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吕超 《师道》2014,(10):59-60
学校文化就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和传承下来并为其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学校文化大致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大层面。课程文化包含在精神文化之中。何谓课程文化?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课程?课程就是一所学校提供给学生在校期间得以获取知识、能力、人格以及学习经历等一切活动的总和。  相似文献   

2.
崔巍  李岩 《天中学刊》2002,17(4):114-115
一、要重视为创新教育创设最优化的环境和氛围 实施创新教育必须重视优化育人环境。育人环境是指围绕着育人工作而展开的对育人有着重要影响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层次、制度文化层次和精神文化层次。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物质载体,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制度文化是育人环境中严格的制度保证;精神文化属于较高层次,是校园建设实质性和根本性的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取向。育人环境的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育人环境的整体系统,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创新教育的实…  相似文献   

3.
学校是教师工作的环境,通过创新资源的开发,使教师的思想观念、校园的环境氛围、学校的管理制度等各种要素相互影响,积极互动,形成教师的创新场。它的形成是该区域在创新方面长期积淀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构建创新场对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有着特别的价值与非凡的意义。创新需要平台,需要协作,需要取长补短,以吸收他人优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利用集体智慧来增添自己的力量;创新需要激励,需要学习,需要吸取经验,一个互助合作的良好团队是帮助教师化解困难,实现创新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高校要以物质层面的文化为载体,以制度层面的文化为保障,寓于行为文化之中,着眼于精神层面文化的升华,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无言之道"。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要体现规律、富有个性;创新创业精神文化要鼓励创新,兼容并蓄;创新创业机制文化要优势互补、协同共赢;创新创业行为文化要师生共创、教学相长;创新创业物质文化要润物无声、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5.
高校校园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高校校园文化的物质文化建设要折射出校园人的精神追求;制度文化建设要侧重于把精神文化建设制度化;精神文化建设要注重大学精神的铸造。  相似文献   

6.
护理人文环境是指由与护理有关的文化传统、文化制度、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人文因素构成的一种文化氛围。护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人文环境的建设思路是:物质层面,强调护理文化在物质环境载体中的体现;制度层面,注重良好的护理行为和习惯的形成;精神层面,强调护理理念的熏陶。  相似文献   

7.
罗凌 《教育艺术》2007,(3):16-18
高品位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其内涵上分析,它包含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这三个不同的结构层次,并且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其中最浅层的是物质文化,包括人们创造的各种校园物质产品;中间层是制度文化,包括学校人际关系及规范化了的学校制度;而精神文化则是最高层面的文化,它包括学校价值观念及办学理念指导下形成的行为规范、群体目标及种种思想意识,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建设高品位校园文化,必须首先从这三个层面上来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8.
创新文化是一种以创新为主导价值观,相应的精神层、制度层、物质层等要素均有利于创新行为的文化。高职院校应当从培育具有创新理念的学校精神,形成尊重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观念,建立鼓励创新的制度文化,建设具有创新氛围的物质环境,组织开展创新的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入手,开展创新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创新文化建设是大学可持续发展不可枯竭的动力和源泉.对于传统文化要一分为二,既看到的利,又看到弊,创新在大学文化建设的三个层面--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中--都应该有所建树.  相似文献   

10.
学校的发展主要在于文化的全息发展。学校文化是一个复杂的自组织系统,根据文化形态学的观点,学校文化可以分为精神核心文化、制度中介文化和物态外显文化三个层次。我们认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在于心态文化建设——团队精神的打造和凝聚制度文化建设——人与人;人与事各种关系的和谐;物态文化建设——人的生成与发展的和谐及人与环境的和谐。三个层面的文化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构成全息的学校文化场。通过对这个全息文化场的建设从而构建和谐生态校园,实现学校文化建设培养人、生成人、发展人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学校文化是学生求学、生活、社交的环境,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由师生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分为四个层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构建学校文化,要遵循协调性、主导性、务实性原则  相似文献   

12.
学校文化是学生求学、生活、社交的环境,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由师生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分为四个层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构建学校文化,要遵循协调性、主导性、务实性原则  相似文献   

13.
学校文化是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构成的。物质文化是为了教育目的的实现而建造和设置的各种物质设施和环境的总称,是学校文化的第一层面,是载体文化;制度文化是保障学校正常运行的学校管理制度体系,组织机构与结构,规章制度以及人际关系等内容;精神文化是学校师生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存在于头脑中的价值观念、社会态度、思维模式、审美情趣、生活习惯以及其生活方式等现象的总称,它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当然,上面对于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形态的划分只是相对的,实质上,它们是相互交叉、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全纳教育以实现存有差异的人类平等的共同生存、共同发展为中心,在物质、精神、文化、制度层面的关联互动,及其在学校、家庭、社区、志愿者、课程等方面的有序关联泛透出深层的生命意蕴。学校作为进入社会场域的过渡环节,承载着社会所赋予的多重身份与多种责任,呈现出诸种显性与隐性的社会功能。因此,对置身学校场域的全纳教育进行研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合作:教师文化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主体组成部分,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其中,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是教师文化的核心,对教育教学、课程实施有着最为显著的影响。从制度与精神文化的层面探讨,狭义的教师文化是指教师群体在共同的学校环境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班级文化建设的三个层面,即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来阐述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倡议班主任要高度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学校要创造一切有利的条件,帮助总结、归纳班级的文化特点,创建班级文化的各种模式,从而展现班级文化建设的隐性教育魅力。  相似文献   

17.
根据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和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中职学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把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放在首位.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最高层面的建设,它引领着学校的各项建设,赋予学校各项建设的文化内涵.创新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创新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创新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促进学生正确人生现、道德现、价值现的形成,使其发展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教师素质,提升办学品位,实现中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班级文化是指由班级全体成员通过教育、教学、管理、活动所创建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积极的班级文化能使颇受冷落的中职学生唤起自我教育意识,达到自我完善。职业学校班级文化分为三个层面,即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一、班级物质文化层的建设班级物质文化层建设是班级的静态文化建设,是班级文化的载体。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对班级所在教室环境的布置及对教室环境的要求,构造一种教育和学习的外部文化环境,包括硬环境建设(教室布置)和软环境建设(黑板报、图书交流中心等)。外部文化环境应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以及教育和教学的主旨。环境具有育人的功能,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与学习的乐趣,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感情,促进学生奋发向上。教室环境的布置,要做到让教室的每个角落、每个墙面都能说话,都在育人,催人进步,让学生走进教室就能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文化气息。具体而言,教室环境布置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教室前方应有班级的“导航灯”——目标标语,它是全体学生共同的奋斗目标。目标标语要醒目,要能时时激励学生奋发进取。可以考虑从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19.
培养大学生绿色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肩负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基础。“双碳”目标下大学生绿色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复杂性,需要从微观个体、中观学校与宏观管理三个层面深入全面探索培养策略:在微观个体层面,树立绿色创新意识、夯实绿色创新知识、学习绿色创新技能;在中观学校层面,规划绿色创新课程、搭建绿色创新社群、营造绿色创新文化;在宏观管理层面,加强绿色创新投入、建设绿色创新设施、优化绿色创新评价。  相似文献   

20.
教师非正式学习文化是教师在长期的非正式学习实践后,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教师发展与存在的稳定方式,是教师发展的深层次、机理性东西。教师非正式学习文化具有目的的非功利性、表现形式的非结构性、来源的多元性、"成果"的非显现性、场域的情境性、主体的自主性等独特性特征。当下,要从观念层面上整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制度层面上互补"显性制度文化与隐性制度文化"、物质层面上融合"物化与人化",以建设一种符合学校教师终身发展的非正式学习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