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博物馆观众研究领域最早的成果可以追溯到吉尔曼(Gilman)在1911年的研究工作,本文对观众评估研究的关注对象与问题进行了历史性的批判分析。本研究揭示了各类研究建立的范式,包括对实施机制的说明、对评估客观性的审问、对文化民主化研究和营销相关研究之间不协调性的强调。本文介绍了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教育技术模型对博物馆观众研究的影响,并结合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自然史部分)的案例,介绍了教育技术模型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自然博物馆目标观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物馆观众是博物馆的服务对象,是指前来博物馆参观并接受博物馆服务的所有人民。目标观众(target visitor)是指博物馆期望来馆参观的人,是博物馆教育服务的重要对象。研究自然博物馆目标观众对于自然博物馆展览设计、展示方式及教育成效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文献及访谈方法,得出自然博物馆的目标观众是学生及亲手家庭,潜在观众为教师。从自然博物馆目标观众的参观行为、参观过程及参观效果三个方面入手,针对目标观众的取向提出自然博物馆在展览设计、教育活动等工作上应充分考虑目标观众的兴趣、期望。  相似文献   

3.
"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职能和组织目标。如何衡量、监控和提高博物馆观众服务水平,逐渐成为博物馆经营管理者所关注的焦点。已有的关于博物馆观众服务的文献多为理论或定性研究。此研究从观众对博物馆服务的期望和评价入手,以服务质量理论和满意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观众服务满意度调研,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探讨观众服务满意度的内在影响因素及它们的量化关系,并建设性地提出博物馆观众服务满意度测评量表,为博物馆观众服务水平的衡量提供模型参考。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各种行为都是在动机的作用下,向着某一目标进行的。观众参观博物馆也是在参观动机的作用下进行的。参观动机是推动观众进行参观的直接原因,它对参观者的参观行为起到了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的功能,而且它直接影响参观活动的效果,因而研究和分析观众的参观动机,并试图寻求应对性策略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博物馆而言,宣教和陈列工作对观众的参观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宣教作为博物馆形象的第一窗口,是影响观众参观动机中外部诱因的第一要素,只有明晰观众的参观动机进而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才能使宣教工作富有生命力,实现馆方同参观者双赢的目的,进而促进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为个案,尝试探讨海外博物馆一百多年来收藏中国文物实践所经历的观念变迁以及面临的挑战。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早期收藏是在西方世界对东方历史和文明渴求的背景下变得一发不可收拾。而现今西方博物馆收藏中国文物的前提、需求、手段和方式都今非昔比,但博物馆研究人员(curator)如何保证所征集的器物具有明确合法的"出处证明",又如何恪尽职守地处理博物馆之馆藏?此类议题均值得思索和探究。  相似文献   

6.
博物馆的宣教工作与观众需求之间存在着供需关系,它只有符合观众的需求才会有生命力,才会有发展。那么当今观众对博物馆有些什么需求呢?  相似文献   

7.
博物馆数字化工作并非易事,需要多方面的投入和调整。为了更好地推进博物馆数字化工作,“数字化能给博物馆带来什么”是一个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通过对《地平线报告:2015年博物馆版》进行解读,对报告中与观众体验紧密相关的几个关键词进行分析,将数字化对博物馆观众体验的影响概括为:有助于丰富观众的在线体验、有助于深化观众的交互体验、有助于增强观众的参与体验和有助于提升观众体验的社交化和个性化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社会,博物馆为提升全民素质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博物馆馆员在教育活动设计或者展览设计的过程中有必要了解观众的参观需求以及参观偏好。因此,为了体现“以观众为中心”的工作理念,作者从“观众”的视角,对一次博物馆的参观体验进行观察和反思。本次探索发现,由于观众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他们面对同一件展品有着不同的关注点和兴趣点。这种差异性提醒博物馆馆员在与观众进行互动的过程中,需要了解观众的不同需求和不同偏好。并且,这种参观视角的多样性也为博物馆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创意的源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欧美博物馆观众人数普遍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如何留住核心观众成为西方博物馆界的当务之急。而我国博物馆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凸显出观众结构问题的隐忧。“经常性观众”成为探讨这些问题的重要基础性概念。为此,我们在界定“经常性观众”概念和爬梳其研究传承的基础上,针对南京博物院、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和钱学森图书馆的来馆观众开展定量研究,围绕经常性观众的构成情况、影响变量以及变量与经常性观众的关系进行频次和交叉分析。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博物馆绝大多数观众是非经常性观众,据此提出针对经常性和非经常性观众的不同策略;主张从内外两方面入手,将非经常性观众变成经常性观众,并以此作为长期目标,促使参观博物馆渐成日常。否则一旦“博物馆热潮”消退,将会不断失去观众,从而对博物馆的未来发展造成灾难性打击。  相似文献   

10.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地区历史化的缩影,从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看,博物馆将成为所在国家、地区或城市历史化的象征,并有可能成为新的化中心。博物馆不论从发挥传统教育职能来看,还是从现代工作方式,搞好市场化经营,吸引观众都是其第一需要。而吸引观众的关键因素在于博物馆的形象是否具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11.
心理学是专门研究人的心理的科学,它适用于对博物馆观众心理的分析和研究。观众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博物馆的观众,因为观众是博物馆服务的对象,而博物馆服务的对象是整个社会的广大成员,具有极大的广泛性,包括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国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化素养的各种各样的人。从老年人到儿童,从学、专家到中、小学生,从国家元首到普通群众,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个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观众需求对于博物馆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大数据时代为新时代的博物馆工作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建立以观众为导向的数据架构,精准、实时地把握和预见观众需求,建立以观众服务为核心的观众智慧服务系统。  相似文献   

13.
袁文祥 《新闻传播》2006,(8):56-56,68
现在许多的博物馆正在慢慢地失去观众,尤其是历史类博物馆,不管规模、名声大小,很多都是门庭冷落,观众稀少。这就给博物馆的陈列设计者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怎样来吸引观众,怎样把观众引进博物馆来?只有处理好这问题,才能把观众重新吸引进博物馆,使博物馆充分发挥社会教化功能,充分显示出博物馆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谈在博物馆陈列工作中应加强观众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变博物馆门前冷落、观众寥寥无几的局面,博物馆人只有树立精品意识,推出高品位的陈列和丰富多彩的专题展览,才能吸引观众,促进博物馆的生存和发展,这已成为博物馆界的共识。可以说,观众对陈列展览的反映,是评价陈列展览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5.
博物馆观众调查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二次世界大战为界限 ,世界博物馆学的研究经历了由重心在“藏品本身”向重心在“藏品利用者”的转变。根据国外有关资料得知 ,从二次大战结束以来 ,西方国家博物馆已进行了数千次观众调查活动 ,发表了上千份观众调查报告。而中国博物馆学术界在 80年代以前很长时期里 ,博物馆的研究者以藏品和博物馆机构本身为对象展开研究 ,观众研究没有纳入视野 ,仅有少数人认识到观众对博物馆的重要性。 80年代以后 ,随着改革开放 ,西方博物馆界有关观众调查的方法和成果逐渐介绍到国内 ① ,促使国内一些研究者开始对博物馆观众进行调查 ,张松龄率先发…  相似文献   

16.
博物馆观众研究逐渐成为博物馆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作为博物馆运行评估中的重要内容,科学准确地获得观众意见已经成为博物馆的常态化工作。当前,关于家庭观众的行为和特点已经有不少研究成果,但在案例的丰富性、问题意识和研究深度上仍有所欠缺。本研究以常州博物馆所属少儿自然博物馆为案例,采用跟踪观察及个别访谈的研究方法,结合问卷调查数据,对目的地选择(即家庭观众如何选择博物馆或展览)、展项或活动的使用、亲子关系在参观学习中的互动性(行为与表现)以及博物馆空间的影响等四个议题做了分析,所得结论具有一定代表性和比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信息时代,博物馆观众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从被动的参观者转变为积极的行为主体,由个人实体概念转变为承载一定社会关系的实践主体。借用拉康精神分析中“主体与他者”理论有助于理解博物馆观众主体内涵的型构轨迹,从阿尔都塞的主体意识形态哲学视角出发,深度剖析观众与博物馆作为双重主体在社会公共文化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镜像结构,以批判的态度对待主体自我认同产生的影响,不仅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和本土文化有益,对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安全”、规划博物馆对观众的服务与教育工作及充分发挥博物馆职能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提高自然博物馆讲解员素质的几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博物馆是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自然博物馆通过展览面向社会传播科学知识。讲解员的作用则是在展览与观众之间架起一座交流的“桥梁”,帮助观众理解展览要表达的思想,促进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相互沟通,最终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史吉祥 《中国博物馆》2003,6(1):79-85,73
博物馆的观众研究肇始于1897年德国的弗贺奈尔(G.T.Fechner),他在博物馆率先运用问答方法了解观众对展示品的意见。20世纪80年代以来,博物馆观众研究在西方博物馆学术界成为热门领域,这方面的论文、报告和著作不断问世,在理论、方法和技术上逐渐成熟,有了专门的学术组织(1)、刊物和网站,每年都召开专题研讨会。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博物馆免费开放,观众成倍增加,为了保证文物安全,提高观众参观质量,导引服务更加重要。但目前我国许多博物馆并没有在这方面配置专职人员,导引标记也不是很完善,特别是在节假日参观高峰期,容易造成混乱、拥挤等安全事故,严重影响了观众的参观质量与心情。为此,本文就如何做好观众的导引服务,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谈了一些体会,建议和设想,与同行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