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许衡是元代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文章学家。他一生写作不辍,著作等身。文章内容广博,文本齐备。在文章理论的建树上,他主张文质统一。文德一致,师古必须随时,讲究文章为社会现实服务。  相似文献   

2.
曾祥芹作为当代著名的实用文章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作为中国阅读学研究专家、中国语文教育学研究专家,于文章本体研究、文章阅读研究、文章教育研究、文章写作研究、文章学学科建设、文章学史研究、文章学方法论研究等方面都颇有建树。于文章教育方面,曾先生由文章学入手更新了语文教学理念,同时又提倡在教学实践中以文章学为指导,扭转了脱离文章学的误区;而在文章学学科建设上,他不仅为文章学的独立提出了理论体系,还为文章学的学科发展进行了长远规划。文章学教育观念也是曾先生学术上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内核"之一。  相似文献   

3.
文章与人品     
"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这是一位名人说的。是对为文和为人所做的极好注脚。之所以将二者罗列在一起,不仅因为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而且都在教师身上,尤其是一名优秀教师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曾丕说:"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是  相似文献   

4.
王静宇 《新读写》2020,(2):F0004-F0004
在浦东复旦附中分校见到张全康时,他手里拿着三本文集,里面收录的大都是他自己写的文章。八年级时,张全康就开始有意识地整理自己写的文章,他说,“这些文章以后看,虽然未必是什么佳作,但这是我在写作方面的一个印迹,是我对生活的一个记录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是一部体大思精的文章学理论专著,它对文章的产生、变化、发展以及文体分类,文章写作、鉴赏均有系统的论述。刘勰对文章的认识,与今天对文章的认识大体相同;而对文学的认识,与我们有所不同:第一,在他所列文学体栽中,只有诗歌、辞赋等少数几种,不包括小说、戏剧等文体;第二,他所认为的文学性,仅限于运用语言、选择内容和表现手法以及抒情言志等方面,没有涉及到概括现实,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等重要方面。就是说,他论述的文学性,既是诗歌辞赋所具有的,也是一般文章所具有的,所以就其理论体系看,主要是文章学理论。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是一部体大思精的文章学理论专著,它对文章的产生,变化、发展以及文体分类,文章写作、鉴赏均有系统的论述。刘勰对文章的认识,与今天对文章的认识大体相同;而对文学的认识,与我们有所不同:第一,在他所列文学体裁中,只有诗歌、辞赋等少数几种,不包括小说、戏剧等文体;第二,他所认为的文学性,仅限于运用语言、选择内容和表现手法以及抒情言志等方面,没有涉及到概括现实,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等重要方面。就是说,他论述的文学性,既是诗歌辞赋所具有的,也是一般文章所具有的,所以就其理论体系看,主要是文章学理论。  相似文献   

7.
肖川这个人     
刘良华 《师道》2009,(10):12-13
肖川是个怪人。我受不了他。估计没几个人能够受得了。 偶尔看他的书,也偶尔看他的文章。不想看多了,怕受他的毒害。他曾经写过一些正经的学术文章,后来不写正经文章了,把文章弄得花里胡哨的,又执意骂人。他的文章少有不骂的时候。  相似文献   

8.
明代学者王廷相不仅有丰富的文章创作实践 ,而且对文章写作的理论见解精辟。从“实于治功”的基本观念出发 ,他主张 :(1)文以释道 ,务为补世 ;(2 )核古照今 ,文尚质朴 ;(3)不刻意为文 ,而志专于道 ,自然成文 ,理畅文至 ;(4 )文贵己见 ,道非玄远 ,而近在几席 ,切于日用 ;(5 )措手施斤 ,以法而入。并具体提出博学以养才、广著以养气、经事以养道的“三会”方术 ,以及运意、定格、结篇、炼句的作文“四务” ,从而形成完整的文章写作理论。与他的写作实绩结合考察 ,足以说明他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文章学家  相似文献   

9.
读书的人     
读书的人,有两条命,有两个嘴。不读书的人,仅有一条命,一个嘴。读书的人,不但嘴可发言,笔也可以说话。不但生在世上是活着,躺在土里还是活着。因为他的著作,若得流传下去,他的骸骨,纵然化为灰尘.他的文章还能替他宣讲。可见,读书的人的第二个嘴,能永远不烂,第二条命,能永远不死。  相似文献   

10.
著名学者、安徽大学首位校长刘文典先生曾经用"观世音菩萨"五个字来概括文章写作。听者不解,他解释说:"观"就是要多多观察生活";世"就是要明白社会上的人情世故";音"就是文章要讲音韵、文采";菩萨"就是要有救苦救难,为广大人民服务的菩萨心肠。听者无不应声叫好。应该说,他抓住了写好文章的真谛与根本。刘文典先生讲这些话已有近百年,虽世事变迁,  相似文献   

11.
孙玉红 《班主任》2008,(4):31-32
雷锋,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在我们的心中闪烁着不灭的光辉。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那么,雷锋精神是与生俱来的吗?近日读从民日拗陈思炳的文章《雷锋当初学的谁》,我发现有一个人对雷锋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就是雷锋初到湖南望城县委时的领导——张光玉书记。我仔细地琢磨这篇意味深长的文章,发现张书记身上有很多我们当今班主任应具备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2.
郑燮的文学主张与他的书画一样标新立异,他心系国计民生,倡导文必切于日用,主张写经世文章。他认为文章最高境界是"沉着痛快",写文章应该一针见血、酣畅淋漓。他还要求,作文当"自出己意","自树其帜","作主子文章"而不作"奴才文章"。郑燮的这些观念,对打破当时沉闷的文化空气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今天仍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梁衡 《教育文汇》2014,(18):32-37
毛泽东是文章大家,但我们对他的文章研究不够,这笔巨大的文化财富还有待挖掘。 毛泽东说,革命夺权靠枪杆子和笔杆子,但他自己却从没拿过枪杆子,笔杆子倒是须臾不离手,毛笔、钢笔、铅笔,笔走龙蛇惊风雨,白纸黑字写春秋。他文章的那种风格、那种语言、那种气派,是浸到骨子里,溢于“字”表、穿透纸背的,只有他才会有。  相似文献   

14.
戴名世是桐城文派的先驱,他最早提出了桐城派文学的一些观念,如道、法、辞,以古文救时文等。其"文章之道"包含的内容比"圣人之道"要广泛;他关于文章要写"圣人之道"的提法是专为"经义时文"而发的;即使在时文写作领域,戴名世仍希望用他所谓的"文章之道"来改造它,即"以古文为时文"。相对于桐城派后学来说,戴名世的文学思想要开放得多。  相似文献   

15.
妙文千改     
文章是写出来的,但又常听人说:“文章是改出来的。”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强调修改文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客观事物是十分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反复认识,才能反映恰当。修改文章实际上是对客观事物再研究再认识的过程,它能够提高文章的准确性。周恩来说过:“伟大的政治家、艺术家对自己作品的修改工作都是非常严肃的。”鲁迅先生曾说:“写完后至少要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他本人就是这样做的。他的散文《藤野先生》,修改的地方就有一百六十多处。清代曹雪芹写作《红楼梦…  相似文献   

16.
一代伟人邓小平不仅以丰功伟绩永载史册,也以文章写作垂范后人。在文章写作上,他强调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正确的指导思想,重视文章的结构布局和表述方式,力求做到旗帜鲜明、主题突出、设计周密、结构严谨、表述准确、朴实生动、修改细致、严肃认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  相似文献   

17.
汪利锋 《天中学刊》1998,13(3):64-67
文章是什么?怎样才能写出言之有物令大众喜闻乐见的文章?毛绎东丰富的文章学理论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典范,作出了回答。毛泽东虽不是中国以辩证唯物主义指导写作的第一人,但他确是自觉积极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进行写作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文章家之一。这是与他独特而丰富的革命生涯,雄厚而深湛的文化素养分不开的。研究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建立马克思主义文章学,指导适应现代经济建设需要的文章写作,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一、毛泽东的文章学理论毛泽东的文章学理论包括思想内容论、语言论、结构论三个方面,这三个…  相似文献   

18.
一篇文章是由许多不同的句子组成的,特殊句子在文中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 一、放在文章开头的句子 这类句子往往具有开篇点题目、交代文章的叙事线索、奠定文章感情基础的作用。如萧乾的《枣核》:“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一封航空信,再二托我为他带几颗枣核。”  相似文献   

19.
转眼王小波就去世12年了,总想在键盘上能敲点什么。敲什么呢?小波是个温和的人—小说因为是虚构,你可以不说,你在他的杂文随笔集子中几乎看不到他的愤怒,更难看到他点名道姓批评人。可这样说,你也不要以为小波是个“老好好”。不是。他的文章几乎又篇篇都是在批评都是在批判,有不少文章的锋芒简直就是要朝着有些东西的骨子里去,  相似文献   

20.
文章发表的层次既可以理解为发表的文章作品在价值和影响上所达到的层次,也可以理解为发表所凭借的媒体被社会广泛认定的外在层次,并且各有具体的划分。文章发表者都有义务遵守有益而非有害于读者和社会的基本原则,也都有必要认真遵守著作权法和有关法规、标准、规范,配合发表媒体的有关约定,鄙弃关涉文章发表的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行为。寻求文章发表成功,关键在于文章本身的质量如何,此外寻求发表者不同的主观能动性也会给需要发表的文章作品带来不同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