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荣志远和王展祥两位博士对我的“我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不同步探因”一文提出以下四大争鸣观点:产业结构变化有一般规律,无标准结构;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或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没有简单的决定与被决定关系;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低,第二、三产业吸纳劳动能力较弱导致了不同步升级和第一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不断下降是我国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升级不同步的本质意义;就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在于提高二、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提高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此拟一一进行解答,即发达国家标准是用于判断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否同步的最好参照物;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同步性可以进行比较分析;制度障碍、推力有限和拉力不足是就业结构升级滞后的主因;多渠道构建农业劳动力合理流动平台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江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都发生着变化。本文利用结构偏离度指数对江苏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江苏省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相关性,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呈微弱负相关,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较强,就业人口已开始向第三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3.
济南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协调,是实现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劳动力充分就业的根本途径。分析济南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及其特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平衡性、产业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等,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劳动力的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4.
沈阳市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城市之一,产业结构转换升级的过程、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变动关系在全国重工业城市中具有代表性。通过分析沈阳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变化的历史与现状,研究两者变化的非均衡性,计算1980年—2009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及沈阳市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为沈阳市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均衡发展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料支撑。  相似文献   

5.
就业结构是指劳动力在不同产业的分布,反映了一定时期各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因此产业结构决定了就业结构的状况。入世后,各行业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考验和冲击,本文在阐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入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来论述入世对城市就业结构的影响,进而提出了在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就业结构调整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陈福宁 《林区教学》2012,(12):35-36
克拉克、钱纳里、库兹涅茨等经济学家的研究证实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紧密关系。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引起劳动者就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状况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劳动者的就业选择。相反,劳动者就业结构能否适应产业结构的要求,能否随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也是影响产业发展水平的因素。基于此,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互影响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对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两者协调与否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在客观描述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演变过程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劳动生产率、就业弹性系数、结构偏离度指标对湖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进行科学考量,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教育水平联动关系研究,对于寻找缓解"就业难"以及"用工荒"问题的有效途径具有一定意义。利用VAR估计、Granger因果检验、中介效应等分析法,对我国1996-2012年间的教育水平、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间联动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在短期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就业结构演变和教育水平的提升起决定作用;就业结构和教育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就业结构在产业结构和教育水平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行业结构从属于产业结构,是对产业结构的进一步梳理和细化。为了实现新疆就业结构与行业结构的协调性,本文以新疆1978年至2013年十大重点行业就业人数为依据,对行业就业结构的演变历程及特征进行分析,剖析影响行业就业结构演变的因素,并对行业就业结构的发展趋势进行简单的预测,期望为进一步解决新疆的就业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甘肃省产业——就业结构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甘肃省产业——就业结构之间关系的因果关系检验及其二者之间的偏离度分析等三个层面,探讨了甘肃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性结论。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吉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从相关度、结构偏离度分析、就业弹性三个方面对吉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提出吉林的"一、三、二"就业结构与"二、三、一"产业结构呈非对称状态,其经济发展尚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第二产业依然是吉林经济发展的重心,第三产业将会成为吉林经济中就业增长最快、吸纳劳动力最多的部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趋势的考察及对二者的相关性的实证分析,可发现影响河北省扩大就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的不均衡。实现就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使之与产业结构的演进相协调,对于有效缓解河北省的就业压力,进而实现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就业扩张的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对大学生就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辽宁省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我们发现:辽宁省第一产业存在大量过剩的劳动力;第二产业可以吸纳一部分劳动力;第三产业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部门,但总体呈下降趋势。辽宁省第三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尚需不断完善。由此带来的启示,一是第三产业仍将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选择;二是大学生就业的根本问题不仅在于经济的发展,更在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三是高校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四是学校要根据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4.
产业结构制约下青海就业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与否,直接影响劳动力在产业各部门之间的转移进程。本在明确青海产业发展中“虚高度化”现象基础上,分析其就业不利的原因,并针对实现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缓解就业压力作了进一步的判断。  相似文献   

15.
从就业结构的演变看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经济结构中物的结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如果从人的结构角度来看,就业结构则是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重要因素。由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既存在着相关性,又存在一定的矛盾,所以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在关注产业结构变化的同时,也要关注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要求对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进行优化;劳动力在不同行业间分布的变化情况为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劳动力在区域间的流动趋势决定着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调整方向。  相似文献   

16.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是国家(地区)经济发展过程的主旋律,近5年来邢台市的大学生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不尽相同,为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必须进行高校专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双向调整。  相似文献   

17.
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必然会带动就业结构发生变化。基于2012—2021年江西省产业及就业相关数据,从关联性和协调性两个角度出发,引入就业弹性系数、结构偏离度、协调系数等指标,对江西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并通过灰色系统模型测算未来五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发展状况,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对策,为江西省破解就业难题提供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8.
产业的升级必然带来就业结构的变化。本文通过对台州地区2001-2012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数据分析,结合台州地方高校2009-2012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与就业结构的动态变化,通过实证数据证明,产业升级后,第二产业的技术升级短期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拉动效应最为明显。而从长远看,第三产业的发展将成为今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使用新疆1978-2013年的时间数据,分析新疆的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通过计算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新疆三次产业的总产值和所占的比例发现:三次产业的产值都处于上升的趋势,第二、三产业的总产值非常接近且2000年以后二者产值的增加速度突然加快,与第一产业的产值的差距越来越大.三次产业的产业比重波动较大,2004-2013年的产业结构为:二、三、一.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一直保持上升的态势,但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快,就业人员较多的转向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极其不平衡,第一产业存在劳动力转移的压力,第三产业的就业产业结构较为合理,吸纳就业能力较强,对劳动力就业起到积极作用.依据分析的结果,新疆应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结构,使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适应.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部地区1997—2010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互动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和库兹涅茨法则。从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关系看:第一产业还有大量富裕劳动力急需转出,第二产业将来吸纳劳动力潜力较大,第三产业未来吸纳劳动力空间有限。将来要继续优化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努力挖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创新,努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