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数学教学观与数学差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不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指导下的教学易产生数学差生,防止数学差生产生和转化数学差生都需要教师树立建构主义的数学教学观,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活动起来,及时复习与新知识相关联的已学知识,尽可能地将新知识“修剪”得适合于学生建构等是数学课堂上进行教学差生转化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为此,老师们都非常重视情境的创设,力求将自己置于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地位,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但是在创设情境这一环节上,是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做到将主动权留给学生,做到情境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会学”数学呢?  相似文献   

3.
修订后的《大纲》强调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树立“大数学观”,让课堂教学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注重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着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探索、亲身经历、发现创造,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做到叶澜教授所说的“焕发生命活力”。 一、教学内容开放 在教学中,教师可广泛采用联系本地实际、学生熟知的事和物提炼成数学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材料,如教学第三册“连续两问的应用题”时,书上的例题是“学  相似文献   

4.
“先学后教”不仅是一种教学行为,还是一种教学理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先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研学”,并对学生进行“引学”和“拓学”,以便让教学能切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从“现实水平”迈向“可能水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先学”“研学”“引学”和“拓学”是交织在一起的.教师要让不同的学习方式融为一体,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彰显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实现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发展.  相似文献   

5.
卢理敬 《考试周刊》2013,(69):49-50
数学有效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注重学生的体验,强调运用已学知识和技能探索“新”规律、发现“新”现象.本文从教师的教学理念的角度出发,在分析现行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研究对于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教学理念,旨在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注入新的活力,为数学教学增添光彩.  相似文献   

6.
王俊 《江苏教育》2005,(4B):23-24
数学新课标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要让学生“做数学”而不是教师“教数学”。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应当把现成的数学知识“教”给学生,而应为学生提供必要材料信息,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把所要学的知识给“做”出来。  相似文献   

7.
作为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获取知识的科学思维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形成数学能力,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展现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让学生“看到”抽象的数学思维活动.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一位教师在教学“找次品”一课中做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张荣萍 《云南教育》2005,(28):47-48
在新一轮课改中,“让数学更贴近生活”这一理念在新教材中体现得更为鲜明。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瞄准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使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9.
对教师实施量化管理有利于学校对教师作出正确的评价,为全员聘任制的推行提供科学依据,对教师的量化考评必须要有新的思想观念来指导。例如教师对教学的理解,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生”是第一层次,“教学生学”是第二层次,但现代教学观则认为,“教学生学”是一种低层次的教学,“教学生会学”才是高层次的教学。  相似文献   

10.
施学清 《陕西教育》2006,(12):30-30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觉学习、主动思维是十分重要的,教师、教材等一切教学手段都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充当教学的“主角”。  相似文献   

11.
所谓跳出数学教数学,就是指数学教学不局限于数学知识的讲解,而是把它当作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三个结合:用与学结合、玩与练结合和说与思结合。一、用与学结合用与学结合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学用结合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把“用”与“学”结合起来。1.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使他们在动手中“学”,在许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加深理解,学到新知识、新方法。例如,教“数的组成和分解”时,教师可把学生所认识的数任意拆成两…  相似文献   

12.
陈国庆 《贵州教育》2012,(12):45-46
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会提出一些让学生解决的数学问题;同时,学生基于对教师所提供的数学情境的观察和分析,提出数学问题。应该说,教师与学生共同拥有提出问题的权利和责任,这体现了一个完整的课堂提问过程。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得到问题意识和数学能力的发展;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可以减轻学生的自卑心理。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时,学生会进发出一种极大的学习热情。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就数学新课导入介绍两种常用的方法。一、提取素材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一大众数学观已被各位数学教师普遍接受,因此,教师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提取数学素材,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教师可在上课一开始开展别开生面的30秒钟跳绳比赛,让学生分别记下各自跳绳下数,然后教师也提供自己跳绳下数的信息:“我跳的下数比王力同学的2倍还多3下,我跳了几下?”通过一次跳绳比赛,学生们积累了许多数学素材,为以下新课的展开提供了实际数据,摒弃了传统教法中采用学生陌生而…  相似文献   

14.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直接地把数学概念、定理“抛”给学生,犹如“从天而降”,使学生“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知何由以知其所以然”。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方式,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再创造”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实施“再创造”教学,要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只能恰当地介入、铺垫。  相似文献   

15.
杨纯 《中学理科》2005,(9):23-24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里强调的是,数学教学就是一种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起正确的、超前的数学教学观和数学教育观.  相似文献   

16.
论课堂教学中的发展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课堂评价过多地关注对学生书本知识掌握的评价,忽视学生的情感因素,忽视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发展性评价观向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需要教师在评价观念、评价方式上都应有根本性的转变,对于教师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挑战和超越。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不仅要做到“以教促学”,而且要做到“以评促学”。  相似文献   

17.
曹勇兵 《数学教学研究》2007,(1):F0002-F0002,3,4
我国数学教育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上教师注重“灌输式讲授,轻探究式教学”;重有限知识的“学会”,轻无限知识的“会学”,教师仍然通过大量练习来让学生学习数学是我国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这显然是一个被动的接受知识、强化储存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也就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18.
反思过去的教学教学,我们太多地强调让学生接受建立在记忆层次上的数学事实.学生掌握的只是“是什么”.虽然大部分教师也重视了让学生懂得“为什么是这样”.但其目的仅停留在让学生确信这一致学事实的层面上.  相似文献   

19.
对教师实施量化管理有利于学校对教师作出正确的评价,为全员聘任制的推行提供科学依据。对教师的量化考评必须要有新的思想观念来指导。例如教师对教学的理解,传统的教学观认为 “教学生”是第一层次, “教学生学”是第二层次,但现代教学观则认为, “教学生学”是一种低层次的教学,“教学生会学”才是高层次的教学。也就是说教师的责任已不仅是教给学生多少信息和教会学生掌握、理解多少人类累积的文明成果,而更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要发挥量化考评的优越性,做到实事求是、公平公正、注重实效,我以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  相似文献   

20.
岳伟 《中学教育》2001,(3):24-25,8
“要给予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长期以来,这句话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一直被奉为经典,它把教师比作一桶不,把学生比作一杯水,意思是说教师的知识量只有多于学生,才能驾学生,从而在教学中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从这一角度讲,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一桶水”是怎样的“一桶水”?是“死水”还是“活水”?是清新的还是变质的?教师是如何给予学生“一杯水”?是灌输还是引导?现实的教学实践已暴露出了这一传统教学观的许多弊端,如重物轻人、重教轻学、重灌输轻引导等。因此重新审视并超赵这一教学观念,对于提高教学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