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謇在清末新政和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佛教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庙产兴学的佛教经济观,试图把明清以来的经忏性寺院经济,转型成慈善、公益性的现代寺院经济;二是主张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人间佛教观,目的在于把明清以来的祭祀性佛教信仰,转型成提高现实生活质量的新佛教信仰。由此可知,张謇的佛教观具有前瞻性。  相似文献   

2.
佛教与台湾现代社会关系密切 ,其特点如 :僧尼、信徒、寺院、教团激增 ,使台湾佛教出现前所未有的兴盛 ;提倡“人间佛教” ,以出世精神 ,走入世之路 ,使佛教适应现代生活 ,深入寻常百姓家中 ;与政治关系极为密切  相似文献   

3.
在唐代小说中,佛教寺院经常出现于各个情节中,但不同小说中的佛教寺院具有不同的功能。宗教功能是寺院本身所具有的,上至皇家祈祝迎佛骨,下至平民百姓的祈求佑护,都是与佛教经义等直接相关。而佛教寺院的社会功能却是社会发展所给予,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使佛教寺院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包括慈善救助、医疗、殡葬、教育、娱乐、商品交换,这些功能在在唐代小说中都有具体的体现,而也正是这些功能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唐代寺院旅店业兴盛,成为突出的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现象的形成,不仅与唐代佛教鼎盛而寺院经济的繁荣相关,也与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员流动频繁、寺院旅游休闲、山林修学之风等因素相关。唐代寺院旅店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寺院经济的上升与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同时也强化了佛教的世俗化倾向。  相似文献   

5.
本着"积极入世"而非"消极出世"的理念,台湾在过去几十年发生了"新佛教运动",佛教从传统的山林、寺院中走出,转变成融入都市社会,参与世俗经济的发展,以回应现代化、都市化的结构性变迁.台湾佛教界根据宗教非营利性的特点,积极拓展"社会服务"的功能,大幅度地改变了佛教在台湾的社会地位.佛教文化旅游经济的开发过程中,虽然在人才、资讯与金钱上,道场已像企业一样,有了新风貌,但利用宗教敛财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若社会各界不予以重视,教团不仅无法扮演稳定人心的力量,甚至宗教自身也会变成社会隐患之一.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云南边地佛教兴盛,大理白族地区的汉地佛教寺院经济、中甸地区的藏传佛教寺院经济、西双版纳地区的南传佛教寺院经济均得到长足的发展,并且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宗派的情况下,形成了不同类型、具有显著民族宗派特色的佛教寺院经济。直到今天,它还广泛、深刻地影响到云南少数民族佛教信徒的经济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7.
中古时期是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寺院经济的不断发展是佛教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一时期寺院组织管理者主要有上座、寺主和维那统领。僧官作为朝廷设立的官职,负责总领全国的寺院管理和佛教事务。寺院每年年初都要对财产进行审计,前后任交接更是如此。寺院的慈善事业属于寺院开支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是赈灾济贫和医病。正因如此,佛教寺院经济才得以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8.
西域佛教是中国佛教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之相适应产生的西域寺院经济更是佛教得以发扬光大的重要环节和前提条件。西域佛教寺院经济的发展及其管理模式和财产审计,对佛教的进一步传播和社会经济生活的丰富与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古代日本佛教寺院势力的上升是以政治地位的提高为前提条件,以经济实力为后盾的,并且两者相辅相成,随着佛教的影响而扩大,伴随着庄园制的发展而高涨的。本文着重探讨日本寺院经济在大化革新后到平安时期内发展、壮大的原由。  相似文献   

10.
略论魏晋南北朝佛教寺院的公益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慈善公益事业,因受佛教慈悲观念和"福田"思想的影响,佛教寺院和僧人在社会上进行了广泛的慈善公益活动,他们参加到世俗的社会生活当中,赈灾济贫、行医施药、凿井修桥、保护生态环境,为当时的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对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佛教的医疗救济慈善事业非常兴盛。佛教徒的出家,既是个人试图摆脱尘世的羁绊求得涅盘,也已从血缘宗法家族丛网中走了出来,以世间大众作为普渡的对象,其慈善思想和行为带有广泛的普世性、社会性及人间性。唐宋时期屡见于史籍记载的"福田院"、"悲田养病坊"等,是一种或由寺院僧人独立建置经营,或由政府资助督办、由寺院僧人具体住持经办的医疗救济慈善机构。论文对此进行建置情况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李亚 《培训与研究》2009,26(11):45-47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崇信佛教并极力扶植佛教的发展,从该时期敦煌寺院、僧人数量的增加、寺院经济的繁盛、僧侣政治社会地位的提高及兴盛的写经事业等方面都体现了敦煌佛教在吐蕃政权扶植下的发展。另一方面,佛教的发展也实现了吐蕃政权企图利用佛教来维护其政治军事统治的目的。佛教的全面推行对吐蕃赞普权威的加强、敦煌地区民族矛盾的缓和、社会的稳定都表现了积极有利的一面,延缓了吐蕃政权在敦煌地区的统治。  相似文献   

13.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对佛教的扶植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崇信佛教并极力扶植佛教的发展,从该时期敦煌寺院、僧人数量的增加、寺院经济的繁盛、僧侣政治社会地位的提高及兴盛的写经事业等方面都体现了敦煌佛教在吐蕃政权扶植下的发展。另一方面,佛教的发展也实现了吐蕃政权企图利用佛教来维护其政治军事统治的目的。佛教的全面推行对吐蕃赞普权威的加强、敦煌地区民族矛盾的缓和、社会的稳定都表现了积极有利的一面,延缓了吐蕃政权在敦煌地区的统治。  相似文献   

14.
在教法昌明的唐代,高度发达的佛教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佛教寺院为争取民众的更多支持,日趋世俗化,成为不可缺少的社会文化活动的中心.在这样的社会生活背景下,以佛寺为主要背景和空间场景,真切生动地反映当时寺院状况的小说便应运而生,可称为寺院小说,或者寺院故事.这些小说体现了宗教性与世俗性交织的文化特点,其中以士女遇合、鬼怪夜话、道徒显术等几种类型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5.
开封地区虽寺院创建较早,然五代以前发展缓慢。北宋时期,开封作为帝都所在,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在皇室贵族的支持下,高僧大德努力经营,佛教发展日渐兴盛,寺院数量剧增,建筑规模宏大,内部设施奢华,在民众的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开封也一跃成为全国的佛教重心之一。然北宋灭亡后,开封繁华的寺院景象随之消失。通过对北宋开封寺院发展的特点及原因分析,既可窥视北宋佛教发展的总体概况,亦可展示政治环境对宗教发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北朝是佛教寺院经济发展扩张时期,寺院在经济资源的配置方面显示了其积极自主的特点.在经济制度规则的约束下,无论是对于劳动力、土地以及资财等资源的获取,抑或是资源财富的经营活动,都表现出寺院经济发展的多种途径和方式.王权社会的国家暴力,依然对寺院经济有着强大的干预能力.研究北朝寺院经济的资源配置情况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北朝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17.
信仰具有私人性.就佛教信仰而言,表现为人佛关系的私人化.但信仰最初也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形式,作为社会公共精神的表达,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间佛教"及其信仰实践方式,需要提升私人化的佛教信仰的公共性涵义,因而,佛教如何参与社会建设,或者以什么样的信仰方式进入社会建设的过程,就涉及到一个佛教信仰者的身份建构及其在社会认同、国家认同之间,寻找一个彼此能够整合的认同路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近现代社会,佛教面临着一系列的困惑和问题:如何顺应当时的社会发展现状和时代需求?佛教的教内教外需要怎样进行一番改造,既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又能重新建构起佛教自身的新形象,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针对这些问题,太虚大师等佛门龙象提出了中国佛教应该走人间佛教的道路。笔者尝试从人间佛教的产生、发展模式、现状、现实意义等方面做一下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9.
寺院应该是僧侣们念经用斋、讲经说法的场所。然而 ,在社会动乱的南北朝时期 ,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和寺院的普遍建立 ,寺院经济逐步产生并发展迅速 ,由此给寺院和僧侣生活带来各种腐蚀性的影响。寺院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宗教组织 ,而具有了更多的世俗的色彩  相似文献   

20.
居士佛教是近代中国佛教复兴运动的发起者与主力军。相对于传统居士佛教,近代居士佛教在其核心成员构成、组织结构以及社会功能等方面均已产生了明显的转型。就近代居士佛教的核心群体来看,大量的新兴工商业者与新型知识分子对佛教产生兴趣,他们分别以居士、学者、思想家,甚至革命家的身份进行佛学研究与佛教信仰实践,并将佛教带向现实社会生活之中。就组织形态与社会功能来看,近代居士佛教已经摆脱了依赖寺院并由僧人主导的传统组织形态,开始建立起独立于僧团之外的自身组织形式,并开始参与讲经说法、皈戒修持、研究传播,以及广泛地开展各种形态的社会慈善事业。因此,抛开单纯的观念史与佛学义理研读,从社会学视域中去审视近代居士佛教的组织形态、核心成员结构及其社会功能之变,不仅有助于我们考察近代居士佛教发展的全貌,亦可藉此透视近代居士佛教转型背后的深层社会背景,并由此加深理解近代佛学思想的"形上义理"与"形下社会实态"之间的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