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特征之一。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来进行教学,是品德与生活的一大特点。《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  相似文献   

2.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品德与生活课“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由此可见,活动在品德与生活课中是不可或缺的,不同形式的活动都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方法和载体.  相似文献   

3.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通过亲历活动去达到教育目标。活动,是品德课程教和学的基本形式,其呈现的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活动的有效性,是品德课程教学的核心和灵魂。作为品德常态课,其活动的内容、形式都要求更实在、更有效,要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动起来。下面,笔者结合近几年《品德与生活》教学实践中的活动课例,从情境体悟中"动",时空探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本课程呈现体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中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活动方式。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启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新课程也备受瞩目,而其活动性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活动能使儿童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悟,是品德教学的主要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创设各种形式的活  相似文献   

6.
品德课程将"活动性、生活性、开放性"定位为品德课程的基本特征,强调活动是教和学的共同中介。"适合儿童的活动对于其德育生命的生  相似文献   

7.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提出: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心理学研究表明:游戏与活动是人类本能和动机之一,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模仿,好奇心强。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方式,儿童只有在现实的活动中才能得到深刻的情感体验,再由直接经验和体验改变自身的认知状态。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呈现状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活动是品德课堂中教和  相似文献   

9.
王世朋 《辅导员》2010,(20):50-50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品德与生活》新课程突出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特征,课程意在通过活动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真实体验和感悟,  相似文献   

10.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生活化、活动化和综合化是该课程的主要特点,即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引导学生在乐于参加的活动中亲身体验,寓教于活动之中,真正做到"有教无痕、润物无声",最终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培养良好的品德。当然,只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是上不好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改革为品德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新的品德课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呈现状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因此,有效的活动便是学科倡导的基本教学形式,是连接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的纽带和桥梁。  相似文献   

12.
李慧 《广东教育》2006,(8):65-66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意在通过活动使儿童在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悟,因此,活动成为教与学的主要形式。但是,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发现,并不是说任何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人的能力和个性是在活动中形成的,活动是维系外部生活世界和内部道德世界的纽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可见,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是学生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源泉。因此,在品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课程。《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教材从儿童的视角出发,通过大量的图画、照片、学生作品等鲜活的形式,给孩子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新的教材不能单纯的只讲教科书,枯燥的说教,而应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围绕主题教育内容,设计开展主题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习内容,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科书中设计的情境对话、人物旁白、提示语以及大量的空白都在引导儿童的活动,为儿童创造了更为广阔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教师通过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挖掘一些平凡、细微的生活事件,引导学生从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它活动。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  相似文献   

16.
宋昕 《成才之路》2009,(12):50-50
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可见,儿童的现实生活是课程的根本,是源泉。活动性是课程的突出特性。活动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泛指人类的一切行为。活动课的主要价值是让儿童获得鲜活的直接经验和真切的体验。在教学中,活动课是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育学行为。品德与生活课是以儿童的主体活动为主。这些活动主要包括:观察、调查、体验、认识、游戏、讨论、交流等形式。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由此可见,"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一个基本特性。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活动"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是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的、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潜能和个性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性活动。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具有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活动性。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学生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活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动手、动脑构建知识和能力,从而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身心特点、切合学生能力和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多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这门课程以活动型的教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本课程以教学活动为中心,寓教育于活动中,主要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的教学活动为教学形式。下面本人结合冀教版教材,就本课程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