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中国青年报》的新闻评论专栏“冰点”时评自创办以来,越来越受到众多读者喜爱。2000年《中国青年报》读者和专家两个评价系统中,7个新闻版里,“冰点”时评所在《青年话题》版的阅读率都得分第一。在2001年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新闻专栏评选中,“冰点”时评荣获中国新闻名专栏奖。时至今日,“冰点”时评仍旧是《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2.
最近读到科学网转载的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科研领域,“70后”将成被“抛弃”一代?》,文章提出:“60后”年富力强,“80后”后生可畏,“70后”遭遇前后夹击,因此“70后”将成被“抛弃”的一代。这篇文章提出的“70后”问题值得有关部门和人员关注,但是“70后”将被“抛弃”的提法显然是错误的论调,是一种误导。我们不希望在已经很浮躁的大环境下,再去人为地制造新的浮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3.
我在读2000年3月25日《中国青年报》刊登的《发现问题不捂不盖一封信引发一汽10万人大讨论》的消息时,从头到尾看了两遍,怎么也没有从内文中找到“10万人大讨论”的字样。不用说“10万人”的具体数字,就连一汽有多少人也没有交代。那么标题中是根据什么标出“引发一汽10万人大讨论”的呢?1999年9月10日《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4.
发表于1993年5月28日《鹤城晚报》上的通讯《卖掉“四轮子”换成“四蹄子”》,所以能够在全国晚报经济新闻大赛中获奖,谋篇精心是关键。作者在通讯中并没有大声疾呼“制止‘三乱’(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减轻农民负担迫在眉睫”,甚至全文没有出现一个“三乱”之类的名词,只是巧妙而自然地推出了九个有关“三乱”的镜头,便收到了某些大声疾呼的评论文章所难以收到的效果。在精心谋篇方面,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5.
乔新生 《青年记者》2010,(10):86-86
《中国青年报》别具慧眼,将有关俄罗斯和中国恐怖惨案的两篇新闻报道摆在一起,提出一个问题:“面对灾难,中国人特别坚强吗?”(《中国青年报》,2010年4月1日)  相似文献   

6.
“冰点”的警示朽木中国青年报有一个专版叫《冰点》。之所以取名《冰点》,是编者有感于一些被“冷落了的新闻话题”而开设的。被冷落了的东西还应该是“新闻”吗?成了“冰点”的东西还是“新闻”吗”?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题目。其实,准确地说,是叫做“不应冷落的新闻...  相似文献   

7.
《中国青年报》这篇批评性的新闻,道出了新闻界的积愤,反映了老百姓的喜怒,对压制新闻批评的武威长官大胆爆光,读罢称快。是的。《中国青年报》在反映改革的报道中,敢于闯“禁区”,爆“冷门”,这篇千字新闻,读者首先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那种强烈的激情:那是出自一种正义感,一种对舆论监  相似文献   

8.
在“新闻必须真实”的问题上,新闻界的认识是一致而明确的,但这只解决了新闻真实性的“质”的问题,即新闻一定要如实地再现客观事实。笔者认为,新闻真实性还有“量”的问题,即新闻反映事实真实的程度可能有深有浅。新闻真实性的量,是指新闻真实的深度,我们把它定义为:新闻反映事实真实的不同程度。新闻真实的量与其表述有着很大关系。本文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在1996年10月3日对中国少儿出版物成就展的报道为例,来分析新闻真实性的深度范畴。首先应该指出,三条新闻的内容都是真实的,但由于各自表述不…  相似文献   

9.
1997年岁末,由《工人日报》摄影部组织的“新闻摄影研讨会”,在北京物探局石油工人疗养院召开,来自《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环境报》及《石油物探报》等报社新闻摄影部的负责同志、《工人日报》新闻版主编近30人参加了会议。《工人日报》总编辑张宏遵、副总编辑申宜芬也到会并在会上发言。会上,在谈到时下新闻摄影界颇为关注的报纸“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问题时,与会者发言踊跃。  相似文献   

10.
2000年4月5日《中国青年报》的“经济社会版”整版刊登了这样一些新闻;《微软被判违反反垄断法》(消息),《微软遭遇市场法则——美国联邦法院律师张默谈反垄断法》(独家专访),《微软埋下的祸根》(述评),《是改变世界,还是改变微软》(评论),《我对微软的看法》(评论),另有图片两张、图表两幅。这些新闻均是围绕着微软被判违反美国反垄断法这一事件而作的,有消息、专访、图片、分析、评论等,这些从不同角  相似文献   

11.
十年前的1987年,新闻界内人士称为是“深度报道年”.“1987年的新闻改革,本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件,但它在新闻改革的历史上恐怕仍是重要的一页.今天我们只要一闭上眼睛,就可以想见那个沉闷的上半年和那个开朗的下半年.”(《新闻战线》1988年第4或第11页)那一年,以大兴安岭特大火灾的报道为契机,中国青年报的“三色”报道(《红色的好告》、《绿色的悲哀》、《黑色的咏叹》)使人耳目一新.中共十三大前,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此篇被认为是深度报道的代表2作,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之后,《命运备忘录…  相似文献   

12.
对新闻媒体来讲,“两会报道”是一场新闻大战,也是各媒体一显身手的时候。现在,笔者对《中国青年报》和《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的“两会报道”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13.
老D看报     
安达  谢炎午 《今传媒》2004,(1):54-56
《西安晚报》2004年1月11日第3版的《“宝马肇事案”背后的声音》一文.集纳了《人民日报》、《新京报》、《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齐鲁晚报》、《江南时报》、《外滩画报》等8家媒体的15篇经典时评,主要有“权威声音为何姗姗来迟?”、“谁该为传言辟谣?”、“公民有合理的怀疑权”、“把属于新闻的还给新闻”、“政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4.
这次的“两会”是世纪之交的一次大会,是为“九五”规划画上句号的一次盛会,当然也是新闻频出、焦点聚集之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两会”遍地是新闻,抢眼的新闻俯拾即是。但是,作为一年一度的例会,它也是中外媒体云集、各路新闻高手大比武的“战场”,想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实属不易。而《中国青年报》的“两会特刊”(以下简称“特刊”)却取得了明显的成功,据该报报道,“特刊”在人大代表中是较受欢迎的,在委员驻地,“……两会特刊是最先被一抢而空的报纸”(3月5日《中国青年报》)。从“特刊”的成功,我们似乎可以讨…  相似文献   

15.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08年年底,首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获奖名单在经历了15天公示之后,迟迟不见颁发。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知情人说:“主要原因是部分获奖出版物遭遇到了假书号的问题!”据了解,该奖项是2007年11月经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全省文学界的最高奖项。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获奖名单在《大众日报》和省文联网站向社会公示之后,其中的1部长篇小说、两部诗歌、4部散文集被实名举报涉嫌假书号。  相似文献   

16.
我国新闻受众中的女性缺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刊今年第四期发表了中国青年报记者谢湘的文章《3月8日:妇女制作新闻!?》,触及一个敏感的话题:当各界妇女到达有一定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层次时,就会不期而遇所谓的“玻璃天花板”。文章发表后,引起反响,作为新闻工作者也开始反思新闻业务领域存在的类似问题。本刊特编发两篇文章,以期引起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17.
关心新闻发展的同志不难发现,近期首都各报几乎是一致性的采用了新闻杯赛的形式,征集新闻稿件,丰富新闻内容,从《北京日报》的“白菊新闻摄影比赛”到《中国青年报》的“瞬间与十年白天鹅杯征文特写”,从《经济日报》的“白藤湖杯杂文征文”到《光明日报》的“飞龙杯报告文学征文”,甚至连一向以稳健著称的《人民日报》也加入了这一行列,举办了“风华杂文征文”、“燕舞散文征文”等新闻杯赛。一时间,一个以企业命名的新闻杯赛的刊头,出现在报纸的版面上,给人以目不暇接之感。透视这一新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出,这首先是新闻界自身求生  相似文献   

18.
牧惠 《传媒》2001,(5):13
《中国青年报》登了一篇《一位农民写给县委书记的信》,这位62岁的农民,向县委书记反映“村里真实的情况”。村干部如何弄虚作假,如何横行霸道,敲诈勒索,乱收费如何严重,这些对我来说都不是新闻。上头到村里检查这个那个,每回都得收检查费,也听说过。没有听说过的是,“林业大检查时,大家因为都用柴烧  相似文献   

19.
关心新闻发展的同志不难发现,近期首都各报几乎是一致性的采用了新闻杯赛的形式,征集新闻稿件,丰富新闻内容,从《北京日报》的“白菊新闻摄影比赛”到《中国青年报》的“瞬间与十年白天鹅杯征文特写”,从《经济日报》的“白藤湖杯杂文征文”到《光明日报》的“飞龙怀报告文学征文”,甚至连一  相似文献   

20.
为了澄清是非,使广大学员安心学习,取得最佳学习效果,现就一些学员提出的问题回答如下:问:对《西北新闻刊授学院招生简章》的解释是否变了?答:《简章》的基本原则、基本精神并没有变,解释仍以《简章》为准。提出这类问题的同学,大约是看了《新闻业务》今年第三期刊登的中宣部新闻局贾培信写的一篇答问(《新闻知识》第五期曾予全文转载)和本院在《中国青年报》的“紧急通告”后产生的。但《简章》同贾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