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明初诗学与李东阳的"格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初诗坛对诗歌形式的探讨,形成研究诗体、诗法、诗格的文艺思潮,技术性的阐释在这段时期达到了一个顶峰。在这样的氛围中,李东阳的诗学理论难以脱离时代风气的影响,其“格调一论看似是对侈言“诗法”的反拨,其实是对诗歌创作中声调使用的技术性阐释,是改头换面的诗法。  相似文献   

2.
“声情”是汉语诗学中一个重要的基本的理论范畴,在汉语古典诗学的理论体系中,“声情”堪与另一重要基本范畴“意象”相提并论。“声情”论的理论价值具有现代性,它是我们分析汉语白话新诗及其理论不足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声情”论的理论价值具有国际性,它是我们分析、综融、整合西方现代诗学形式理论与意义理论的重要基点。“声情”论是汉语古代诗论研究新的增长点,是汉语诗学思想现代生成的又一重要原点。  相似文献   

3.
杜甫诗学理论所受佛禅宗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熟读”与“读破”,“诗兴”与“妙取”,“意惬”与“混茫”,“穷相”与“神融”等诸方面。  相似文献   

4.
李东阳作为明代前中期承先启后的诗人,引导了明前中期文坛由台阁体"冗沓肤廓"文风向复古风气的转捩。不同于宋代理学家和明初台阁体作家们过分强调文学批评表达"明道立教"的社会功用性,李东阳将推崇"杜诗学"理论批评的着眼点,转向于对杜诗成就的揭橥、格调意境的探赜和现实主义创作的实践。李东阳提出的杜诗批评理论和在此基础上的现实主义创作,旨在恢复中国古典诗歌审美理想,使其在馆阁环境的束缚下获得突破并使之走向诗学正路,以期革新和置换明初以来文坛的风气。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就《石天河文集》中的新旧诗与石天河的《广场诗学》,着重探讨其诗歌的艺术特点,及其在诗学理论建设方面“融合中西、纵横参照、化古生新、独辟蹊径”的思维模式与自主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6.
比较诗学与文学发生论的关系可以从世界文学发展的总的逻辑进程来加以考察。比较诗学的发生理论主要包含诗歌、宇宙、听众和诗人四个基本要素。在比较诗学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主要产生过模仿主义理论、实用主义理论、表现主义理论和客观主义理论四大基本理论。以往的研究,大都是从文学的发生出发来探讨诗学的发生。论者认为。比较诗学与文学发生论的关系亦可以从诗学的立场而予以反向的审视。从比较诗学产生发展的角度,考察一般的文学发生论,可以拓宽和加深我们对文学发生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诗可以怨”是中国诗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它肯定了诗歌的抒情性,且情感激越,包涵了一定的批判现实主义色彩,对中国诗学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诗学理论向来有一种复古尚法的保守倾向:敬畏先圣权威,强调师承祖述,不敢表露真实性情。掸宗的兴起,对中国诗学理论带来了启发,受禅宗坚持“自家面目”心性理论,“自力自度”修行原则,蔑视权威法度、大胆发挥主体能动性行为作风的影响,中国诗学理论在反复古、反教条,突破规范约束,坚持艺术个性,发挥主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等方面对传统的保守观念实现了较为大胆的突破与超越,取得了卓越的建树。  相似文献   

9.
“兴会”是中国古代诗学的重要理论范畴,主要是指审美主体(心)与客体(物)偶然突发的交流互动以及由此产生的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具有偶然突发性、瞬间直觉性、主客体交流互动性等理论特征。  相似文献   

10.
叶维廉是一位集诗人、学者和翻译家为一身的著名海外华人,具有独特的文化身份和卓著的学术成就,特别在中西比较诗学的理论创新与汇通性研究实践方面卓有建树。他首先将“模子”理论引入比较诗学领域,用先建构二元对立再消解二元对立的独特方法为中西诗学比较开拓了新的研究范式。叶氏以自已丰厚的中西文化底蕴与双语优势,独创性地以中西语言与诗为根基,分析梳理出中国古典诗歌与美国现代诗歌在意象呈现方式上的美学趋同性,进而探析出中西诗学“共同的美学据点”,为中西诗学的汇通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在中西语言之间、中西文化之间、创作与研究之间的“打通”实践,不仅成就了叶维廉独特的学术个性和智慧风貌,也使他成为海外华人留学生群体中典范性的学者之一。  相似文献   

11.
“对话”是阐释学的核心精神,也是比较诗学的重要特征。“对话诗学”的属性规定,比较诗学研究者必须坚持平等意识,克服诗学(乃至文化)中心主义的局限,承认“偏见”与“误读”的合法性,并在“对话”过程中对术语和概念等进行限定性“改造”。“平等对话”是比较诗学研究者进行“诗学对话”时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研究者必须摆脱文化中心主义的狭隘立场,以客观公允的态度对“他者”进行看视,“崇洋媚外”和“自我中心”都不是比较诗学研究的科学态度。我们应该建立合适的对话原则,这样的规则应该对被比较的不同诗学都是有效的,使对话双方或多方的“本来面目”能够自由的呈现,这样才能发现各种“异质”诗学存在的合理性,并全面阐发其对人类文明所具有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章回顾了“诗言志”说在中国诗学理论发展中的言志抒情的脉络,并展望了这一理论的整体性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总体诗学建构的最大障碍来自于“欧洲中心论”、“西方中心论”,而总体诗学建构目前所遭遇的最为严峻的挑战则来自于各种“后现代主义”理论体系。学术界目前以及未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西方中心论和各种文化中心论的清除问题、对后现代理论挑战的回应问题以及对总体诗学本身构成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4.
薄伽丘是近代短篇小说的奠基。他的诗学观点继承了希腊、罗马古典主义传统,又接受了艺复兴初期新的思想,是在结合自己创作实践的基础之上表述的。薄伽丘的诗学理论是中世纪诗学理论到艺复兴诗学理论的重要的过渡环节,开创了新的诗学理论的先风。  相似文献   

15.
丘逢甲(1864-1912),是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诗人,虽然他不是一位诗论家,但他的诗学观作为其诗作主体精神的底蕴,深深地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终生为民忠心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丘逢甲思想的根基,以爱国主义为全部内涵的“传忠义”是其诗学观的理论核心,他的创作也贯穿着这一思想。丘逢甲诗学观的其他方面,均可以说是从这一中心生发而出的,对诗中“存真吾”的要求,对贴近时代的雄直诗风的偏爱,对“诗界唱革命”、“诗世界里先维新”的认定,都从不同的角度响应这一诗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唐代诗学理论中蕴含着“中庸”思想,在宏观表现出的折中调和的大融合观,在微观上体现出“执其两端,用其中”的一系列主张。  相似文献   

17.
钱江 《学语文》2010,(1):28-28
穆木天是前期剑造社的重要成员,也是中国象征诗学理论与写作实践的先驱。他留学日本期间(1920—1926)受法国象征派诗歌影响,其诗作注重琶律与内容的统一。情调忧郁、感伤、颓废。《苍白的钟声》(见卷首)从思想和艺术两方面来看,都是这一日寸期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取明清时期两种不同倾向的诗学理论,即偏重于“法度”形式的诗学和偏重于“性灵”独抒的诗学作为考察对象,旨在通过对比研究,分析两种诗学思潮所由出发的不同理论视角,不同的理论贡献和局限,在历史的反思中探讨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9.
化诗学在中国以“史互通”为历史依据,具有深厚的历史化背景和广阔的学术前景;化诗学在中国的现实基础是80年代“化热”所表现出的人类关怀与世纪之交的全球化浪潮;化诗学终究是在中国传统化系中生存和发展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生存方式构成化诗学的化语境,“汉语表述”的承续性传统是化诗学实践活动的起点,中国诗学批评史奠定了化诗学理论建构的根基。  相似文献   

20.
在古代诗歌理论研究中,对明初著名诗论家李东阳的研究过去从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湖广茶陵(今湖南茶陵县)人,生于北京,逝世后葬于北京。弘治、正德年问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卒谥“文正”,故世称“李文正”、“李西涯”、“李长沙”。李东阳是明代成化后期至正德初期文坛的领袖,复古格调派诗歌理论的奠基者,也是第一个具有全国影响的湘籍文学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