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沈从文是寻根文学的先锋作家,具有强烈的寻根意识。在都市和乡村的对比中,他发现了都市人病态的品性和湘西边民健康的人格。为此,他从湘西边民的人性人情、风景民俗入手,努力在原生态的湘西世界中,去发掘积淀在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优良品质,借以重造民族精神品格,将鲁迅等现代作家对国民性的探讨推进了一大步,对当代寻根文学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正是湘西小说深层的文化意蕴所在。  相似文献   

2.
阿城原名钟阿城,他的作品《棋王》是寻根文学中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寻根文学是文化大革命后兴起的文学,其内容是思考中国的民族文化,在阿城的作品中对中国文化的思索是它的主要内容。《棋王》是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棋王》中的主人公,王一生是这一时代人物形象塑造的代表,他热爱下棋,近乎于痴迷,他有自己的追求和想法。在他的性格中有着道家哲学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文化寻根”在20世纪80年代普遍的“现代性”语境中的一个重要诉求,是通过挖掘传统文化之根重塑中国形象和寻找新的民族文化认同。但“寻根派”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构建的民族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都需要面对“中国”独特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境遇。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规范文化与不规范文化之间、在东方与西方之间、在少数族群与汉民族之间、在“自我表述”与被“他者表述”之间,“寻根派”对民族文化认同的恩考有洞见也有盲视,它显示的正是“中国”身份认同的痛苦经验和可能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寻根文学”是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礼赞与回归,同时也是一种超越。这一文学思潮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廓清了弥漫在中国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思想。“寻根文学”代表作家们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或弘扬传统的、民族的文化意识,或批判那沉眠于文化土壤中似乎凝固着的民族伦理、封建陋习。他们都肯定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主张建设民族本位的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5.
从寻根文学的理论与实践出发 ,对寻根文学的文化主题形态加以描述。认为寻根文学作家虽然有着大致相同的追求 ,但由于作家对民族文化的不同价值取向 ,决定了他们寻根文学的不同方向 ,从而决定了寻根文化主题形态的嬗变和演进。  相似文献   

6.
在寻根思潮的背景下,阿城小说以其浓厚的传统文化韵味成为文坛上一道新的风景,他在创作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自觉的追求。在他的作品中洋溢着丰厚的道家文化精神,同时,这也是阿城对文化寻根做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以《心灵史》为标志,张承志的小说创作从文化寻根进入到血缘寻根阶段。《心灵史》的杰出之处在于它对20世纪中国小说宗教母题叙事的发展,一方面,它继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从文化比较中体现宗教价值取向的理念,使伊斯兰宗教文化第一次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获得诗性的阐释与定位,另一方面,作者在叙述中的激情投入不仅体现了现代文学宗教母题叙事模式的扩张,而且体现了当代知识者对宗教价值取向自由言说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寻根文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是对于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寻根文学是以文化寻根为初衷或者母题的一种文学形式,由此,其中包含有一种乡恋之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歌颂、传承与反思。本文主要对寻根文学中“家”母题的文化意蕴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9.
原型意象与自主情结是原型批评理论家荣格的两个重要理论范畴。寻根文学作为新时期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在反思民族历史、寻找民族传统文化之“根”的过程中,表现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寻根文学作家们受民族传统文化这一“自主情结”的驱使,在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原型意象。  相似文献   

10.
寻根文学     
<正>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寻根文学"是一次文学寻找自我的思潮,其特点一是寻找民族文化、民族文学的自我,二是寻找作家的个性自我。从宏观上说,它表现为现实主义时期文学进程中一种必然的深化,表现为对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北爱尔兰诗坛深深打上了宗派分歧的烙印,文化复数主义思想及实践充分体现了诗人迈克.朗利的睿智和包容,他为当代北爱尔兰的文化重建做出了潜在贡献。他的诗学文化思想对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多信仰共存的国家在民族文化建设领域具有积极的本土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周粲诗表现了浓厚的中华古典诗意美,深沉而细腻的故国情思,对中华传统化的眷恋、思考和把握,总此,共同形成了周粲诗浓厚的中华传统化色彩。而这一化特色的形成,则基于周粲深受中华传统化的熏陶,缘于他的中华情结。  相似文献   

13.
维柯通过对神话与原始人类的考察,认为想象力是创造之眼,原初人的创造是由“共同意识”决定的。这种创造观将诗性置于人类文化创造之本,并强调一种实践智慧,从而为西方思想文化的反思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4.
空寂观是《尘埃落定》研究中被人忽视而又是揭示其多重文化内涵和意义的重要视角。阿来以其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土司制度的变迁,作品中透发着对于民族文化的哲学思考以及对于宗教文化的深层阐释,它立足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向我们展示了土司时代各阶层人们的生存状态,以及在这种生存状态背后隐含着的复杂的空寂观念。在权力、存在意义、人物形象以及民族意识空寂思想的统照下,作品中涌动着深沉的悖谬思想,展示了土司时代藏族宗教文化的内质,从中看到阿来对藏族文化的思索以及对空寂观念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因素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当今日益严峻的国家文化主权问题是伴随着文化全球化而凸现的.文化全球化凸现出文化主权与文化霸权的冲突问题.面对西方的文化霸权,中国要从根本上捍卫国家文化主权、保障国家文化安全,必须制定对外文化战略、发展先进文化、加快经济发展、建设文化产业和加强网络建设.  相似文献   

16.
我国有着上千年的儒家思想,有着极具特色的陶瓷文化、建筑文化和丝茶文化……我们力求用民族精神支撑产品设计思维,在产品设计中表现出那种深沉含蓄和诗情画意。目前,我国的产品设计缺少统一而独特的风格特点,使得我们的产品除了质量以外没有文化层面的竞争实力。可怕的抄袭会使我们的产品距离民族个性越来越远,甚至断送我们的设计血脉,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是一条漫长而艰巨的道路。一个好的产品可以流传百年,可能正因为它蕴含了特有的文化现象或文化情结,无论是造型还是色彩都会深深打下时代和地域的烙印,因为它不仅是技术的产物,也是情感的聚集,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体现。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世界范围内互联互动,为比较教育的跨文化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全球化时代比较教育的文化根本与文化立场应该是,要以本国的民族精神为文化根本,又要善于转换立场,进入异文化。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促进比较教育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8.
老舍与鲁迅因受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国民精神构建、国民劣根性根源分析以及国民劣根性批判方面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点。本文主要从文化角度分析老舍与鲁迅小说中关于国民性格的塑造与批判,阐述国民性和文化之间的关联性,为国民性改造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1985年,坛掀起了一股“寻根热”。它起源于一批青年作家对重新,认识民族化的深刻反思。由于寻根作家自觉植根于本民族的化土壤,热衷于所熟悉的本乡本土的化探寻,故其作品很自然地涂上浓郁的地域化特色。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根之所系、脉之所维。河南是文化资源大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由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对于实现中原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