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国家形态的发展历程是渐进式的。周代宗法血缘政治向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形态的演变是由自上而下的“变法”方式完成的,因此,周制与秦汉制度尽管在社会经济基础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彼此之间仍然有诸多联系。秦汉国家形态重要侧面之一的官僚制度,无论在职官名称,还是官职职掌上都可以溯源至周代,周代国家若干重要的职官制度,也对秦汉产生过深远影响。探讨秦汉官僚制度与周制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完整把握和研究秦汉国家政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求索 《考试》2002,(10)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自秦汉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构成中国古代政治长时期的特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成就辉煌,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相似文献   

3.
中国封建监察制度是国家机器的制衡器。从秦汉至明清,中国封建监察制度的发展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进程同步。它随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而诞生,又随着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渐趋完备。在演进过程中,封建皇权对监察机构控制的逐步加强与监察机构不断完善就成为中国封建监察制度发展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4.
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知识梳理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特点,在古代中国和希腊、罗马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核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对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一种极为重要的政权组织形式,它始于秦汉时期,终于辛亥革命,其贯穿于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它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历史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扮演着举重若轻的角色和地位,对中国社会发展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与作用。在本文中,笔者就管见所及,主要针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历程以及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阐述,从而概括性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产生的影响及作用,以资求教。  相似文献   

6.
宦官专权的心理动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宦官专权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特有的一种历史现象,从政治体制的大框架下去研究和论述.已是众多论者述及颇多的。但是,却很少有人考虑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君主的心理特征、宦官的生理特征和变态心理以及官僚士大夫的心理状态等所带来的导致宦官专权的心理性因素。实际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其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生存环境,但宦官专权的原动力却来自宦官自身特殊的生理机制。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心理变态。  相似文献   

7.
毕凤芹 《新高考》2009,(9):23-26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核心内容,不全面理解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就无法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然而一旦涉及到具体的问题,如什么是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它们开始出现于哪个朝代,具体表现如何,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的关系如何,大家往往很少能说清楚。  相似文献   

8.
封建官僚体制下,官吏并不是世袭的,具有较大的流动性.西汉时期,官僚制度逐步发展,选官、考课、退休等制度进一步完善.这些都导致官僚阶层社会地位发生变化.考课结果的优劣会决定官员的迁降;退休后官员会由官变民;如若犯罪则会免官甚至受刑.官僚阶层的流动性保证了统治阶层的质量,促进了西汉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孙楼山 《新高考》2010,(1):28-29
延续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政治实践活动中的有益成果,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它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官僚体制与行政管理、文化教育等整个中华文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诞生于“封建之废,周衰之日”的战国时代,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衍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组织规则和运作体系,甚至对现今中国官僚制度的性格构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中国传统官僚制度与马克斯·韦伯论述的官僚制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对科层官僚制与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之间差异的理论性阐释,能够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政管理体制提供合理路径和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1.
李健 《广东教育》2007,(7):30-36
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知识梳理 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特点,在古代中国和希腊、罗马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核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对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乃至文化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李健 《广东教育》2006,(7):27-33
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特点,在古代的中国和希腊、罗马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核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专题提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核心内容 ,不理解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形成过程、特点和地位 (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 ,就无法了解中国古代社会 ,就无法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思想观念为什么会是这样而不会是那样的。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确立、巩固、完善、加强、发展、强化并渐趋衰落历史的学习 ,实在是我们踏入中国古代史学习殿堂的关键一步。●知识梳理★基本线索 :建立 :秦朝→巩固 :西汉→完善 :隋唐→加强 :北宋→强化并衰落 :明清。★重点分析※秦朝建立的封建君主专制中…  相似文献   

14.
求索 《考试》1998,(Z2)
中国古代史从170万年前远古人类在我国出现开始,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这是我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自秦汉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构成中国古代政治长时  相似文献   

15.
一、古代中国和古希腊、古罗马的政治制度知识梳理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特点,在古代的中国和希腊、罗马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核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是随着夏世袭制的建立而开始出现的。商周时期,经历了从方国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  相似文献   

16.
《睡虎地秦墓竹简》所概括和阐发的“为吏之道”,无疑就是秦帝国“吏治天下”的普遍通则;不仅如此,它甚至还勾画出了汉帝国“以吏治国”的基本范式。在皇权政体与帝制社会的进化中,官僚意识逐渐成为一种普泛性的政治共识,并逐渐融化于一种新兴的中华专制主义意识形态之中。  相似文献   

17.
《睡虎地秦墓竹简》所概括和阐发的“为吏之道”,无疑就是秦帝国“吏治天下”的普遍通则;不仅如此,它甚至还勾画出了汉帝国“以吏治国”的基本范式。在皇权政体与帝制社会的进化中,官僚意识逐渐成为一种普泛性的政治共识,并逐渐融化于一种新兴的中华专制主义意识形态之中。  相似文献   

18.
避讳制度源于周,秦成定制,延至清末,经三千年而不衰.避诗是中国特有的制度,在各朝表现不一,总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严密.它是封建统治阶级尤其是皇帝的特权,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手段之一.本文拟着重研讨影响避讳制度的诸种因素.疏漏之处,祈予指正.中国封建社会的固有结构,为避讳制度的实行、扩展提供可能条件中国封建社会的固有结构表现为官僚政治、地主经济和儒家正统思想的一体化.三者互相调节、适应、平衡,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这种政体下,必然是“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②,“今天下大小事务,皆联一人亲理,无可旁贷”③,皇帝独揽一切大权,具有至高的尊严,无上的权威.这就为避讳制度的实行、扩展提供了可能条件.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始建于秦,此后总的发展趋势是集权化程度越来越高,而避讳疏密程度的演变大体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加强是相对应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秦汉得到确立和巩固,相应,避讳制度在秦汉两朝比春秋战国时期要严密得多,发展也快得多.宋、明、清三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特别巩固和加强;正是这三朝,避讳特别严格,从  相似文献   

19.
日本“官僚主导”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战前的三个历史时期,分别是太政官时期(1868—1885)、内阁时期(1885—1931)和十五年战争时期(1931—1945)。明治初期,政府任职官僚主要来自推翻幕府统治的西南各实权藩阀,成为国家实际掌舵人。内阁成立后,政党势力虽试图与官僚相抗衡,但官僚仍超然于政党渗透之外,发挥实际影响力。九一八事变后,“新官僚”登场,并在进入战时统制经济后进一步发展为“革新官僚”,通过掌握物资的供应与分配,占据决策主导地位,并为战后官僚主导模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趋于成熟的标志,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完善的表现。高中新课标人民版教科书说:"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唐初,三省的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