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孙吴 《青年记者》2000,(2):40-41
新闻出版报》1999年10月28日二版刊载的《杭州报纸流行横题风》(作者肖力),引起了我这个“报纸组版学”研究者的思考。报纸版面对报纸来说,事关重大。范敬宜同志在《人民日报版面备要·序》中指出:“版面,是一门学问,一种艺术。当然,更是一种政治。”“人民日报的版面无小事”。报纸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一月份,各报社照例要回顾一年来本地发生的重大新闻,顶头上司看了去年的《新月刊》刊有先一年的“十大悲”、“十大喜”等.叫本人也仿效《新周刊》来个本地“十大悲”、“十大喜”之类。笔者秉意掠过去的报纸,首先排除了本人供职的这家小报,一是因为地域范围太小,报道范围太窄;再则不客气地说.这家报纸一版可谓领导的“起居注*,会见外宾要报,出席会议要报。种草坪要报,在工厂指指点点也要根.独独没有群众的影子和一般性社会新闻。只好找本地最有名气的市委机关报.结果“十大工程”、“十大来访”编得顺手,而“十大悲”、“十…  相似文献   

3.
《新闻战线》第3期刊登张宁同志《加强对新闻版式的科学整理和研究》一文,引起了我极大兴趣。张文对“版式科学”的重要地位、重视整理研究的必要性及需要研究的领域,都作了精辟的论述,首次提出“新闻版式”的概念。在“此道无学”、未受重视的情况下,此文登高一呼,振聋发聩,读来颇受启发与鼓舞。本人有志于组版科学的研究,近来写就《试论中国报纸编排艺术——组版编辑学》一文,与张文探讨同一问题,都是主张整理和研究报纸组版艺术,在新闻学中创建一个重要学科分支——“版式科学”或曰“组版编辑学”。但两者提法与角度不同,现不揣浅陋,分述于下,以共同探讨。《新闻战线》如能就此展开讨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报纸组版学开道,将善莫大焉!首先,学科的命名问题。  相似文献   

4.
潘凯雄 《传媒》2001,(3):17
本人在“说传媒之二” 中曾说到现在报纸的扩版已是一种时尚、一种趋势,动辄几十版已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儿。 据笔者所知,现在一些报纸的扩版,无非是两个原因:一是广告多,又不愿意广告所占的版面比文字还多,只好扩版;一是盲目攀比,别人都十几、几十版  相似文献   

5.
阅读报纸,时常有编辑与读者玩捉“迷藏”的感觉,现举一例。笔者手头有一份都市报,一版除了头题和导读,便是一幅“公安民警勇擒歹徒”的大照片,应该说版面处理得很能吸引读者“眼球”。当笔者怀着极大的兴趣看照片说明时,却见下转某某版。这份都市报分为ABCD叠,有50多个版,费了好大的劲,总算在A叠五版的《社会新闻》中“捉”到了这篇新闻。仔细一看,最多不超过100个字,还夹在其它几条社会新闻中间。这“谜”也藏得太深了。据说,这种一版用大照片,说明转其它版的现象,对读者既有冲击力,也有吸引力,是如今报纸发展的一大流行趋势。现在的报纸…  相似文献   

6.
离开了报社,由办报人变成看报人,对报纸反而看得更仔细了。每天报纸一来,从头版到末版,几乎都览一遍。近年来,天津日报登的几则小小的更正却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每则更正不过几十个字,却将错误的原因、直接责任者都讲清了。其中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不点名的挑评,如“错误责任在校对”;一种是指名道姓的,如“错误是由于记者××疏忽造成的”,等等。  相似文献   

7.
1995年初夏,我赴美探亲访友期间,经常翻阅当地报纸;今年奥运会期间,旅美友人又多次寄来很多报纸,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图多、图大、图的色彩。重视图像已成为美国报纸版面发展的一个趋势。照片:创造瞬间的吸引力照片,它为一天的新闻制造气氛,它诱使人们去读一条本来可能会被忽略的报道,它刺激视觉吸引读者去买一份报纸。在美国报纸组版编辑中,常说的一句话是:“不要忘记图片的价值。”因为照片在版面上可以造成一  相似文献   

8.
在企业报的办报实践中,有一个问题值得引起同行们的注意,即企业报新闻标题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的两个字:“我厂”。我把手头的160余种企业报粗略地翻了翻,头版三到五条标题中出现“我厂”的有40份,一到二条标题中出现“我厂”的就更普遍。而类似这种情况,局办报纸反复出现“我局”;公司报纸反复出现“我公司”;院校报纸反复出现“我院”等等。这种新闻标题制作中出现的现象,可以称得上是企业报头版标题中的通病。象“我厂87年质量工作取得可喜成绩”、“我一企业升级总目标”、“我厂综合服务公司七月一日正式挂牌”、“我厂厂长×××被聘为编委”、“我厂十次  相似文献   

9.
报纸中设有副刊版是中国报纸的重要特色,面对新媒体对传统报业的冲击,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切实进行了改版,提出以版组为单元,适当归类的新思路,力求在新闻的“副刊化”和副刊的“新闻化”方面探索出一条纸媒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在媒体市场激烈竞争的今天,传统的信息载体——报纸,也变得越来越厚。许多报纸由过去的四版、八版,变成现在的十几版,几十版,报纸变厚渐成一种趋势。所以,有人预言,我国报业已经进入“厚报时代”。头版是一份报纸的开始,也是读者阅读的起点。对于一份报纸而言,其竞争力、获取读者的注意力首先取决于头版。尤其在如今这样的“厚报时代”,要想使  相似文献   

11.
报纸组版有其客观规律,它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将成为新闻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提起组版工作,现在大家都习惯于把它叫做“组版艺术”。什么是“组版艺术”?如何掌握“组版艺术”?这个领域,以前很少有人涉及,看来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因此,我想谈几点意见,与新闻界的同行们共同探讨。基本特点版面,是报纸上各种稿件编排所形成的布局整体。它体现编辑部对当前国内外一切事件的总认识,同时也展现出编辑部的报道思想与报纸风格。报纸上的每篇新闻,排在什么位置,反映了这篇新闻的重要程度。所以,报纸版面的安排,要求政治与技术的高度统一,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一张好的报纸,应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组织生动活泼的版面,吸引广大读者去阅读你  相似文献   

12.
李铁 《新闻窗》2006,(3):38-40
经过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几次报纸扩版浪潮,“厚报”已成为一些报纸经营策略的首选。目前,全国不少综合性报纸都是厚报,几十个版已成为当前报纸的常态,超过100版的报纸也开始出现,报业步入了“厚报时代”。  相似文献   

13.
随着厚报时代的到来,一种全新的新闻体裁——导读.在各类报纸头版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其他新闻体裁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就像一条丝带,把少至几个版.多至几十个版甚至上百个版紧紧地连在一起。  相似文献   

14.
今年6、7月间去台参加中文传播研讨会时,与台湾新闻界有所接触,现写下对台湾新闻界的粗浅印象,供朋友们参考。 媒体大膨胀 自台湾当局1988年元月宣布解除报纸登记和张数限制(即“开放报禁”)以来,台湾报业获得了大发展,目前报纸总数已由当初的31家发展到288家,5年间增长了8倍多。报纸版面也大幅度增加,报禁期间规定每种报纸每天最多只能出3大张12个版,现在一些报纸出好几大张,像联合报、中国时报这样的大报有时一天出20张80个版,一份报就是一大摞,看都看不过来, 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台湾多家报纸的地方新闻版,并不是各地新闻的拼凑,而是分别编印、自成体系的“地方报”,也就是说,专供台北地区读者阅读的是专登台北新闻的“台北版”,专供高雄、屏东一带读者阅读的是专登高雄、屏东地区新闻的“高屏版”,如此等等,这些地方版几乎涵盖了台湾的每个县市,使各地每天发生的新闻都得到充分、及时地报道池。因为这样,台湾报纸多集中于台北,其他城市报纸很少。众多地方版无形中加大了报纸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5.
一、报纸版组化的必然性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报纸纷纷扩版。90年代以后,报纸改版频率加快,各类型报纸的版面更处在不断改进和创新的状态。其中一种表现就是报纸越来越厚,版组化特点明显。1997年平均每份报纸用纸比上年增长百分之十一点七四,最近几年,一份报纸有的少则几十版,多则上百版。报纸加厚以后,各版的分工开始  相似文献   

16.
疯狂比版症     
近年来,新闻界出现了一股比版风,而且越刮越烈。所谓比版,就是看谁出的版数多。于是,你出50版,我出100版;你出100版,我出200版。新千年之际,南方某报发行200版特刊多达4亿张,据说可绕地球几圈,在中国报业史上创下了一天报纸出版数最多、一天报纸刊登字数最多、一天报纸刊登图片最多等几项记录。中国人一向以大为美,又有许多人喜欢以大自居,比如大手笔、大思路、大改革云云,似乎什么事情一旦沾上“大”,就不同凡响。这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报业广告衰减、报纸纷纷想办法降低成本的情况下,报纸专刊处于一种尴尬境地.一方面,没有专刊,广告经营就得不到保证.另一方面,报纸专刊成本高昂,少的十几个、多的几十个版,甚至彩版印刷.而且,专刊的阅读率普遍低下,那么对广告究竟有多大效果以乎也说不清.  相似文献   

18.
2001年4月,正在南京大学读大三的我突然接到通州日报一位编辑的电话。他告诉我,我写的系列报道“民情日记与平潮镇机关干部”(3篇),获江苏省报纸系统好新闻评比二等奖。随后,该稿又获中国县市报新闻奖一等奖。没想到,这组从旧闻中“刨”出的稿子,居然得了大奖,令我激动了好一阵。一条旧闻令我眼前一亮2000年暑假,我到通州日报实习。学哲学专业的我,对新闻有点业余爱好。然而,怎样发现新闻线索,怎样写新闻,我还懵懵懂懂。“你可以看看以前的报纸,把自己摆进去看,想想如果这条稿子由你写,怎么入笔。这样多看会有收获的。”指导老师对我这样说…  相似文献   

19.
防止报纸差错,事关大局,事关报纸声誉。我在浙江日报夜编部当了10年二版组版编辑,其后又干了5年阅检大样的工作,在防止报纸差错方面有经验,也有教训,今草成此文,以求教于同仁。 第一种方法,从文内前后表述相互矛盾中来发现差错,减少和消除差错。 所谓“文内前后表述相互矛盾”,我排了一下,一共有12种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不少报纸在扩版,不少报纸在酝酿扩版。有的由4版扩为8版,有的由8版扩为16版。对于这种现象,作为一个曾经长期在地方报纸工作的新闻工作者,我感到由衷的喜悦。这里,我想谈谈个人的一些感想和看法。(一)当“特区”来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报纸,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争办“周末版”或“星期刊”。不少报纸在扩版,或酝酿扩版,这是“周末版”、“星期刊”发展的继续。为什么呢?因为所谓扩版,据我的认识,就是搞报纸的“大特区”。如果扩版只是原来报纸版面的量的扩大,那恐怕是不行的;而应该是,也只能是报纸的质的升华,而扩版不过是它的表现形式。从总体上说,其基本方向都是要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因此,这也就是报纸本身的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