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恩教育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培育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教材处处渗透着感恩教育内容。我们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利用教材、拓展教材,让感恩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知恩、感恩、报恩,树立正确的感恩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郑朝辉 《时代教育》2009,(5):146-146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重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也就是说,对于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语文老师的责任更重.其实语文一直与感恩教育相连,不仅因为语文教材中蕴含大量的感恩素材,更因为语文教学开放灵活的教学过程为实施感恩教育提供了大量的契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让感恩教育与语文教学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当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好的风气,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的盛行使得感恩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而小学语文教学对感恩教育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可以促进感恩教育的效率和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所以,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促进感恩教育在学生的心中发芽是广大语文教师必须给予积极重视的重要问题。在此,笔者主要针对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感恩教育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感恩教育是现在对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好语文教育中的感恩素材,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这里结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举了三篇文章来浅谈了运用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感恩教育的做法。  相似文献   

5.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并且语文教学又是基础学科,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感恩教育范本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本文从感恩教育的现实意义出发,探究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不仅需要教导他们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还需要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作为教育教学的引导者,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巧妙渗透感恩教育,可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感知感恩,通过课外情境引导学生怀揣感恩之情并内化感恩之情,从而使学生能够将感恩转化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美德表现。  相似文献   

7.
<正>感恩就是知恩、报恩。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在感恩意识日益淡薄的今天,语文教学理应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让感恩教育与语文教育相得益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可以进行感恩教育的文章,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感恩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8.
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我们的先贤用他们的智慧和行为,诠释着什么是"恩",怎样去"感恩"。教师必须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引导、教育学生在人生的旅途中,知恩、感恩、报恩!常怀感动之情,常为感恩之行!  相似文献   

9.
"德育为先"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而语文课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德育资源,主要有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自然保护、保卫和平、反对战争等。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渗透德育内容,体现教书先育人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处理好德育与语文的关系,潜移默化地教育,必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0.
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的教学内容。对于一个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工作者来说,我们在教学中就更应该对学生从小进行感恩教育。在此,我想就以下几个方面谈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正语文教学是一门灵动而富有情感的教学艺术。借助文本给学生传递的正能量,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更能提升其品德修养。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道德修养,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语文课程中的感恩教育是培养感恩意识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有效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利用各种渗透式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开展感恩教育。一、感恩教育是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感恩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重要体现,它是一种道德风尚的指引、一种唤醒人性回归的品德教育。面临着多元化价值观、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性冷漠的冲击,高中生的感恩意识逐渐淡化,他们只知索取,不懂奉献,只知享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打好人生的底色。而感恩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在新课改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呢?下面就我的认识简单谈一谈:  相似文献   

13.
几千年来,感恩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科独特的优势,恰到好处的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教材中的文章合理的利用,并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让感恩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并转化为积极的行动,既能达到语文教学的目标,又能帮助学生形成完美的人格,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中职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语文教学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净化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本文从文本诵读、情感引导、教学情境创设及感恩教育等方面论述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15.
娄静 《考试周刊》2012,(27):48-48
当前学生的感恩意识令人担忧,因此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迫在眉睫。小学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感恩教育资源,引导学生领悟感恩,学会感恩。  相似文献   

16.
在初中语文新课标中有这样一句话:"应该重视语文语言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重视人文教育"。语文学习的基本目标是感恩教育,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抓好德育工作,深挖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感恩资源,恰到好处地渗透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17.
高校感恩教育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对人才内心思想及意识培养产生积极引导作用。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高校学生"中国梦"意识形成的根本,对净化学生心灵产生积极作用:一是以高校情感教育为出发点,缔造高校学生纯洁心灵;二是将高校情感教育作为基础,促使高校学生形成感恩意识;三是以感恩意识为根本,融合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感恩教育实施;四是以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为目的,提高感恩教育"针对性"。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感恩教育产生积极影响,并对高校感恩教育发展指引了新方向,高校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将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8.
感恩是一种积极的情怀和素养,是一个人崇高的精神境界。本文通过对江苏某职业学校部分学生进行感恩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深入了解职校学生的感恩现状以及目前职校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提出了实施职校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策略,即通过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感恩认知观念,增强学生积极的感恩情感体验,最终将认知情感转化为积极的感恩行为,并养成良好的感恩习惯。  相似文献   

19.
正教育改革之后,我们大力推广素质教育。课程标准也进行了大量的更改,对小学教学的要求更加严格和灵活。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在语文教学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人,并且在语文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表现得更加主动和积极。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能够依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和想法去学习。"这就为小学语文教育指明了改善的方向和目标。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  相似文献   

20.
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教学,其整个过程都应该贯穿着、渗透着"情",语文教学本身就具有着集智育、德育、美育、情育于一身的特质。我们在重视智育、德育、美育的同时,更应该重视"情育"的功能,因为有"情育"的语文教学才能走进学生心里,缺少"情育"的语文教学是没有色彩没有灵魂的。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定善于用语文的深情蜜意浇灌学生的精神家园,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选入的《小巷深处》(第6课)就是对学生进行"情育"熏陶、感恩教育的好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