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美彪同志在《读陈垣编<道家金石略>书后》一文中说:“《道家金石略》是陈援庵先生为研究道教各流派而编纂的一部石刻史料汇编。所收史料上起汉魏,下到明朝。书名道家,自然不是狭义的先秦道家学派。不称道教是因为内容并不限于传统的道教。援庵先生在《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以下简称《新道教考》)一书中曾说:‘余昔纂道家金石略,曾将道藏中碑记及各家金石志·文集并艺风堂所藏拓片,凡有关道教者悉行录出,自汉至  相似文献   

2.
对于素有“学术快枪手”、“论文满天飞”之称的多产学者王辉斌先生来说,1994年可谓又是他的一个学术之丰收年。因为在这一年里,除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其任副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修定本外,他还先后在《中国李白研究》、《杜甫研究学刊》、《侪鲁学刊》、《山东师大学报》、《山西师大学报》、《广西师大学报》、《首都师大学报》、《云南教育学院报》、《宁夏教育学院报·银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曾筑室阳明洞讲学。据笔者考证阳明洞约有四处:(一)在会稽,即大禹藏书之禹穴所在地。据《古今图书集成》卷113《宛委山部汇考》载:“会稽禹穴图考,宛委山上有石匮,壁中有孔穴号阳明洞,即《归经》所云三十六洞天之十一洞天也。”又《龟山白玉上经》云:“会稽山周围三百五十里名阳明洞天,皆仙圣天人都会之所,则第十一洞天,盖会稽山之总名,不独石罅也,石名飞来石,上有唐宋名贤题名,洞或称禹穴,唐观察使元稹以春分,日投简于此,有诗白居易和焉,明新建伯王守仁以刑部主事告归时结庐洞侧,因以为号,今故址犹存。”清毛奇龄《王文成传本》于旧说多所辨析,关于阳明洞之说不  相似文献   

4.
杨伯峻先生的《孟子译注》,注释精当,译语流利,广征博引,又时有创见,是《孟子》其他注本所不及的。不过有个别地方值得进一步探究。 一、(守)约 1、《公孙丑上》:“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之所“立言”,版本甚多,然有明隆庆谢氏刻本《王文成公全书》和明崇祯施氏刻本《阳明先生集要》乃为显本,两本各有殊同,皆为读研阳明思想学说最重要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6.
云南之语言     
英人戴维斯(H.R.Davies)曾著《云南——印度与扬子江之连锁》一书,(张君励曾摘译其专论部族一篇,题曰《云南夷族及其语言研究》商务版)有言曰:“窃以为可以确言者,世界之任何部分中,其语言与方言之多歧如在阿萨母与云南东境间之一片土地上者,如在此区以南之印度支那各国者,实世间所罕见焉.”(原书332页)戴氏此语并非夸张,凡曾足涉此一带地域者,皆可证其确切.  相似文献   

7.
冯国瑞,教授,陇上学者,著述丰瞻,对弘扬陇上历史文化贡献极大。重要著作有四类:甘肃石窟艺术发掘有《麦积山石窟志》、《炳灵寺石窟勘察记;》金石考释有《天水出土秦器(秦公簋、秦车輨、秦公钟)汇考;》文献辑佚有刘宗郭仲产佚书《秦州记;》先贤表彰有《张介侯先生年谱》、《守雅堂稿辑佚》等,均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兹为辑考,以供地方史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8.
《国语·周语》:“景王二十一年,将铸大钱。单穆公曰:‘不可’。”“今王废轻而作重,民失其资,能无匮乎?若匮,王用将有所乏,乏则将厚取于民。民不给,将有远志,是离民也。且夫备有未至而设之,有至而后救之,是不相入也。可先而不备,谓之怠;可后而先之,谓之召灾。周固赢国也,天未厌祸焉,而又离民以佐灾,无乃不可乎?”单穆公主张“民患轻,则为作重币以行之,于是乎有母权子而行,民皆得焉。若不堪重,则多  相似文献   

9.
《西厢记》语词的研究,远可上溯到明代。但明人的注释往往未尽惬当,失考之处尚不在少。今人王季思先生校注《西厢记》,方法缜密,断义严谨,创获尤多。祝肇年、蔡运长编著的《<西厢记>通俗注释》(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以下简称《通俗注释》)注意借鉴、吸取古今注家的研究成果,并时有新见,大多数释文也很见功力。与王季思、吴晓铃诸家注本相比较,该书有两大特色值得称道:一是在释词、阐义方面不事征引考辨,而力求浅  相似文献   

10.
《论衡》的情感指向,包括得气之势发、失意之悲情两部分。《论衡》字句中或隐或显的情意、篇章结构上波浪起伏的气势,均显示出《论衡》特有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1.
李商隐诗各体俱有佳作,而近体(尤其是七言近体)更能体现其独特风格。于此,历代多有评述。如范温《潜溪诗眼》称其有“高情远意”,葛立方《韵语阳秋》引杨大年论义山诗,以为“包蕴密致,演绎平畅,味无穷而多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敖陶孙《诗评》称“李义山如百宝流苏,千丝铁网,绮密瑰妍”;叶燮《原诗》则谓商隐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可空百代,无其匹也”;  相似文献   

12.
秦汉时代,国家牧马业颇为兴盛,并有一套完整的马政管理机构.《汉书·百官公卿表》云:西汉承秦之制,设太仆专掌舆马,太仆“有两丞.属官有大厩、未央、家马三令,各五丞一尉.……又边郡六牧师苑令各三丞.”其中,六牧师苑为负责牧马之重要机构.六牧师苑名称及所在,《汉书·地理志》载有五处,失载一处.这五处是:北地郡灵州县有河奇苑、号非苑;归德县有堵苑、白马苑;西河郡鸿门县有天封苑.失载一处历来无考.  相似文献   

13.
诵读致精,是中学古典诗词教学美育不可忽视的一端。 所谓诵读致精,即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美的内涵,逐步达到精通作品的境界。 要致精必须诵读,不诵读则无以致精。“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荀子·劝学》)“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程端礼《朱子读书法》)通过诵读,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中的艺术形象,领会祖国语言的优美和诗歌的语言特征,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4.
《汉书·平帝纪》记载元始二年夏有“罢安定呼池苑以为安民县”之举。颜师古注以为其地在中山国。根据大量文献记载分析,颜注显误,安民县与呼池苑之属地,不在西汉中山国,而在安定郡安定县,即今甘肃华亭县一带。呼池苑是《汉书·地理志》失载的边郡六牧师苑之一,王文涛《西汉“罢安定呼池苑以为安民县”属地考》一文认为“安定属巨鹿郡”的考证,因对史料引用和理解有误,故结论无法成立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文选》三个问题进行考辨。一则考证清初著名选学家何焯,当初校勘《文选》所据底本系康熙钱士谧重刻明末毛氏汲古阁本,并非其初刻本及重修本。进而略述确定何校底本于《文选》何校及版本研究之意义及实用价值。一则考证吴希贤先生辑汇之《历代珍稀版本经眼图录》中"明州本文选"书影,不是六臣注明州本,而是明万历间邓原岳刊单李善注本。一则辨证《文选·西京赋》"齐栧女"之"栧"字,非关避讳,乃俗写。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韩忠华同志毕业论文的一个主要部分。他的题为《评〈红楼梦〉杨氏英译本》的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列举理由论述了杨氏对书名的译法(A DREAM OF RED MANSIONS)比David Hawkes先生的译法(THE STORY OF THE STONE)高明以及杨氏对书中人名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翻译比其他译法都较妥当。第二章详细阐述了杨氏翻译技巧的两个显著特点:(1) 词语的正确选择,(2) 句型的灵活运用。在构成本文的第三章中,作者对杨氏在汉语习语英译方面的技巧作了认真的和系统的研究。在论文的最后一章里,作者就《红楼梦》杨氏英译本中的若干问题从新的角度提出了看法,以供进一步讨论。然而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在本文(即论文第三章)中,作者认为宜将杨氏的汉语习语英译方法分为如下五类,这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用上都会有一定价值:直译法,借用法,意译法,取代变异法和结构套用法。而在这五类方法中,前三类是人们常用的翻译方法,其余两类则为作者在研究《红楼梦》杨氏英译本时所发现和命名的。  相似文献   

17.
《云南映象》与《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是近年来云南最具代表的原生态歌舞集,然而,前者“得”(成功),后者“失”(失败),这主要是由于两者在艺术创作与舞台表演方面存在的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关于修辞学的性质,陈望道先生在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中提出“修辞所可利用的是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换言之,修辞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文字的表义功能。这一观点体现了“以语言为本位”来研究修辞的思想。到60年代,陈先生在有关修辞和修辞研究的讲话中又进一步指出:“修辞学介于语言与文学之间,它与许多学科关系密切,它是一门边缘学科。”(1)到80年代,宗廷虎先生在《修辞新论》等著作和《边缘学科的特殊理论营养》等论文中对此作了精到的概括与发挥,他认为修辞学的性质特征是:1、属于语言学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他是晋宋时代著名的诗人、辞赋散文家。 陶渊明的人格和诗品,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敬仰。他的诗,可以说是他的人格的焕发;而他的人格则蕴含在一首首感人的诗篇中。梁萧统指出:陶渊明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孰能为此乎?”(《陶渊明集序》)宋代苏轼说:“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者,贵其真也”。  相似文献   

20.
(一) 死于九宫山之说源于虚证清顺治十五年谷应秦作《明史纪事本末》,内云李白成奔死于湖南黔阳罗公山。乾隆四年,清廷官修的《明史》正式刊行,内云李自成顺治二年(1645年)窜死于湖北通城之九宫山。从此二说并行,但后说为多数学者所承认。可是《明史》刊行不久,便有湖南澧州知州何璘对《明史》的上述说法提出质疑。他乾隆十一年至十八年在澧州任内,受民间传说的启发而亲赴夹山进行实地考察,以调查所得写了《书李自成传后》,对《明史》之死于通城九宫山之说进行了辩驳,首次提出李白成隐终于湖南夹山说。章太炎赞成何璘论断,并又一次到夹山实地考察,以所获《梅花百韵》诗五首补充和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