"这个问题提出后,满怀期望等待学生回答的老师却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因为,没有一个学生能回答老师的问题。可想而知,接下去的教学几乎就成了老师唱独角戏了。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在哪里?下课后,我带着这个问题去执教老师那里找答案。执教老师给我看了她的教案。我发现她执教《老王》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是展示教师的主要途径。我们把目光锁定在课堂。——侯集实小的杨平老师执教《小河与青草》。课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小草说:‘这也要感谢你呀!是你给了我充足的水分,要不,我早就干枯了。’”“充足”、“干枯”这两个词对一年级的小孩子来说比较难理解。杨老师别出心裁:“下面,我读课文,你们站起来做表演好吗?”孩子们一听可来劲了,齐刷刷地全都站了起来。当杨老师读到“是你给了我充足的水分”,孩子们  相似文献   

17.
“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列宁为什么能找到那个养蜂的人?”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读完《蜜蜂引路》的一二自然段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课堂上很安静,孩子们在紧张地阅读和思考。一秒、两秒、三秒……两分钟过去了,可是没有一个学生举手发言.孩子们那一双双迷惑的眼神分明在告诉老师:这个问题我们回答不了。“谁能先说说列宁找养蜂人一路经过了哪些地方?又看到些什么?”老师略加思索之后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一带有鼓动性和启发性的发问使课堂  相似文献   

18.
我们读了这么一则小故事:故事发生在英国南部的一所小学里,一位教师调任一个差班的班主任,该班孩子大都很调皮,爱捣蛋。老师第一堂课就跟他们玩,玩得天昏地暗。下课了,老师说:“孩子们,你们要是能把学习成绩搞上去,我就去吻校外放牧场里的一头猪。”这些调皮的孩子问:“老师,这是真的吗?”老师说:“真的,而且我要吻的是一头你们认为最大的母猪。”孩子们好奇,都希望老师去吻猪。从那天起,他们的课堂纪律好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即使有贪玩的,别的孩子也会提醒:“难道你不希望看到老师去吻那头大猪吗?”半年后,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朱老师骗人 !”在孩子们的嚷嚷声中 ,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感到汗颜。在我们的教育中 ,“善意的谎言”太多 ,老师就是以这样的情境 ,拉着孩子往自己设好的圈套里钻 ,孩子们往往不易察觉。于是乎 ,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 ,教学目标就达到了。殊不知 ,这样一个又一个精心设置的“陷阱” ,忽视了孩子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和体验。我们总是站在教师的角度去感受、审视学生的心灵。有一次听课 ,老师为了让孩子说出句中的重点词语 ,郑重其事地对孩子们说 :“下面老师来读这个句子 ,看老师读的怎么样 ?”孩子们非常认真地期待着。结果 ,老师读错好…  相似文献   

20.
一、案例描述在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主要内容(讲讲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了解了大作家为什么把小姑娘称为老师之后,就"在你的心目中,小姑娘和萧伯纳分别是怎样的人?"这个问题进行读与悟。片段一:放,张扬个性师:娜塔莎是一个漂亮可爱、人见人爱的小姑娘。那么,除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