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红霞  杜凯 《铜仁学院学报》2011,13(5):90-92,139
个人品德建设是个体完善道德主观世界的精神建构活动。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主体的“反思”是一种辩证的否定、辩证的批判过程,也是一种积极的扬弃过程。在个人品德建设实践中,反思性是引导主体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它对引导主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主体性"是人在与客体的交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自由、自主和超越的综合特性,是人的精神生命之所在.将"主体性"理念融于道德教育是人寻求自身价值、完善生命意义之使然.主体道德教育着力在起点上,把学生看作实现生命意义的主体性存在;在教育过程中,以主体性的方式对学习者的生命型人格进行引导和建构;对教育终极目标的追求上.则意在提升学习者的生命型人格与德性品质,推动学习者向善.其全程凸显了大写的"人",是对生命的追寻和显现.  相似文献   

3.
试论新型教与学关系的建构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本文从对象性活动理论和意义活动理论两个角度分析教与学的关系 ,认为教学活动是以教与学之间的“对话”为基础 ,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辩证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教育的真义就是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的统一。从这一意义上说,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加强实践;倡导学生合作学习。只有如此,才能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双重转化。  相似文献   

5.
女大学生主体意识不只是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主体性生存方式是女大学生作为现代公民在社会生活中的伦理意涵。主体意识发展有助于女大学生在自主建构和谐稳定的家庭伦理、互动发展的职场伦理以及有序文明的社会公共伦理过程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幸福生命体验及自身价值的整体性实现。  相似文献   

6.
对教师生命意义、个人价值、主题选择的消解,不利于我国教师职业进一步发展。确立教师主体职业价值、实现制度的人性化、提升教师职业境界,是帮助教师实现生命意义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7.
品德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具有鲜活生命的个体--主体"人".品德教育是否有效,主要是看教育对象主体"人"是否在内心服膺道德和在行动上是否实践道德.因而品德课程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主体人"来进行.然而在传统的品德课程与品德教育中,我们的失误之处恰恰是主体性理念的缺失,对主体"人"主体地位的漠视与淡忘.因此,在新一轮基础教育品德课程改革中,应以主体性哲学理念作为其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强个人品德建设。个人品德建设在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加强个人品德建设应从四个价值维度入手,个人品德建设丰富和完善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体系,奠定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坚实基础,深化和拓展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个人品德建设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突出了公民道德建设的主体地位和推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个人品德建设推动了和谐社会的构建;个人品德建设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是主客关系的辩证统一,其特征表现为双重间接性、主体选择多样性、共时性与延时性、稳定性与流变性。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特征,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一方面必须立足于主体,激发主体需求的内在驱动力,区分主体的层次性;另一方面必须通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欣赏指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  相似文献   

10.
“自主学习”是这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心理过程,所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它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即教育蕴涵着教育者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要使受教育者精神世界自主能动地生成和建构。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自主学习精神  相似文献   

11.
传统道德教育由于受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影响,学生被看做是教育的对象,是被认识的客体,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个体生命性。现代道德教育则又矫枉过正,学生被置于中心地位,教师则保持价值中立,它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权利,而忽视了教师的价值引导作用。不论是传统道德教育还是现代道德教育都忽视了道德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作用。而主体间性道德教育就是建立在关系思维中的道德教育,它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注重师生间的理解和对话。主体间性道德教育既是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扬弃,又是对现代道德教育的留守和超越,具体表现为:从以“知识”为本到以“人”为本;从对象性活动到交往活动;从个人主体性到类主体性。  相似文献   

12.
体验学习就是学习者通过体验理解事物的意义,建立与周围世界的关系,确认生命的价值,提升生命质量的过程。具体地讲,体验学习是主体生命的生长过程,主体认知的建构过程,主体情感的发展过程,主体自主的探究过程。  相似文献   

13.
“自主学习”是这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心理过程,所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它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即教育蕴涵着教育者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要使受教育者精神世界自主能动地生成和建构。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强弱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优劣将决定学习的内在  相似文献   

14.
孙玮 《湖北教育》2007,(7):16-17
"生活化德育"是指品德培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开发利用富含价值引导功能的现代生活资源,通过主体道德生活实践,促进主体道德自律体系的自主建构,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生活质量而进行的道德教育。"生活化德育"在目标上强调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生活质量、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和人格完善为目的,注重最基  相似文献   

15.
小学德育必须立足少年儿童品德的可持续发展,着力发掘建构其“价值关系、榜样主体和教育生态”等“根基性”德育资源,着力开发培养其“责任感、公正感、幸福感”等“根基性”品德要素,从而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为此,小学德育模式的建构要顺应这种现实需要,要具有“反思批判性与内在根基性、榜样示范性与生态适宜性、自主发展性与教育主导性、整合融通性和专项专门性”等建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主体教育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讨论主体教育理念内涵的基础上,驳斥主体教育理念“过时论”、“趋同论”和“抽象论”,进而辨析教学策略的概念,探讨在主体教育实验中如何进行目标定位、注重开放并把握好开放的“度”、处理好探究与引导、选择与规范的关系。最后,就如何深化主体教育实验的问题,提出了引导学生追求价值、建构素质,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育成长、形成实验教育化、提升教育理念等见解。  相似文献   

17.
建构与反映——从教学本质到课程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教学本质观在批判“特殊认识说”及其批判性观点的基础上得以确立。教学的本质是在社会一定价值引导下师生主体间通过体验、交往和生产而自主、客观建构以系统知识技能为核心的经验和意义的一种特殊的反映活动。以此为理论依据,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坚持课程与教学、实践与认识、主体性与客观性、建构与反映的辩证统一,并确立物质本体论的决定地位。  相似文献   

18.
马大庆 《教师》2012,(2):97-97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从《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反思中,本人以为,历史教学需科学设计、组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丰富生动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一种内在的精神解放状态中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发展的双向建构。  相似文献   

19.
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既是创造主体,也是价值主体,是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欲保障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农民主体与加强政策引导的关系;农民主体与尊重农民意愿的关系;农民主体与提高农民素质的关系;农民主体与强化组织体系的关系;农民主体与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教育哲学的观点,考察和分析了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和教师主体需要对实现教学价值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以下两个观点:一、强化教师的主体性地位,恰恰是为了提升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层次,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建构学习主体”。二、教师主体的需要,是教学价值关系存在的重要基础,它若能够合理地整合社会需要、学生需要和教师自身需要几个部分,就能够较好地反映客观需要,这对教学过程优化,对教学过程价值的实现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