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日,笔者写了两篇足有万余字的稿件,投向了属地的某家省报。未过几日,正在忙得焦头烂额之际,手机不停地响起来。我拿起手机,耳里传来美妙的女中音:“我是×××报工作人员,我找×××,我已经给你们公司打了多个电话才联系上你,你的稿子中的人物真是太感人了,我们准备发个专版……”  相似文献   

2.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既要善“问”,又要善“记”。“问”得巧妙并且“记”得到位,可以大大提高采访的质量,为下一步撰写稿件奠定一个好的基础;反之,则会事倍功半,影响到采访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3.
打开电脑的搜索栏,敲击“海选”一词,铺天盖地的全是有关各类歌手大赛的文章,其中“海选”这个词语是每项赛事中必不可少的字眼。“海选”——这个近期在媒体出现几率较高的时髦名词,最早却出自朴实的农民兄弟之口,在1998年颁布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四条这样规定:“选举村民委员会,由本村享有选举权的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像这样由村民直接提名并确定候选人的选举方式,被广大农民形象地称为“海选”,也就是说,村民们要像从大海捞取珍珠一样选择信任的人成为自己的领头人。这个本来用于村民选举领头人的词现在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4.
我走访过四川、广东、湖南几家报纸编辑部,看到好些编辑同志阅稿不及时,总是积压数天的来稿一次看,结果,当从积压的稿件中发现好的新闻稿件时,已经过时;有时稿件特好,刊登出来,也成了旧闻;稿件中的“×月×日”也不得不改成“最近”或“前不久”之类。  相似文献   

5.
殿杰 《新闻三昧》2006,(3):56-56
有什么克服差错的办法吗?有的。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体会,总结了防止错误的“六字诀”,即:疑、查、核、问、辨、记。疑。对稿件中的提法、字词用法,敢于心存怀疑:“对吗?有根据吗?”古人云:“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凡有疑问、疑点就应盯住不放,反复琢磨、推敲。诸如:文理是否畅通?时间、数字是否准确?成语、用典是否得当?标点使用是否准确?国名、地名、译名都要订正,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一位编辑发现稿中有这样一句话:“全国劳动模范进卯”,编辑对“进”字产生怀疑:“难道还有姓进的?”经与同事切磋,断定此人可能姓“范”。后经核实,果然…  相似文献   

6.
有的通讯员写完稿件后,往往忽视过最后一关──朗读几遍,这很容易造成稿件中的错字、别字和语句不通顺的现象。我在初学写稿时,往往就是写完稿件后就投进邮箱,这当然就避免不了许多失误和闹出笑话。如我在采写一位在“八一”军事比武中夺得投弹项目第一名而立三等功的×××时,将他的成绩一处写上70.5米,有两处写上70米,弄得编辑老师不知是70.5米还是70米,只好放弃此稿。事后编辑老师给我来信说:“稿件完后不妨朗读几遍。”我遵照这位老师的指导,每次完稿后都要读上几遍,收获果然不小,既提高了自己的阅读能力,又纠正了许多失…  相似文献   

7.
现在假新闻不少,有的宣扬伪科学,有的专门揭丑,有的追求轰动效果,有的专揭明星隐私……此外,还有一种“弘扬主旋律”的假新闻。有这种“弘扬主旋律”的假新闻? 有! 先来看看这一类假新闻的实例吧! 有一位小学教师在一家县市报上发表了一篇现场短新闻。文章说,昨日上午,××镇的“个私企业老板纷纷捐款,资助镇中学建新校舍”,且说“你100万,我50  相似文献   

8.
亦杰 《今传媒》2006,(1):41
最近,某些报刊发出公告:来稿一律用电子邮件或软盘。我觉得此规定有“霸王条款”之嫌。随着办报现代化科技手段的应用,为了便于编辑用电脑处理稿件,应当提倡有条件的业余作者用电子邮件或软盘寄发稿件,但仅仅是提倡,而不应该拒用手写稿。报社不妨实行一段“双轨制”:电子邮件与  相似文献   

9.
从前以为,当编辑,不过是改改错别字标点符号,顶多也就是调整一下段落篇章加个标题什么的。此想法,其实大谬。一名作者,前后两次寄来同一稿件。起先只当是粗心或无意,然细一比较,发觉两次寄来的稿件在描述事件经过完全一致的情况下,竟有一处重大改动:文中指导员的名字由前次的“张××”变成了“李××”,当然事件发生的明确地点“×连”也就被相应地模糊掉了。据此推测,“李×”肯定不是×连的,作者担心×连见笑便“顾左右而言他”,其用心可谓良苦。然而当编辑的,看着两篇稿件上均赫然盖着红色公章,亦不免吓出一身冷汗。作者…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 有这样一位通讯员,他抓住他们村一个村民带领全家人从事加工业,致富后不忘乡亲,捐物修建校舍这个典型,及时进行了报道。然后在“三八”妇女节时,他又把这位村民的妻子树成了典型。平时不过当当帮手的妻子,成了开导、劝说落后的丈夫和公婆的“女状元”。“五四”时这位村民的儿子,一个刚从  相似文献   

11.
某论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样品CW 4的维氏硬度为5.5 GPa,H 13钢的维氏硬度为1.1 GPa,后者比前者低4倍。”这是一段错误的文字表述。这种“低几倍”“小几倍”“减少几倍”的错误表示,在科技文献中时有可见。我们在加工稿件时应特别注意加以纠正。《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指出:“数值的减少只能  相似文献   

12.
看客 《青年记者》2004,(11):56-56
近日,在一新闻发布会上,冯小刚当着近百家媒体记者的面发火,因他的住所被《明星周刊》标示在地图上后,正常生活不断遭到骚扰, 他当场对该刊记者破口大骂,说:“我××真想抽你!”并要求合作方封杀该刊。原来《明星周刊》在一个月前做了一期“明星地图”的策划,将冯小刚、赵文卓、张铁林等近20位明星的住所标示在北京地图上,对明星住宅所在小区条件、房型及价格等做了详细介绍。可能是中国特色吧,中国明星的心理承受力也特脆  相似文献   

13.
曾从事多年新闻报道工作的我,不外前有机会回到了“娘家”一《淮阴日报》社。在一位副总编的办公桌上,我偶见他的两张崭新名片:一张是“记者××”,另一张是“副总编辑××”。同是一个人,为何备两种名片?在与主人的交谈  相似文献   

14.
常听到读者抱怨报纸上没有新闻。乍听起来,使人觉得奇怪:还没有哪一家报纸开过“天窗”呀!即使从稿件上看,“本报讯”、“新华社×地×月×日电”之类,在各类稿件中也占多数。这些难道不是新闻吗? 当然,读者的抱怨不在这里。他们主要抱怨报纸上真正称得起新闻的东西太少,同他们关系密切的新闻太少,新鲜、重要、可读、可信的新闻太少。打开报纸,一般化的工作总结、经验介绍、会议报道、长篇讲话  相似文献   

15.
“我的稿件写得不错啊,为什么上不了呢?”当了几年企业报编辑,常常有通讯员问我这样的问题,而作为编辑,我们又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手拿自然来稿,开始觉得不错,但准备编的时候,却又因种种原因而舍弃。原因究竟在哪儿?在此,笔者结合几年的工作实际,将通讯员来稿中较易出现的问题作一个简要的分析。我们编辑有时把难以采用的来稿称为“鸡肋”稿件,“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在这里,笔者将这类稿件归纳为六大“鸡肋”稿件。事情小而缺乏深入挖掘,分量轻而没有新闻价值。新闻是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的报道。一个基层单位开了什么会,你们的领导讲了什…  相似文献   

16.
发表新闻稿件,署上大名,属于常识.这是记者对读者忠诚,对文章负责的表现.也便于读者了解大作出自谁手,满足芸芸众生的好奇心.更可以增加文章的信任度,让人读了放心,知道这不是凭空乱造.所以,我们看到的新闻稿件一般都有“本报记者×××”或“通讯员×××”的标识,好像商品都有商标一样.令人奇怪的是,不知从何时起,冠冕堂皇的记者先生竟变得羞羞答答,像地下工作者似地在新闻稿件中用起了化名甚或匿名,留下“本报记者”四个字让你请详.  相似文献   

17.
听说,在列车上发生过这么一件事:列车播音室转播电台一篇新闻稿,说一位社员丢了钱包,一位解放军战士拾到后,几经周折寻到了失主。当播出:“老汉紧紧握住战士的手,热泪盈眶地说:‘解放军司志,你真是俺贫下中农的贴心人啊!’”这时,旅客中有个小伙子怪声怪调地接上话茬:“这是我应该做的。”巧得很,这句话跟消息里那位战士说的一样,车厢里立即爆发出一阵笑声。这个小伙子虽然有些恶作剧,但他确实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新闻报道中的一种“常见病”。即:凡是讲到做好事,这头感谢、那头回答的,往往翻来复去就那几句跑龙套的话。  相似文献   

18.
今年1月16日的上海某报,在一篇关于巴切莱特"有望成为智利首位女总统"的报道中,用了这样一句话:"巴切莱特一生都是一个社会主义战士".无独有偶,仅仅隔了13天,即1月29日晚,北京某电视台的一个娱乐类节目中,主持人在谈及一位目前仍在写作并兼当某大学教授的著名作家时竟称:"××一生写了××部武侠小说."这两家媒体对"一生"的乱用,令人不寒而栗!  相似文献   

19.
“的、地、得”的用法,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我在编辑稿件中,发现不少通讯员仍未掌握它的规范用法,常常将三者混为一谈。现摘录一组浅析如下:①场长对如何发展今年的庭院经济作了详细地汇报。②同志们愉快的接受了支援秋收的任务。③王大爷激动的热泪盈眶。的、地、得作为结构助词,主要表示附加成份和中心语之间的关系。在定语(修饰或限制名词的附加成  相似文献   

20.
写稿先习字     
春节前,我乡石村有一位村民因喝酒过量而死亡。因为春节期间常有酗酒现象,这件事能为其他人敲起警钟。我就写了一篇文章《请喝文明酒》,投给了一家报纸,谁知发表出来时,“一位村民”变成了“一位村长”。身体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