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切韵》祭泰夬废四韵带辅音韵尾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切韵》祭泰夬废四韵现行拟音质疑从韵尾的角度来着,《切韵》的韵部可以分成三大类,即阴声韵(不带辅音韵尾)、阳声韵(带有鼻音韵尾)和入声韵《带-p、-t、-k尾)。《切韵》音系中没有平上声相承的去声韵只有祭泰夬废四个韵。这四个韵音韵学界一般认为属于不带任何辅音韵尾的阴声韵。现代各家音韵学者对这四韵的拟音可表列如下:  相似文献   

2.
一、《切韵》祭泰夬废四韵现行拟音质疑从韵尾的角度来看,《切韵》的韵部可以分成三大类,即阴声韵(不带辅音韵尾)、阳声韵(带有鼻音韵尾)和入声韵(带-p、-t、-k尾).《切韵》音系中没有平上声相承的去声韵只有祭泰夬废四个韵.这四个韵音韵学界一般认为属于不带任何辅音韵尾的阴声韵.现代各家音韵学者对这四韵的拟音可表列如下:  相似文献   

3.
元代江西四位诗人虞集、吴澄、范梈、揭傒斯的古体诗共有246个韵段押入声韵,可以分为6个韵部:屋烛部、铎觉部、缉部、质术部、德陌部、薛帖部。通过分析得出:最先是-P韵尾向-t韵尾靠拢,然后是-t韵尾向-k韵尾靠拢,最后是-p韵尾向-k韵尾靠拢;部分入声字的押韵可以从《中原音韵》找到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进一步探索本悟“重×韵”与毕拱辰“见×韵”的性质和它们记录入声辅音韵尾消失的贡献,下文从《广韵》三十四个入声韵部中各举一字为例,罗列它们演变到兰本、本悟本、毕本中的情况,汇编成一表格,具体显示出它们彼此之间的异同。然后用入声承阴声的《中原音韵》来对比,简释它们分歧的原因,指出它们的正误。  相似文献   

5.
《资治通鉴音注》一书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中,入声韵主要发生了同摄入声合并、异摄江宕入声合并、梗曾入声合并的音变现象,同时也有少量异尾混注、阴入混注的现象存在。中古入声韵的塞音韵尾-p、-t、-k在《资治通鉴音注》中依旧保持三分的格局,入声韵与阴声韵相配。  相似文献   

6.
中古《切韵》音系中存在着一套以[-P]、[-t]、[-k]为塞音韵尾的入声韵系统。但它发展到宋、元及以后的近、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和绝大多数北方方言里,这三种塞音韵尾已经完全消失,以它们为标志的中古入声韵系统也随之失去独立存在的地位而并入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的阴声韵。但是,就汉民族共同语而言,在它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作为中  相似文献   

7.
引言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历来被认为是粤语的大本营,是粤语的主要根据地,而粤语在汉语族群中,又被认为是音韵最复杂的语言。它有九个声调,87个韵母,而且较严整地保留了一套被称之为“阳声韵”的鼻辅音韵尾—m、—n、—η,和一套被称之为“入声韵”的塞辅音韵尾—p、—t、—k。由于有这两套辅音韵尾的存在,所以,通常被一些人把它同代表中古汉语音韵系统的《广韵》联系起来,认为粤语是中古汉语音韵的“活宝库”,它汇集了《广韵》音系的大全,凡《广韵》里有的,在  相似文献   

8.
浙江元人散曲用韵研究——与《中原音韵》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隋树森编辑的《全元散曲》中所收录的19家浙江元人的1354首散曲(包括套数)为实际语言材料,系联归纳出浙江元人用韵的19韵部,结合江浙一带的吴语方言分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方面对浙江元人散曲用韵的通、独用情况进行音理上的分析考察,并与周德清《中原音韵》的19韵部相比较,从中窥探其异同  相似文献   

9.
四、合用规律考 以上关于杜祷入声韵例的分析,说明杜诗入声韵的合用,有以下一些规律。 1、入声韵的合用或分用,以韵尾的同异为严格的划分界限。这是最重要的一条规律。 杜诗入声韵例,把《切韵》的九个入声韵摄划分为四个部分,一.咸、二.深、三.山臻、四.宕江曾梗通。第一和第二为  相似文献   

10.
宋代河南地区文人诗词用韵中的上去通押韵段、阴入通押韵段是研究宋代通语声调的重要材料。宋代河南地区诗词用韵中入韵的全浊上声字有93个,只与去声字押韵的有26个,兼押上去声字的有60个;入声韵叶入阴声韵的有23个韵字。这些用韵材料能显示出宋代通语中浊上变去的进程以及入声韵尾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音韵学在柳州方言区普通话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言区普通话教学应针对方言与普通话的异同进行辨析,本文利用音韵学知识,从声、韵、调三方面探究柳州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以便在柳州方言区普通话的教与学中掌握规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汉语大词典》是一部“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大型语文词典。按理,对历史文献上出现的古今词语都应该收录。但由于这部词典出于多人之手,词语漏收现象十分严重。对此前人多有讨论。本文主要根据两部大型方言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和《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来说明《汉语大词典》对保留在各地方言中的古语词漏收和义项漏收问题。  相似文献   

13.
甘谷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区的西北方言,其语音系统包括27个声母,38个韵母和4个声调。本文对甘谷方言的声韵调进行了静态描写,并结合汉语中古音和普通话音系,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进行比较,阐明其主要语音特点。  相似文献   

14.
商洛方言正处在关中方言与陕南方言的变叉区域内,因而呈现出复杂多样性以及七县(区)方言的内部差异性。用对比的方法及大量的例证,通过对调值和音节结构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商洛方言区考生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存在的声调、声母、韵母及轻声儿化等方面问题。商洛方言区的人学好普通话,提高应试成绩,其他方言区进行普通话培训和正音指导都必须处理好这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揭示南北朝时期汉语的南北差异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对南北朝时期一些经典中土文献进行穷尽性调查和细致分析,我们发现,语气词“耳”、“乎”用法的南北差异存在某种相似性——各语法意义的使用频率存在着差别,我们把它归纳为同质通语发展差异类型。我们把“耳”“乎”在南北朝的用法置于历史的纵轴线上,以前人对它们的研究结论为参数,进行一种历时考察,可以发现产生这种南北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关于南疆汉语方言声调演变的原因,学者们普遍认为是阿尔泰语系影响的结果。但这个解说没有揭示出真正的原因。从历史史实上看,南疆汉语方言最早是属于中原官话关中片,由于甘肃河州移民不断大规模涌入,南疆汉语方言受到中原官话河州片的深刻影响,声调才改变为现在的面貌。  相似文献   

17.
钦州正同音字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钦州正又称钦州正话或正话,过去也叫官话,是教学、祭祀等文化活动的工作用语。主要的语音特点是:有[ ]两个声母;阴声韵母和舒声的调类、调值像官话;阳声和入声韵母像白话和客家话;浊音去声部分字归阳平,像钦州、北海的白话;假开二的相当部分字读[ε],像闽南话。同音字汇收4000字。  相似文献   

18.
红古口音只有2个单字调,阴平、阳平、去声合为一个调,上声为一个调。本文详细考察了红古话二字组连读变调情况,得出如下判断:红古话原有三个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在此基础上,平声与去声合并;上声则保留了一个独立的调类,从而形成两个了两个单字调。  相似文献   

19.
《中国音韵学研究》是研究汉语言文字学的重要经典著作之一,它的出版标志着现代音韵学的诞生。但古音字类表存在的一些讹夺等现象尚未引起前修时贤的关注。现参照《康熙字典》、《广韵》等辞书,分类列举古音字类表的疏漏现象,并以声母表和韵母表中韵字对应的情况稍加说明。  相似文献   

20.
入声字是上古音在方言中的遗留。作对《方言调查字表》中入声字的分派情况做了穷尽性的统计,总结了入声字在普通话中的分派规律,通过研究,发现《方言调查字表》中的入声字没有现在普通话中属鼻韵母的字等。此项研究对于掌握普通话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