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研究南宋张炎撰写的词学研究著作《词源》之"雅正说",视野应当投射到"雅正说"的过去——对南宋词之复雅倾向的历时性回溯、"雅正说"的未来——清代浙西词派对"雅正"的拓展,在这样一种共时性的时间之轴中回归到对雅词的本位把握,从而实现文本与解释者的有机融合。从"雅正说"上下推理出词之雅化的理路,检省今日大众文化中雅俗之争,具有一定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基擅诗文,词亦佳。其词中引入"骚"、"辩"之意,以此考察刘基词中的屈宋话语特点,进而探讨这一写作意识之原因,与刘基身世之感、时代氛围以及词作策略有关系。  相似文献   

3.
以朱尊、汪森“醇雅”说的论词理论为参照系,论述了厉鹗词论的“雅正”说的特点:一是重寄兴托意,重作家对时代和社会生活的感发;一是维护词固有的审美特质,即“格高韵胜”、含蓄蕴藉的审美风格。并指出厉鹗“雅正”说是对朱、汪“醇雅”说的积极发挥和必要补正。  相似文献   

4.
以朱彝尊、汪森“醇雅”说的论词理论为参照系,论述了厉鹗词论的“雅正”说的特点:一是重寄兴托意,重作家对时代和社会生活的感发;一是维护词固有的审美特质,即“格高韵胜”、含蓄瘟籍的审美风格。交指出厉鹗“雅正”说是对朱、汪“醇雅”说的积极发挥和必要补正。  相似文献   

5.
张炎作为南宋末著名的词作者和词论家,以其丰富的词作体现了他所倡导的创作主张,在中国词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张炎的词作在内容上大都表现了其身世之感,在艺术上重视审音协律,讲究修辞炼句,提倡婉雅之风;其创作理论涉及到词的乐律及具体作法,提出了清空、雅正、意趣高远的美学标准。  相似文献   

6.
韩愈评柳宗元文:"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辛弃疾以文为词,无事不入,亦有"雄深雅健"之风。本文试以《贺新郎》词调为例,分析稼轩词"雄深雅健"之"雅"。稼轩词,气度宽宏,情致高雅,绍《诗》之雅正;承"经""史""子"之古雅。  相似文献   

7.
屈大均以光大三闾之业为己任,其《骚屑词》多"香草美人",表明其对屈骚精神的仰慕及追随。在词风上,《骚屑词》既有"要眇宜修"的婉约词作,也有不少"豪气轶生马"的词作,还有倾向于南宋骚雅一派的骚雅词风。屈大均词的屈骚之风即其词之最主要品质。  相似文献   

8.
刘基擅诗文,词亦佳。其词中引入"骚"、"辩"之意,以此考察刘基词中的屈宋话语特点,进而探讨这一写作意识之原因,与刘基身世之感、时代氛围以及词作策略有关系。  相似文献   

9.
李清照作为两宋之交著名的女词人,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其词作中多处提及"酒"这一物象。但面对同样的"酒",词人却写下了表现不同情怀的词作,这跟词人自身的人生经历是有着密切关系的。通过从诗酒文化中"人"的境界,来阐释李清照词中"酒"意象的含义及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词作"卓然一家"的李清照,在词作主张方面也卓有建树,大胆提出"词别一家"之说,为区分诗词之别立下界石,特别强调了词之为体的合乐特点和文学上的要求。在词作的内容上强调"主情致",在表现风格上强调"文雅",在表现技法上强调"铺叙""典重""故实""浑然"等法度。本文主要在词的形式和技法上,对李清照的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的对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王士禛是广陵词坛的总持,有词集《衍波词》、词话《花草蒙拾》、词选《倚声初集》,且支持孙默汇刻了《国朝名家诗馀》,并评点过邹祗谟、董以宁、梁清标等人的词集。当今学界主要从"词论"、"词作"和"词史地位"等三方面对王士禛的词学贡献进行论析,虽时有精辟之论,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王士禛词学研究尚有拓展余地。  相似文献   

12.
蒋平阶的词直接唐人,专意小令,为云间词派之旁支,他与弟子合著词集《支机集》。《支机集》纯为小令,局度不大,力量未充,但那种纯粹之美,天籁之音,堪称云间三子《幽兰草》之外的别一境界。  相似文献   

13.
传统《诗经》分类,二“南”归入“国风”。宋人疑经,以为孔子时代无“国风”之名,只有乐名“南”、“雅”、“颂”;于是倡“南”独立于“风”外之说,自宋至今未有定论。本文辨说“南”与“风”为同音假借,“南”就是“风”,记乐时代用“南”,说诗时代用“风”。在诗教传承中“南”演化为“风”,在音乐传承中“南”又派生出“乱”、“盐”、“艳”等音乐名词。  相似文献   

14.
宋末元初的浙江词坛,在词的审美取向上呈现出地域的共同性:一是重视词的声律美;一是讲究作词时锻炼的工夫;一是特别强调词整体品格的雅正。而这种地域的共同性,与宋元之交浙江一地崇尚文雅的风俗人情、深婉精致的文风、以及这些词人宴游诗酒的生活趣味、懂音识曲的家学师承渊源有着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15.
李曾伯乃南宋后期诗人、词人,今考证其生平著述及版本流传如下:淳祐十二年(1252)夏,李曾伯自刊《可斋杂稿》三十四卷于荆州家塾杞梓堂。宝祐二年(1254),李曾伯于荆州又成《续稿》八卷,收录两年间新作。《续稿后》则收录宝祐二年(1254)至景定二年(1261)七年间之新作。后,其子李杓于咸淳六年(1270)将文集三刊于书市,印成中笥本。然是集现已无刻本传世,今所见均为清抄本。又有嘉定十三年(1220)至绍定三年(1230),李曾伯在蜀,曾与老儒王揆合作《班马字类补遗》,然宋版《补遗》今已不存于世,今《班马字类》五卷提行本(附补遗)主要有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涉闻梓旧》本。  相似文献   

16.
文章考察论证了《广雅疏证》所使用的“轻重”、“缓急”和“侈弇”三类术语的含义和用法。“轻重”是指四声的不同;“缓急”近乎反切与反切倒用,亦可用如“轻重”;“侈弇”是指呼与等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张之翰是由宋入元的遗民诗人。他的《西岩集》里保存了一部分宋末诗人的珍贵资料,这些资料可以弥补《宋诗纪事》、《宋诗纪事补遗》、《宋诗纪事续补》、《宋诗纪事补正》直至《全宋诗》之遗佚。而那些对于这部分诗人、诗作的评论,则又可以为《宋代文学批评史》尤其是宋代的诗论史,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传播是广泛散布,强调的是横向发展和扩散。文章探讨了板头曲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将板头曲放在武侯祠、南阳府衙、内乡县衙、社旗山陕会馆、荆紫关等人文气息浓郁的地方演出,实现静态的景观与动态的南阳地方民间音乐相结合。同时,录制相应的板头曲音响音像制品为旅游产品、定期举办板头曲旅游文化节,打造南阳旅游文化的品牌。  相似文献   

19.
《鹪鹩赋》体现了张华全身远害的哲学思想,但他并没有将这种哲学思想贯穿始终。自他入晋以后,儒家积极处世的人生哲学成为他后半生的主导思想。他被卷入王室成员争权夺利的政治漩涡之中,最终导致了夷灭三族的悲剧命运。从张华的人生历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处世哲学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20.
“雅正”是张炎词学贡献的主要特征。在理论主张上,张炎以“雅正”为中心,从核心理论、具体创作方法理论和对流行理论问题的批判三方面进行了阐述;在创作实践上,张炎以“求雅”为目标,从创作技巧和创作心态两方面作了极大的努力。也正因此,形成了他词学理论、创作实践的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