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在针对其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时,总是将其文和其人相结合.其实,作为人们研究对象的闻一多,其诗作、诗论与杂文等,也都是其方正人格的表现.闻一多凡事追求完美和极致,由于其人格建立在高洁的基石上,因此,他之由绅士转变为斗士,就不是政治家的政治表现,而是坚持正义、寻求真理的知识分子行为.所以,其方正人格的"绝唱"又使其诗作诗论乃至杂文的品位得到彰显.闻一多虽然失去了宝贵生命,但正因为他有"道",所以无论其诗作、诗论还是人格,都能获得圆满和永生.  相似文献   

2.
该文在对海南大学20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经过分析与综合,取得了对于新时期高校学风问题的客观、科学认知,并针对性地形成若干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着选材千篇一律,缺乏新意;主题观念陈旧,千人一面;结构模式化、内容虚假空洞;语言匮乏,用词不规范,表达方式单一,病句错别字连篇笔一系列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归纳为两点:其一为学生自身的原因;其二为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2007年10月24日至11月1日,我随教育部老干部局赴广西调研组。对广西职业教育进行了考察。先后到了南宁、北海、来宾、柳州、桂林,走访了13所职业院校,和职业院校的校长、教师和学生进行了广泛的交谈。参观了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还先后听取了广西壮族自冶区教育厅和有关市、县政府领导和教育局领导的介绍。  相似文献   

5.
2007年4月24-25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研究"课题组和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联合举办.与会领导、专家和课题组成员有国务院学位办办公室副主任李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雷声、梁树发、张新,武汉大学教授顾海良、梅荣政、沈壮海、佘双好,复旦大学教授燕爽、顾钰民、高国希、肖巍,西南大学教授罗洪铁,中山大学教授钟明华,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王宏波,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宋进,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张澍军、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俞良早等.  相似文献   

6.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作文. 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盲人一手拿着一根竹竿小心翼翼地探路,一手提着一个灯笼.旁人觉得好笑又好奇,问他:“你自己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要提个灯笼赶路?”盲人缓缓地说道:“我要提着灯笼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让别人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而且,这么多年来,由于我的灯笼为别人带来光亮,为别人引路,人们也常常热情地搀扶我,引我走过一个又一个沟坎,使我免遭许多危险.” 要求:①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情感真挚,语言通顺;②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④不得抄袭试卷中的材料及他人作品.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以陕北公学为基础,合并、衍生出综合性的延安大学和华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后,契合新政权需要,这两所大学所衍生的艺术、外语、工业、农学等院校时聚时散、渐合渐分,为中华民族的解放造就了大批骨干,也为新中国诸多高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对近几年湖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因子分析,研究城镇居民消费结构随着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变化.在分析过程中引入了恩格尔系数和消费率两个概念,将其与因子分析相结合,从多个角度对湖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比较研究,并逐一和实际相联系.通过对分析结果的观察,研究消费结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会带来的影响.最后为改善消费结构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科举考试文体八股文非由某人或某几个人或某个权威在某一特定的时间里制定.它是在历史的过程中,由众多的人参与不断修补完善的结果,和任何其他事物一样都有一个萌芽、成长、完备和定型的过程.八股文是从经文大义逐渐演变而成的,这一过程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试"大义"的形式,"三经新义"及论体形态,宋元经义文形态,科举八股文形态.  相似文献   

10.
一 早上醒来,阳光正抚摸床脚. 窗外,天瓦蓝蓝的,如水洗过一般清明,几朵白云歇在空中,像白帽子罩在远处的楼顶上.天气晴好的周末是如此超然,恬静. 我伸伸懒腰,呼唤了两声妈妈,无人回应.去卧室找她,只见地上摊开两口老皮箱,妈妈正半蹲在地翻拣整理衣物,我断定她打算去楼顶晒旧衣. 妈妈是个勤俭的女人,趁着季节更迭,天朗气清,她必定会将家里的衣物重新收拾整理一番,再拿出去晒一晒,让旧衣物透透潮气. 昨日小区楼下来了收废旧物品的老婆婆,院子里各家各户的阿婆阿姨拎着大包小包的旧物赶上前去,或送或卖,妈妈却稳坐家中岿然不动,她说家里的东西各有其用,用不着隔三岔五丢一堆.  相似文献   

11.
Higher education has been identified as an important social institution because of its formative effect and its influence on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Moreover, it is the major means by which upward social and economic mobility is achieved. In this context, the admissions process is recognized as a major link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s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and its educational goals, since the selection proces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determining the type and quality of education the student receives.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paper we suggest the need for research which addresses school choice as a global phenomenon. That is, a form of choice which extends beyond local politics and policymaking. We consider here the educational choices and choice making contexts of a burgeoning, mobile, post-national middle class who operate on a global scale. We also sketch the educational market within which these choices are considered and realised but the main focus is on demand side issues. The paper seeks to open a space for further research, in which to ask some old and some new questions about social class and social reproduction through schooling, and to make the case for choice researchers to attend more carefully to choice in a framework of mobility, globalisation and related new kinds of social class identities and interests.  相似文献   

13.
卓越的社会流动性,可以使贫寒子代与富庶子代不受父辈阶层束缚,拥有大致相等的机会从而获得良好的社会处境,而教育通常被认为是促进社会流动性提升、减少社会不平等的主要路径。芬兰以卓越的社会流动性和"教育世界第一"的美名著称,这与其紧紧围绕教育公平、教育质量和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促进教育发展和社会公平密不可分。其主要教育行动包括:学校系统的全免费制度、无差异学校、路路通式教育体系、高师资标准;政府系统的援助性财政计划、规范型政策法规、信任型指导体制、劳动力预测网络;社会系统的第三方教育评估、企业积极支持、公民社会组织等。  相似文献   

14.
科举作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早已在百年前退出历史舞台,但考试选才这种方式依然存在,科举学因此具有强烈的现实性。科举“追求至公”具有超越时代的先进性与普适性;科举促进社会流动对改善当今社会结构具有积极示范意义;科举立法缜密确保考试权威公正亟待当今考试法治借鉴。科举学研究的现实意义不仅体现在对当今教育考试制度建设的启发借鉴上,还可延展到教育乃至政治领域的许多方面,从科举的公平性、社会流动、考试立法等角度谈古论今,仅是科举学研究的现实意义之“冰山一角”。  相似文献   

15.
社会进步离不开社会分化与教育选拔,而社会分化与教育选拔是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发展的。改革开谚前的社会分化导源于社会经济的变革。由于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了城乡截然不同的二元社会结构。这一时期的教育选拔虽注重了选拔的广度,但选拔标准出现了重德轻才的偏差,选拔秩序出现过混乱甚至完全中断。这一现象的产生除制度结构方面的原因外,还受对知识分子的偏见和“官本位”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教育与社会阶层结构的互动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与社会阶层结构是一种非线性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教育对社会阶层结构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这不仅发生在教育的纵向差异对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影响上,而且也发生在教育的横向差异对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影响上,另一方面。社会阶层结构也同样影响着教育的公平和受教育者的入学机会、学业成就等。而教育与社会阶层结构的这种双向互动关系则充分体现在弱势群体的社会流动与教育这一关系范畴中。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证了将生命教育观应用到高职院校德育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将生命教育观追求的教育目标的生长性、教育内容的生活性、教育方法的主体性和教育评价的生成性应用到促进高校德育目标的反思与重构、内容的整合与选择、德育方法的优化和创新、德育评价的有效和激励中去。  相似文献   

18.
“择校热”会破坏义务教育的平等性,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择校热”的原因在于义务教育的不均衡,其中,最关键是教师不均衡,教师的发展在不同的校际之间差距越来越大。鉴于此,需要区域内师资队伍的有效流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教师流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建立并完善教师流动机制,实现教师多样化流动;建立区域内的“大义务教育”体系,促进区域内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教育公平与社会流动关系的研究分析,旨在说明教育公平可以促进社会的合理流动。但由于社会存在各种不公平的现象,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受阻,而目前我国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十分突出,阻碍了社会的正常流动。教育公平的实现有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优绩制为分析教育内卷的发生根源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作为优绩制的透明遴选机制,教育被视为促进社会流动、实现阶层跃迁最主要的通道。然而,随着优绩制的推广,教育的“选才”功能逐渐凌驾于“育人”价值之上,进而导致教育内卷的加剧。教育内卷的背后存在三方面的优绩制根源:一是精英阶层在教育角逐中对额外资源的占有导致竞争加剧扩散;二是优绩制的竞争逻辑所带来的系统性暴力使人们陷入西西弗斯般的奋斗“轮回”;三是优绩制的成就逻辑使优绩主体为了维护个人尊严和获得社会承认陷入自我盘剥的牢笼。成功者在“自我实现”的理想幻象中奔竞不息,失败者则不得不背负“平庸”的符号艰难跋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