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17年4月1日《新青年》杂志第3卷第2号上发表了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一文。这是中国近代史上,较早、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体育的专题论著,其精辟论述和科学观点,对我国体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纪念《体育之研究》发表80周年之际,重温这篇珍贵的文献,对于继承和弘扬毛泽东的体育思想,促进当代学校体育的发展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体育之研究》从“三育”的辩证关系上强调了体育的重要性针对我国教育界重文轻武的时弊,青年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从体育与智育、德育的相互关系上,强调了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他根据“一…  相似文献   

2.
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之际本文作者重温了毛泽东同志作品《体育之研究》并指出我国建国后体育事业的发展和体育成就的取得,都是与《体育之研究》的思想指导分不开的。本文特别指出中国现在,将来体育的发展,必将要在《体育之研究》思想指导,才能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3.
学习《体育之研究》谈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重温毛泽东《体育之研究》,分析当今大学生体育现状,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体育意识淡薄、锻炼自觉性缺乏的实际,运用毛泽东体育思想,结合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跨世纪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必须从大学生体育意识和培养自觉锻炼能力入手。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采用“生兴味”、“生快乐”、“有恒”、“注全力”等手段和方法,使学生体育意识得到强化,锻炼自觉性得到培养,以便更好地完成高校体育目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体育之研究》与毛泽东的早期哲学思想广西工学院游毓发《体育之研究》是毛泽东同志于1917年以“二十八画生”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充分反映了毛泽东的早期哲学思想。文章一起始,即用唯物主义观点——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提出了体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养生”...  相似文献   

5.
本世纪末,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举措,也是我们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通常只注重身体健康,只教授学生技术技能,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忽视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这种教法也正如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对当时体育之弊端的批评:“教发令,学强庄,身顺而心违,精神受无量之痛苦,精神苦而身亦苦矣。”其实体育课堂的教学过程不但是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技能的过程,还是心理品质的信息传递过程,也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的过程。为此,体育教师不但要熟悉教材,还要掌握中学生心理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既要提高学生生理健康水平,还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因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生理健康,涉及学习心态和学习成绩,甚至人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拟从毛泽东早年的思想倾向出发,结合毛泽东当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剖析毛泽东在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前思想发展、转变过程。指出《体育之研究》一文的发表是毛泽东救国救民思想的一种现尝试。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体育多内容课堂教学是教师根据新课标,结合本地特色及场地器材等实际,尽量提供多的学习内容让学生选择,或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主确定锻炼内容而进行的学习,它是丰富课堂内涵,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情趣,学习掌握运动知识与技能,促其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乃至养成终身锻炼身体最有效可行的方法。课改前的传统体育教学思想僵化,模式单一教条化、课堂内容单一枯燥、缺乏趣味性,学生的主体性被压抑、个性被扭曲、创造力被扼杀,师生双方的主体价值和创造精神被严重忽视,正如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对体育之弊的批评“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精神受无量之痛苦,精神苦而身亦苦矣”。教与学矛盾尖锐,学生身心得不到和谐的、个性的发展,阻碍了技能掌握与终身锻炼身体的养成。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于1917年4月1日发表的《体育之研究》明确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①“人独患无身耳,他复何患?求所以善其身者,他事亦随云矣!喜其身无过于体育。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②因此认为:“小学之时,宜专注重于身体之发育……宜以养护为主……中学及中学以上,宜三育并重”。③  相似文献   

9.
研读毛泽东于1917年《新青年》杂志第3卷第2号发表的六千余字的《体育之研究》,解析文中“释体育”、“体育在吾人之位置”、“体育之效”等8节,认为《体育之研究》可谓超前百年的体育理论佳作,并预示着真义与人文体育观的产生与冲突.  相似文献   

10.
改革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素质———《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北京市教研中心体育部联合召开纪念《体育之研究》发表八十周年座谈会八十年前,毛泽东同志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在《新青年》杂志第3卷第2号上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一文,这是中国近代史上较早、较系统地论述体育的...  相似文献   

11.
论毛泽东的快乐体育思想———读《体育之研究》刘琦《体育之研究》是毛泽东在1917年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专题论著。80年过去了,研读起来感到其理论内涵的深奥博大,其精辟的论述和科学的观点对当时,以至于现代中国体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试...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同志一生重视体育锻炼,其63岁高龄时仍能四次横渡长江,多次畅游湘江,其豪迈气概、坚强的意志和健全体魄,令世人钦佩。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位运动的实践者,对体育理论的研究造诣也很精深。早在青年时期,就在1917年4月1日《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上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一文,对体育的各个基本问题进行了精深的探讨,叙发了毛泽东在体育问题上的独到见解。 (一)把研究、倡导体育和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体育之研究》开宗明义地指出“国力恭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青  相似文献   

13.
论毛泽东的体育社会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是我国体育理论的经典之作,文中充满了体育社会学的思想,涵盖了古今中外的体育社会学的思想精髓,精辟透彻地阐明了体育与人、体育与社会的关系。本文仅对毛泽东的体育社会学思想做出初步探讨,并以此提出体育社会学中国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青年毛泽东在23岁时发表的文章《体育之研究》,思想宏大深邃,涵盖了哲学、古今中外历史、文化教育、人生观等诸多方面内容,已超越一般意义上的体育文章。写作此文时,青年毛泽东的体育实践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通过对体育本质的研究,他对体育的理解发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独特的,不拘一格的锻炼方式。对比《体育之研究》写作发表前后青年毛泽东的体育活动形式和内容的巨大变化,青年毛泽东认识体育的足迹,也是青年毛泽东走向伟大的路径,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15.
重读《体育之研究》札记三题肖正《体育之研究》是毛泽东早年发表的一篇专论体育的论文。文中就体育的本质、价值、在人生中的地位、锻炼的原则和德、智、体之关系等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对中国体育不发达和落后的原因,进行了历史与现实的分析。至今,文中许多基...  相似文献   

16.
体育理论     
G80体育之研究(二十八画生)[刊,中,I]//体育学刊.-1997(2).-1-5(MYL)体育//研究//德育//智育//运动//方法//G80毛泽东《体育之研究》的哲学意义——纪念《体育之研究》发表80周年[刊,中,Ⅰ]/张涛光(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刊.-1997(2).-10(MYL)体育//运动//哲学//辩证法本文作者分析了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一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曾经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由此可见体育是各项教育之基础。《义务教育法》第三条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  相似文献   

18.
浅论毛泽东体育思想对中国体育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体育思想作为毛泽东思想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对 中国体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按历史发展的足迹,毛泽东体育思想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其一,《体育之研究》的发表到抗战以前;其二,抗战开始到新中国的建立;其三,新中 国建立到“文革”结束。 《体育之研究》的发表对当时体育的影响   1840年鸦片战争,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不 仅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起了解体作用,也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 能。为了使中国资本主义这个新生事物很快…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体育思想深受湖湘文化影响.湖湘文化“躬行践履”的知行观促使毛泽东终身坚持体育锻炼;“探本究原”的哲理思想催生了《体育之研究》;“霸蛮”精神培育出毛泽东的蛮拙体育;“立德、修身”的传统升华了毛泽东对体育功能的认识;“经世济国”精神奠定了毛泽东体育为政治服务的思想.准确把握这种文化渊源,可以更好地领会和解读毛泽东体育思想,指导我国体育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20.
通过历史文献的考证 ,研究了毛泽东的的重要论著《体育之研究》,探讨了德国哲学对毛泽东体育思想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