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台湾报业在“报禁”①解除前,与政治的关系密切而暧昧,中国时报与联合报的董事长都是当时执政的国民党之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而两报从创办伊始,也都因为与当局关系良好,得以扩展规模,形成报团,并垄断了台湾报业。1988年,“报禁”解除后,虽然台湾报纸种数在一年之内从31家暴增至100多家,但中国时报与联合报的垄断地位依旧屹立不摇。至1992年,自由时报企图打破两大报的垄断②,获得良好成效,该报于1996年宣称发行量突破100万份,成为台湾三大报之一。至此,台湾的报业形态似乎大势已定,三大报团垄断台湾报业…  相似文献   

2.
台湾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进程,主要以报业的发展为目标。自1895年日本占领台湾后,于翌年创办台湾最早的报纸《台湾新报》算起。迄今100年的历史变迁中,其发展大致可分为4个时期,即日据时期(1896-1944)、调适时期(1945-1954)、报禁时期(1955-1987)、商业化自由竟争时期(1988-至今)。台湾报业自1987年7月当局解除"戒严"开放报禁之后开始迅速发展。据统计,到1992年经台湾"行政院新闻局核准"登记的报纸有280多家,总发行量500万份左右。目前,台湾的主要报纸有《中国时报》、《联合报》、《工商时报》、《经济日报》、《中央日报…  相似文献   

3.
在国民党统治下的台湾地区,“报禁”是耳熟能详的新闻术语。一些新闻界人士认为,“报禁”是“新闻自由”的宿敌,它的存在,对当局一向所标榜的“民主政治”实在是一个莫大的嘲讽。台湾“报禁”之由来,可谓年长日久。1949年,当陈诚、蒋经国受蒋介石委派先赴台湾“主政”时,就对新闻界  相似文献   

4.
去年到台湾探亲,有机会接触报界中人,自然谈及台湾报业竞争。今天台湾共有54家报纸,报禁开放之前是31家报纸,报禁开放之初,猛增到161家,有些报纸在激烈的竞争中又悄然歇业。而今的54家报纸,每天发行550万份光景。据《民生报》总编辑夏训夷先生告诉我,在550万报纸中,《联合报》系独占二分之一,发行量最多的前10家报纸中,《联合报》系占了4家。台湾的报业竞争,实际上是《联合报》系和中时报  相似文献   

5.
台湾报业在报禁时期受到了钳制,而报禁开放20多年后的台湾报业发展现状又如何?本文从报禁开放前后的社会背景出发,对台湾报业的发展进行了全景式的梳理,认为二十一世纪的台湾报业正陷入危机,并分析了导致危机的原因,提出解决危机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6.
1987年12月1日,台湾“行政院新闻局”宣布:从1988年1月1日起解除“报禁”,这是继蒋经国1987年7月15日宣布解除台湾地区的戒严之后在新闻言论方面所采取的一个重大举措。这举措使台湾报业有了一定的起色,自由空气较之以前浓了一些,从而促进了台湾报业的发展。 解除“报禁”使台湾报业乃至所有大众传播媒介进入了一个自由竞争时期。如《联合报》老报人王锡吾早在解禁前就筹划增张扩版,并在台中和高雄新建了印刷厂,配制丁新型的高速印刷机。《中国时报》也不甘落后,也在上述两地建了印刷分厂。《自立时报》用了5亿多元新台币建起了新的印刷厂。台湾最大的国民党的党报《中央日报》也投资6亿元新台币参与竞争。  相似文献   

7.
台湾在上个世纪80年代“报禁”解除后,集团办报、个人办报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在高度企业化下,台湾报刊显现出了极具本岛特色的编排个性和新闻风格。本文力图通过对2008年9月23目台湾《中国时报》、《联合报》、《自由时报》、《苹果日报》进行编码、分析,一览台湾四大报业巨子在高度企业化下的办报特色。  相似文献   

8.
管文琦 《新闻世界》2013,(10):280-281
台湾报禁解除后,台湾地区迎来了报业的繁荣期。在自由化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在复杂的社会形势下,在党派与财团的强大压力下,台湾地区的报纸呈现出鲜明的叙事立场。在赴台学习四个月及亲临金马奖红毯的基础上,笔者以台湾“四大报”中的《中国时报》和《自由时报》对于“台湾电影金马奖停办”一事的具体报道为文本,分析其叙事过程中如何体现报纸立场。  相似文献   

9.
开放报禁后台湾报业的激烈竞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台湾当局开放报禁,此后,台湾报业就进入了激烈竞争时代,单单在1988年1月,就有21家新报办妥登记,全年累积竟高达百家以上。至1996年为止,短短8年内台湾的报纸数就由31家骤增至342家,成长率高达1100%,彻底地打破媒介管制时代媒体被台湾当局垄断的情形①。而有线电视的合法化和民主电视台的成立,也彻底地打破了三台(台湾电视公司、中国电视公司、中华电视公司)独大的局面。至于广播方面,在报禁开放后新申请的广播电台中,几乎全部是民营电台,公营电台反而成了少数。  相似文献   

10.
台湾地区的新闻事业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949年以前的报刊,国民党中央迁台后到"报禁"解除前报业的发展,"报禁"解除后报业的发展.在这里笔者主要是针对"报禁"解除后报业的发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1.
从1988年一月报禁解除后,台湾的报业市场从当局控制的枷锁走向开放的竞争环境中,面临的是全新的市场型态,各报在经营规模、内容创新方面投入了前所未有的人力、财力和物力。90年代后,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定,纸浆价格不断暴涨,国际报业纷纷陷  相似文献   

12.
台湾新闻事业的发展经历了曲折道路。1949年国民党政府迁台以后,长期实行戒严统治,限制报纸登记证和报纸发行纸张,对大陆资讯严加管制。这种“报禁”直到1987年7月才除解。几年来,台湾新闻事业有了较快地发展,报纸的数量由“报禁”时的31家增加到140余家。据台湾“新闻局”1990年底统计,台湾报纸发行总数达到600万份,平均每三人一份,已接近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设备先进人员年轻台湾的主要报纸非常重视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以加速作业自动化进程。我们在《联合报》和《中国时报》编辑中心大厅看到,大约有400人同时在一个约一千多平方米的大平  相似文献   

13.
1988年元旦凌晨,在台北开往南方的高速公路上,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二辆车头上闪着黄灯的密封式卡车,以110公里以上的时速飞驰而过,这是台湾两大报中国时报和联合报的运报车。今年元旦,对于台湾所有的报纸而言,非但不是假期,反而是一场“战争”的开始。长达36年之久的“报禁”在这一天解除了,报业竞争进入新的“战国时代”。 1986年,国民党宣布解除戒严、开放党禁。同年12月1日,台湾“行政院新闻局”正式宣布解除报禁,从1988年元旦起,开放新报的登记、放宽张数的限制,即由原来不得超过对开三大张放宽至对开六大张。至此,自1951年6月10日起限制新报登记及1955年起限制张数的规定,都告解除。台湾时报新闻周刊的记者在元旦时采访了台湾许  相似文献   

14.
今年6、7月间去台参加中文传播研讨会时,与台湾新闻界有所接触,现写下对台湾新闻界的粗浅印象,供朋友们参考。 媒体大膨胀 自台湾当局1988年元月宣布解除报纸登记和张数限制(即“开放报禁”)以来,台湾报业获得了大发展,目前报纸总数已由当初的31家发展到288家,5年间增长了8倍多。报纸版面也大幅度增加,报禁期间规定每种报纸每天最多只能出3大张12个版,现在一些报纸出好几大张,像联合报、中国时报这样的大报有时一天出20张80个版,一份报就是一大摞,看都看不过来, 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台湾多家报纸的地方新闻版,并不是各地新闻的拼凑,而是分别编印、自成体系的“地方报”,也就是说,专供台北地区读者阅读的是专登台北新闻的“台北版”,专供高雄、屏东一带读者阅读的是专登高雄、屏东地区新闻的“高屏版”,如此等等,这些地方版几乎涵盖了台湾的每个县市,使各地每天发生的新闻都得到充分、及时地报道池。因为这样,台湾报纸多集中于台北,其他城市报纸很少。众多地方版无形中加大了报纸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5.
台湾在上个世纪80年代"报禁"解口除后,集团办报,个人办报如雨后舂笋般兴起.在高度企业化下,台湾报刊显现出了极具本岛特色的编排个性和新闻风格.本文力图通过对2008年9月23日台湾<中国时报>,<联合报>、<自由时报>、<苹果日报>进行编码、分析,一览台湾四大报业巨子在高度企业化下的办报特色.  相似文献   

16.
一、1948—1987年间的报业 在1949年国民党总部正式迁台之前,《中央日报》、“中央通讯社”和“中央广播电台”等国民党报系统的新闻机构就有计划地迁至台湾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转接,又创办了不少新的报刊,从而在台湾形成了以三个“中央”为中心的、沿用国民党在大陆实行一整套体制的“党报”体系,牢牢紧跟国民党的思想路线与战略,实行“舆论一律”,并对原有报刊等新闻单位进行大幅度的调整与整肃,严格控制新闻舆论和与言论自由,在台湾实行了长达36年的“报禁”方略。 《中央日报》1948年11月迁至台湾,并于]949年3月12日在台北续刊。该报一直是国民党中央之喉舌和工具。《中央日报》系统的报纸均属“党报”体系,都为国民党党、政、军部门的机关报。这类报纸主要有:《中央日报》、《台湾新生报》(台湾省政府机关报)、《中华日报》(台北版)、《青年日报》、《忠诚报》、《建国日报》、《金门日报》、《马祖日报》(后5种报均为“军营”报纸),还有台北的《大华晚报》(1950年2月1日创刊)、《中华日报》(台南版)和《新闻晚报》等。  相似文献   

17.
从今年元旦开始,台湾当局正式解除“报禁”.所谓“解除报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开放报纸登记,开始准许自由办报;(二)是解除报纸限张发行,前次,台湾当局规定各报篇幅均不得超过三张,现在可以增张扩版发行. “报禁”解除以后,在台湾新闻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新报纷纷创刊,从今年元旦起,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有20多家新报办理登记手续。连91岁高龄的著名老报人成舍我先生也重新披挂上阵,正式登记创办《台湾立报》,实现了多年的夙愿.另外,现有的报纸除晚报外,大部分均由原来的三大张增为六大  相似文献   

18.
郭瑞璜 《今传媒》2006,(10):22-23
今年6月2日,日本公正交易委员公宣布,搁置废除报纸“特殊指定”的作业,“特殊指定”继续有效。执政的自民党也宣布,不向国会提交为维护报纸“特殊指定”的《禁止垄断法》修正案。至此,日本报业、各政党同公正交易委员会之间长达半年之久的报纸“特殊指定”存废之争,以公正交易委员会退让画上了休止符。缘起去年夏天,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开始考虑废除教科书的“特殊指定”问题。后来,考虑到所有受“特殊指定”限制的行业,实行“特殊指定”已经几十年,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应当进行重新评估,以利市场自由竞争。日本《禁止垄断法》对所有商品都…  相似文献   

19.
国民党逃台后不久,开始施行报禁,规定全岛除原先出版的31家报纸外,不准创办新报。70年代以后,随着台湾政局和经济发展的变化,民间办报要求日益强烈。迫于形势的变化,国民党政府于1988年1月宣布解除报禁。到1990年9月,新创报纸172家,加上原有报纸,总数已达203家。这是根据注册数统计的,实际出版的报纸只有100家左右。台湾报纸的营业收入,一般是广告占70%,发行占  相似文献   

20.
台湾出版业现状 台湾经济的高速发展,提高了岛内民众的生活水平,出版业也因之水涨船高。特别是自1987年解除戒严及1988年开放报禁后,台湾出版事业呈活跃状态,出版业的产值平均每年以二位数的速度发展,成为一个“投入少而产出高”的行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