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姚江红 《教师》2012,(26):28-29
隐性课程指课程计划中未明确、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通常包括:学校物质、社会和文化环境;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学习态度、兴趣、方法、理想信念;审美情趣、情感情绪、思维方式等。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生相伴,相互渗透,只要有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就必然产生。春秋时期,孔子创办私学,并进行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2.
谢美玉 《知识文库》2023,(24):191-194
<正>心理健康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将“三全育人”理念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中,按照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心育与德育、感性体验与理性认知的逻辑,实现“三全育人”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教师、学生和课程是教学中紧密相连的三端,“三全育人”也就需要从这三方面着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三全育人”模式包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课程的红色底蕴、创新育人的实践模式等。德育与心育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3.
隐性课程既渗透在学校显性课程之中,又存在于显性课程之外,是学校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要素的系统,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隐性课程括物质性的隐性课程、精神性隐性课程、制度性隐性课程和行为性隐性课程等方面。开发和利用隐性课程需要美化校园环境,加强学校制度建设,创造民主、自由、宽容的课程氛围,提高师德修养,重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4.
隐性课程理论研究表明:学校课程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只有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学校教育的整体功能。体育课程同样包括体育显性课程和体育隐性课程,二者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体育课程的完整体系。传统教育模式忽视了隐性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此,文章对体育隐性课程的特点和实施原则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现代学校课程,总体上划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一、隐性课程的作用无处不在  学校课程体系中,有的课程是按照国家规定和学校教育计划的要求正式开设的,这些课程统称为显性课程,亦称正式课程,包括课内课程和课外活动两类。除此之外,学校中凡能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的一切东西,都可以视为隐性课程的范畴。所以,隐性课程是一种存在于教学计划之外的非正式课程,是隐含的教育因素和信息,是隐蔽的、未被完全认可的、却又对学生发挥着影响的那部分学校生活经验,是学生无意识的学习结果。  与显性课程相比,隐性课程具有隐含性、无…  相似文献   

6.
隐性、显性课程有效衔接之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校课程有隐性和显性之别,两者在学校教育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隐显性课程进行有效衔接对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开发显性课程中隐性课程的功能,隐性课程的建设充分考虑显性课程的教学要求,隐性课程显性化及显性课程隐性化是隐显性课程衔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隐性德育课程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任何一个教育体系中,课程问题总是居于中心地位。我们通常所称的学校课程是明确的、事先编制的,即显性课程,也称常规课程、正式课程。隐性课程又称为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德育课程,即教育者为了实现德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学校范围内以各种方式,通过受教育者的意识和心理反应,对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有影响作用的教育因素。根据其实施的方式和机制的不同,德育课程可分为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综观我国学校德育,其实施途径和方式主要以知识性的或理论性的德育课程为主,其次是活动性的或实践性的德育课程,再次是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教材蕴含的德育因素进行的品德教育,这些都属于显性德育课程。显性德育课程因为灌输的成分较大,教学内容与手段相对滞后,削弱了德育的实效。为了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德育工作要求,需要转变传统的“小德育”观念,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大德育”的视野中。这除了要发挥显性德育课程的作用外,更要关注以往被忽视的隐性德育课程。  相似文献   

8.
学校课程是由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共同构成的,但在学历社会和功利价值的影响下,学校教育中更多的是关注显性课程对学生的作用,片面的强调显性课程的重要性,而忽视了隐性课程的教育功能。本文尝试通过开发校园文化和班集体这两个重要环节探索学校隐性课程开发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高职学前教育课程组织中隐性课程的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莉莉 《教育与职业》2008,(11):109-110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是学校课程的两个重要方面。文章通过沈阳师范大学高职学前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指出在课程体系中重视隐性素质教育课程的建设,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活动过程与教学评价三个环节,而隐性课程的渗透也主要体现在这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10.
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课程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隐性课程在高校核心竞争力中起重要作用。加强隐性课程建设,应处理好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关系,注重育人环境整体建设,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  相似文献   

11.
提高学校道德教育效果是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学校德育课程包含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两大部分,隐性德育课程是隐性课程和德育课程的结合,它具有隐含性、不确定性、累积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学校隐性德育课程主要体现在学校环境、学校人员以及学生交往中,可以通过加强学校环境的建设,提高教师队伍道德素质和改变学生评价观,优化学校隐性德育课程。  相似文献   

12.
重视隐性课程提高德育实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伟 《湖南教育》2005,(16):34-35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中介和手段。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受教育者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这一目标同样是可以通过德育课程去实现的。德育课程的根本特征在于育德性,具备这一特征的课程有两类,即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显性德育课程指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德育课、公民课等,是为实现一定的德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按照预先编制的课表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品德教育,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认识以及道德、情感、意识、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课程。隐性德育课…  相似文献   

13.
开发隐性课程 提高德育实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隐性课程的界定及其特征所谓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是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潜移默化作用的教学内容。《国际课程百科全书》将隐性课程定义为:“在课程方案和学校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教育实践和结果,但属于学校教育经常而有效的组成部分,可以看成是隐含的、非计划的、不明确或未被认识到的课程。”它蕴涵在学校的各种情境中,包括物质情境如学校建筑、设备等,人际情境如班级气氛、人际关系等,文化情境如校园文化、习惯、礼仪等。隐性课程具有隐蔽性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4.
我理解的校园文化,包括学校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体现在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方面。显性课程无疑是指学校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等;隐性课程则指校园建筑、文化设施、校园绿化美化、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心理氛围等,其中学校的文化生活、校园风气、道德氛围、人际关系又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那么,农村中学如何建设富有特点的校园文化?北京市顺义区南彩中学创新学校环境,努力营造全面育人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打造出富有魅力的“南彩”校园文化。校长认为:学校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潜移…  相似文献   

15.
一、隐性审美教育的含义 隐性审美教育是由隐性课程引申来的。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又叫潜在课程、潜隐课程、隐蔽课程。它主要是相对显性课程而言,指课程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无形的、隐藏于显性课程内外的但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那些课程。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一、隐性课程的概念及作用隐性课程也称隐蔽课程、潜在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程等。国内外的学者对它的概念有不同的界定。在此,社会和家庭里的教育环境一般不能被学校里的教育所控制和掌握,因此,以下所讨论的隐性课程主要指的是相对于显性课程(正规课程表里的课程)而言的,通过学校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类的、精神活动类的、和社会关系方面)有意传递给学生公开的和非公开的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和非学术的)。隐性课程的作用表现在:1.在德育方面,隐性课程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周围的教育环境进行设置(如在校内张贴雷锋等先…  相似文献   

17.
薛莉 《中国德育》2006,1(10):15-17
隐性德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存在于学校课程、学校制度和学校文化等三个领域。与显性德育相比,隐性德育的特点是:隐性的实施方式与明确的教育意图;潜在的内容与丰富的载体;影响的长期性和不可测量性。  相似文献   

18.
当代课程理论认为,学校课程实际由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部分构成。而隐性课程在教学管理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谓“隐性课程”是指建立在人们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的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是广义的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与显性课程相对,主要特点是潜在性和非预期性。  相似文献   

19.
隐性课程建设与外国留学生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课程是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教育经验或影响,它在外国留学生教育中起着显性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故此希望通过加强隐性课程的建设,创造最佳的学校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社会关系结构的),全面提高我国的留学生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为了能更好地开展公共体育选项课课程思政教学,教师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形式,充分征求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围绕显性、隐性课程思政资源,按照乒乓球课程教学大纲,科学有序地把课程思政内容融入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努力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充分发挥体育课育智、育心的特有功能,从而实现体育教学“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