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旁话钗黛     
自《红楼梦》问世,对薛宝钗和林黛玉的褒贬便成了一个令人们困惑的难题。曾有人因争论此事而“几挥老拳”,以致从此以后“誓不共论《红楼》”。然而不论《红楼》是不可能的,到底是宝姐姐好还是林妹妹好,是一个人们无法回避的选  相似文献   

2.
徐雪华 《学语文》2013,(5):73-74
大观园里有许多动人的少女,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林黛玉和薛宝钗。一个是“天上掉下”的林妹妹,一个是“品格端方,容貌丰美”的宝姐姐,论容貌论学识,她俩平分秋色,各显风光。这时,一个似云朵般明净的少女走进了大观园,她的容貌诗才不在林薛之下,而她的豪情更是独步于大观园,她就是史湘云。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在我们国家里,“人道主义”“人性”,都被打上了“资产阶级”或是“小资产阶级”的标签,进一步发展就是谈情色变,经常被引用的就是鲁迅那句话,“贾府的焦大不会爱上林妹妹”,其实鲁迅也不是焦大,他也不敢肯定地说焦大不会爱上林妹妹。共产党进城以后,多少“焦大”改造了家庭,娶了成千上万的“林妹妹”做老婆。但人们不敢面对现实,尤其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鲁迅先生通过阿Q揭示了部分“国民性”,鲁迅先生还用他那些匕首般的杂,揭示了中国人的虚伪。这是更为普遍的“国民性”。因为虚伪,我们口是心非;因为虚伪,我们亦人亦鬼;因为虚伪,我们明明爱美人,却把美人说成是洪水猛兽。  相似文献   

4.
《文汇报》第五版有三个栏目:一是“文汇时评”;二是“新闻点击”;三是“媒体观点”。“文化时评”评述当前社会关注的问题,针对性、指导性强骨力度;“新闻点击”点击的新闻一般配有图片、评论和资料,使新闻立体化;“媒体观点”摘录其他报纸一些作者观点,对启发读者思维,开阔读者视野有帮助。三个栏目组成一个版面,一个富有创新的好版面。  相似文献   

5.
詹华如 《今日教育》2006,(7S):84-84
鲁迅先生讲课,学生们很喜欢听,课堂气氛很活跃。有一次,鲁迅先生给一班同学讲《红楼梦》。在讲到林黛玉时,他突然向一名学生提问道:“你喜欢林黛玉吗?”岂料,这个学生俏皮地反问先生:“你喜欢林妹妹么?”  相似文献   

6.
浓淡有致 韵味无穷——谈鲁迅小说里的“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是一个人人都无法回避的话题,中国更是一个非常讲究“吃”的国度,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吃”文化可谓源远流长、泱泱大观。反映在文学作品中,苏轼有“口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的洒脱;岳飞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气;《鸿门宴》里的樊哙吃掉一只生猪腿,赢得了项羽一声“壮士”的赞叹;《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先后偷吃过王母的蟠桃、五壮观里的人参果,  相似文献   

7.
《教育》2008,(10):8-8
《班主任之友》2008年第6期刊载刘良华的文章《班主任群体中的“民间英雄”》提到,到目前为止,班级管理领域至少推出了三个“民间英雄”:一个是魏书生,他的代表作是《班主任工作漫谈》,他的管理经验关键词是“自我管理”与“制度管理”,其本人称之为“民主”和“科学”;一个是李镇西,他的代表作是《爱心与教育》,李镇西的关键词是“爱心”;一个是万玮,他的代表作是《班主任兵法》,其关键词足“计谋”,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像“搞阴谋诡计”,但万玮本人称之为“与学生斗智斗勇”。  相似文献   

8.
在《林黛玉进贾府》中,借林妹妹的一双俊眼,读者感受到了贾家豪门望族的辉煌气派。可在这一派奢华之中,文字里却出现了三处略显突兀的字眼——“半旧”。  相似文献   

9.
《综合英语》教学要根据一个“统一重点”和多个“区别重点”精心备课,重知识学习更重知识处理,课堂上应“淡忘“教案,凭借材料意境围绕重心尽情发挥;要新生学生并利用学生个性达到教育目的;用例要以“生活”、“精炼”和“实用”为原则,走出权威沼泽解放自己也解放学生;不可盲从全英教学;布置作业应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10.
考察《论语》与《论语注疏》中的人称代词,发现从上古到中古,人称代词的演进状况大致是:①第一人称中“而”、“予”、“朕”已经消失,“吾”、“我”仍在使用,且“我”占主导地位;②第二人称“而”已经消失,“女”、“尔”一直使用;③第三人称“彼”、“夫”已经消失,“其”、“之”一直作为第三人称代词;④两部书中的“他”均作旁指代词。  相似文献   

11.
小王是个不折不扣的“网虫”。早上起身,他常说,又“刷新”了一天。时间长了,大家发现许多这样的“网词”:他吃饭叫“开机”;上班叫“在线”;睡觉是“关机”;旅游是“浏览”;谈起对女友印象叫“她的界面看起来很友好”;给女友写情书叫“编写应用程序”;与女友约会叫“访问一个新主页”;向女友求婚是“你愿与我共享一台主机吗”;约女友去婚检是“我们去做个系统检测,顺便杀杀病毒”;布置新房是“把我们的桌面重排一下吧”;结婚登记叫“新建子目录”;  相似文献   

12.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海蜗牛足陆地蜗牛的“远方亲戚”,属裸腮亚目海柄腹足纲,以身体色彩缤纷而闻名遐迩,素有“最艳丽动物”之美誉。它们的兄弟姐妹,有的妖艳绚烂,有的性感华美,有的五光十色,以致初次看到海蜗牛的人,总会情不自禁地联想起《红楼梦》中的林妹妹——楚楚动人却又娇弱可怜。  相似文献   

14.
将要进入支教第二年的韩秀琴老师,新学年被调到县里任教了——这对于有些一心想“跳龙门”的农村教师来说.无疑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可在农村待了20多年的韩老师.竟是沮丧和遗憾的:“舍不得走啊,‘书香班’的孩子更需要我!”上级安排的支教只有一年,她却想一直把28个孩子教到毕业。 给全校的高年级女生上“性健康课”;领着学生背《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以及200多首诗词:寻找机会去附近的学校甚至安阳市一小上课;“逃票”观摩名师课堂(收入有限,出外学习的机会很少);为每一个学生写成长故事;每周教学生一支歌;发动学生给“《读者》林”捐款、写信:坚持到县图书馆看书……热爱读书、写作、旅游、交友和唱歌,性情开朗的韩秀琴,决心凭着“毛竹精神”实现“成为名师”的梦想,不虚此生。[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乍一看,《狂人日记》与《红楼梦》似乎有点风马牛不相及,把这两部作品扯在一起.人们一定会以为是无稽之谈。但是.细心一点的读者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这两部杰作都自称为“荒唐之言”。《红楼梦》的“写作缘起”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狂人日记》在序言中写道:“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迹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  相似文献   

16.
张之阳 《四川教育》2001,(11):30-31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独处” 时的“独语”——与其说在观赏景物,不如说在逼视自己的灵魂深处;与其说写下的是他看到、感觉到的一切,不如说他在构造一个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的“另一个世界”——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艺术世界。 现实中,人被命定扮演某个角色,做“一定要”做的事,说“一定要” 说的话;而在这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这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因此,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超越世界…  相似文献   

17.
赵晖 《初中生》2010,(9):98-99
我是一个爱搞恶作剧的人。比如,我会给朋友们叫一些奇怪的“称呼”:韩旭叫“妈妈”,佟雨叫“爸爸”,可心儿(雨可心)叫“姥姥”,凉皮儿(陈肖忆)叫“小姨子”,头头(李子茹)叫“村支书”。高雅,我叫她“林妹妹挤牙膏”,因为她娇滴滴的,像幽怨的林妹妹。  相似文献   

18.
木目 《现代语文》2004,(11):7-7
朱自清的散是以情胜的。他的学活动从新诗创作开始。诗歌重情的特点自然也影响了他的散。他的散或描摹世态,怀人抒情,或即景写情,融情于景,或融情于理,以理蕴情,无论叙事、写景都贯注一个“情”字。朱自清散的“情”有着丰富的审美内涵,或朴素,或丰盈;或庄重严肃,或幽默诙谐;或忧郁惆怅,或积极进取。他的精神世界、化教养、社会观念、审  相似文献   

19.
【失误原文】我读《红楼梦》一考生从认识字起,我就抱着一本大字典啃《红楼梦》。爸爸深知,女孩儿家对《红楼梦》有种天生的迷恋,因而这本书成了惟一一本经爸爸许可,初中前就可看的“禁书”。小时候,还幻想着能有林妹妹那样的才情与灵秀,长大后,才知在爸爸疼妈妈爱、快乐单纯中生活的自己永远也不会成为林妹妹。《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几乎都是美好的,遇到有人问我,金陵十二钗中最喜欢谁,我总是笑而不答,结果对方总会说“:你一定喜欢林黛玉。”是的,我一直喜欢林黛玉,甚至认为她是爱使小性子的美人。(黛玉之美,美在何处呢?也许是一种人性之…  相似文献   

20.
林黛玉在《红楼梦》里是个异数,既孤芳自赏又自伤自怜,这样复杂的性格却完美地统一于一身,所谓“性格即命运”,这话在林妹妹身上格外适合。人的命运和性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黛玉的悲剧命运与她尚性使气的性格有着必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