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维在盛唐诗坛上声名显赫,其地位和影响均在李杜之上.李白、杜甫取代曾经的诗坛领袖王维成为中国诗学的神圣典范,虽然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势"之所趋,而韩愈作为最早倡导李杜独尊的人物,无疑是李杜诗歌价值和诗学意义的重要发现者.韩愈对李杜的推尊体现了他过人的诗史眼光和创新魄力,也初步建构了其后中国诗学的主流价值体系,指示了中国诗学发展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2.
李白与杜甫,是唐代乃至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伟大诗人,在其生活的时代,即以“李杜”并称于世,而后引发了“优劣”之争。“李杜优劣”论争,主要包括三种观点:李杜并尊、崇李抑杜、崇杜抑李。这些观点的形成,与评论者的个人性情之好尚、创作定位、所属诗歌派别,以及社会政治需要等因素密切相关。对待李白与杜甫的正确态度是:不可硬性区分“优劣”,而应正确体认李杜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其各自优长、深入品味其独具特色、学习掌握其表达技法,以求创作出形神赅备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3.
欧阳修的唐诗观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欧阳修的唐诗观及其对北宋诗学的影响.认为欧阳修推崇韩愈及中晚唐诗的用意在于抵制西昆习尚,开创一代新风;又认为欧阳修推崇李杜诗歌,但并无扬李抑杜之说,后人以为欧阳修将李杜分出优劣,是不符合欧阳修本意的.欧阳修的唐诗观并不全面和系统,但对北宋诗学起到引导的作用,滋养了一代的诗歌学者.  相似文献   

4.
朝鲜诗家南龙翼不仅编辑了朝鲜汉诗诗歌总集《箕雅》,更运用他的选诗标准,在《壶谷诗评》中对李杜优劣进行了审美观照,并对朝鲜唐诗学起到了桥梁作用,更提出了79格的诗歌风格理论,不仅揭示出朝鲜古典诗学理论的民族特色,更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5.
朝鲜诗家南龙翼不仅编辑了朝鲜汉诗诗歌总集《箕雅》,还运用他的选诗标准,在《壶谷诗评》中对李杜优劣进行了审美观照,并对朝鲜唐诗学起到了桥梁作用;他提出了79格的诗歌风格理论,不仅揭示出了朝鲜古典诗学理论的民族特色,更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宋代诗学批评对李白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评,论题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一、承唐人批评取向,从整体上集中辨析李杜优劣;二、一些诗论家受理学思想影响,对李诗创作旨向予以指责;三、对李白作为诗人的创作才性、艺术渊源、诗作艺术表现和审美风格特征展开详细论析。这基本建构出了古典诗学批评李白论的视野,为后世诗学批评李白之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而“李杜”雄踞于唐代诗坛,犹如“双子星座”。光芒万丈。这是客观存在,为举世所公认。但对“李杜”的评价,长期存在着很大分歧,尤其是二人孰优孰劣,众说纷纭,至今亦很难趋于一致。所谓“李杜优劣论”起于何时?为什么会产生“李杜优劣”之争?“李杜优劣”之争是否纯属无稽?如此等等,皆有“再议”之必要。本文就以上问题略抒浅见,以期从这场争论中总结出有益的经验教训,有利于今后对“李杜”的研究。 所谓“李杜优劣论”的起始,刘煦《旧唐书·杜甫传》云:“元和中,词人元稹论李、(?)  相似文献   

8.
“李杜优劣论”是个老问题。这个问题一般有三种提法,即“杨杜抑李论”,“杨李抑杜论”、“不可分优劣论”。笔者认为,第三种提法较为公允。从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特色看,李杜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不应强为优劣,妄加抑杨。随着李杜研究的深入发展,将会进一步对李杜的不朽成就作出细致深邃的开掘。  相似文献   

9.
现存朝鲜初期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兼诗人徐居正的作品中,与李白有关的材料多达171条,与杜甫有关的材料多达295条,李杜并提的材料有23条。虽然徐居正作品中李杜并提的材料数量不算多,但很有学术价值和学术意义。结合其创作和文学观念解读这些材料,不难发现徐居正对李杜二人的评价未分轩轾,或整体褒扬李杜诗才,或具体评价李杜诗风,均持李杜并尊的态度。同时,徐居正对李杜诗风和特点的认识与同时期的一些中国诗家的观点不谋而合,但其中亦不乏独特之处。解读这些材料,不仅可以窥见徐居正的独特诗论和接受李杜的独特视角,同时也能梳理出"李杜优劣"论在高丽和朝鲜时期的接受过程。  相似文献   

10.
明人文学论争意识非常突出.前期诗学论争主要表现为论争对手不在场的个体式的议论与批评,中晚期至明末主要表现为持不同文学宗尚的宗派间针锋相对的激烈之争.个体式的议论与批评目的是表达论者的观点并企望他人接受,产生为人师的满足感;而宗派间的论争还在于争得文权,以推行本派的诗学主张,在文坛产生重大影响.明代诗学论争日益兴盛及越来越激烈的论争方式,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及文人自觉的文化归属意识等有密切的联系.明代诗学论争虽然有着门户之见的弊端,但却调动起绝大部分文人进入文学活动领域,推动明代诗学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1.
《诗人玉屑》的唐诗观可以从它对盛唐诗和晚唐诗的理解来梳理,表现为盛赞"李杜"典范,重点是扬杜抑李,并且推原汉魏,诗法盛唐。总体上它的唐诗观,设立了双重目标,崇尚盛唐李杜为首的汉魏古诗气象,认为这个目标遥不可及,是个理想,因此转而设立晚唐目标,并发现晚唐诗含蓄讽喻价值,从而与宋代诗学发展的实际情况相契合。  相似文献   

12.
在评论李杜的历史发展中,首先以李杜并称、首创李杜优劣论的都是活动在元和前后的诗人元稹。元氏对研究、弘扬李杜诗歌优秀传统,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元稹与韩愈交厚,韩愈《调张籍》抨击“谤伤”李杜的愚蠢“群儿”自有所指,并非如过去有些人所说是针对元稹而发。  相似文献   

13.
伴随新诗而生的大众化与纯诗化论争已为许多新诗研究者关注和阐释,但学界对抗战时期北京诗坛论争的研究尚付阙如。通过梳理抗战时期在北京诗坛依旧持续的大众化与纯诗化论争,不难发现各方在"懂"与"不懂"或者明晰与晦涩诗学主张背后的文化政治,而大众化倡导者对国统区和解放区的叙事长诗创作潮流的呼应不仅遭到了坚守纯诗理想者的回击,也因诗人无法直面沦陷区的现实而在转向史诗的途中被其他大众化倡导者质疑。  相似文献   

14.
李杜并称缘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李杜并称的时间,诸家文献所载各有不同。本文通过辨析,认为李杜生前应无并称之现象。中唐以后,缘于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推扬,杜甫的诗名才开始与李白相齐。韩愈通过同时提升李杜的诗名,完成李杜并称。至于所谓抑李扬杜之说,则是入宋以后才出现的倾向。《旧唐书》以元稹为李杜优劣论的始作俑者,后世论者认为韩愈观点与元稹针锋相对,皆出于逻辑推断,并不合于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5.
唐宋诗之争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领域历时最长久、影响最深广的一场诗学论争。它起于南宋,元、明、清三代的诗歌创作与诗学理论基本都在其背景下展开。"扬唐抑宋"是唐宋诗争中的主流论调,仔细考辨会发现,这一为大多数论者所认同的观点是建立在对诗歌本质片面认知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6.
姚鼐与袁枚的诗学论争是嘉道之际诗坛的重要事件.二人虽有不错的交情,但诗学观却有着较大的分歧.姚鼐代表的桐城诗学以理学为根基,提倡人品与诗品的统一;袁枚则反感理学,艳情是其性灵诗学的主要内容.袁枚提倡性灵,对俚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姚鼐主张人品的纯正,自然要求诗歌语言及情感格调高雅,对俗体诗表现出强烈的厌恶之情.性灵诗学注重天赋,轻视后天的努力,反对模拟;桐城诗学虽不忽视天赋,但更看重人工,主张由模拟求变化.姚鼐在与袁枚的诗学论争中,凸显了桐城诗学的特色,桐城诗派由此成长为嘉道以后诗坛的一股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7.
李白、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两座丰碑,这两座丰碑的树立首功当推韩愈。旧来对韩愈论李、杜的讨论,囿于《旧唐书.杜甫传》提出的所谓“李杜优劣论”,仅定位于韩愈于李、杜不分先后优劣。通过对这一曲解的辨证,可以纠正前人对韩愈论李、杜名篇《调张籍》内容的误解及编年错误,揭示韩愈论李、杜意在提倡学习李、杜诗充分反映社会现实,以变革大历以来回避现实而少意气的优游和平诗风的要旨,以及韩愈奠定后世以李、杜诗为典范的诗学传统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8.
艾青在"朦胧诗论争"中的姿态可以从几个方面加以解读。这里有人事关系的某些误会,也存在着诗学趣味某种的分别。不过,从更深的角度分析,艾青的批评又主要是基于一种历史的观察,或者说是出于对中国诗歌曾经有过的创作问题的觉悟。艾青的诗歌观念中包含了自己独特的关于中国新诗"形态"的理想,正是从这一理想形态出发,他对新时期诗歌的发展充满了预见性的隐忧,其诗学价值值得我们认真总结。  相似文献   

19.
对于汉魏诗歌的优劣得失,严羽的《沧浪诗话》从其"兴趣说"出发,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解释。具体来说,也就是一方面从兴趣之发的自然性、不可捉摸性也即无迹可求性上来看,汉魏之诗明显优于盛唐之诗,只有李杜少数大家才能与它相匹敌,而另一方面在兴趣所蕴含的哲理及语言表达上,汉魏之诗又明显劣于盛唐,与李杜等诗歌大家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尽管由于《沧浪诗话》自身体制的限制,严羽的有些表述并不太清楚,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加以梳理,其基本意指还是不难察见的。  相似文献   

20.
童庆炳文化诗学话语的核心理念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种呼吁",其中"审美中心论"既是文化诗学之根,也是其所有诗学活动中的第一存在。"审美中心论"成型于20世纪80年代,是"美学热"的精神遗产,也是童庆炳本人累积而成的思想财富,把它移植至文化诗学,此为继承与发展"旧说"(审美诗学)。同时,在世纪之交以来的学术论争中,童庆炳又挺身而出,对话"文学终结论",批驳"日常生活审美化",反思"文艺学边界",此为与"新说"(文化研究)交战与斗争,其意图之一是要保卫"旧说",强化自己的"新说"(文化诗学)。然而,因童庆炳看重高雅文学,强调诗情画意,其文学观与审美观也就偏向古典主义与人文主义。它固然纯正典雅,却也在很大程度上关闭了与文学、文化现实交往互动的通道,所谓的"关怀现实"与"介入现实"很难落到实处。拓展文化诗学的可能方案之一是把"审美中心论"的单维结构变为"审美/非审美"的矛盾组合(二律背反),这样才能既刷新我们对它的认识,又使它面向复杂现实。因此,文化诗学的前景与生长点很可能在纯文学与大众文化的"结合部",在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