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海良 《科教文汇》2012,(23):44-44,56
永嘉县老年大学门球队多年来坚持以赛促学,已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通过组织参加系统内部赛、安排各队自行随机赛、组织参加其他类型赛等,促进学员学习门球实践知识、调节自我身心方法与老年群体间的相处之道,从而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这种形式适用于很多课程,只要充分重视,立足课程自身特点,积极探索办学规律,解放思想,努力创新,一定能够丰富以赛促学的内涵,收到举一反三效果,提高老年大学办学水平。  相似文献   

2.
胡明胜 《科教文汇》2012,(18):71-71,78
在传统实训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实施"以赛促学"、"以赛促训"的教学模式,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技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在专业课程的正常学习外,以实训项目为依托,组织专业技能竞赛,应当注意四个要点,即合理划分竞赛小组、恰当选择或设立竞赛项目、赛前集中研讨与解读竞赛项目、赛后注意检查评估与信息反馈。  相似文献   

3.
林婕  沈娟 《科技风》2023,(25):65-67
目的:在高职院校构建及实施“以赛促训”竞赛培训模式,探索在健康与社会照护赛项备赛期间对参训选手核心能力影响和存在优势及不足,为赛项训练模式完善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方法:选取我校经历“以赛促训”备赛模式训练的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参训前后进行核心能力评价及训练体验问卷调查。结果:参训选手赛项相关6大核心能力均显著提升,参训体验总结为“竞赛培训模式对能力的影响”和“竞赛培训模式优缺点”两大主题。结论:该竞赛培训模式能够有效提升选手健康与社会照护竞赛核心能力,后续可以通过多举措加强校企合作,落实产教融合推进训练模式的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在国家建设网络强国的大环境下,培养网络安全人才已被确定为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而要实现这一战略,人才培养的机制和模式创新至关重要。将“以赛促学”模式引入网络安全课程教学,对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顺应市场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高校学生临床实践不足、理论脱离实践、综合能力不强等问题。在此情况下,"以赛促教"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而且有助于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学质量提高。尽管"以赛促教"模式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竞赛内容覆盖不全面、竞赛评价标准不够详细、赛后总结反馈机制未形成系统等问题,文章通过对"以赛促教"模式在中医药院校中的实践进行探讨,以期为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郭艳 《大众科技》2021,23(9):115-117
文章以黄河交通学院工程造价专业的实践教学为基础,结合实际工作岗位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能力的需求,分析了学科竞赛在黄河交通学院的发展现状,以及学生积极参与专业技能竞赛后,对其能力提高的作用;提出了将职业技能竞赛与专业实践教学有结合的改革方案,以及通过"以赛促学"模式提高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教学实践证明,采用"以赛促学"的培养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袁雪琼  龙凯  熊英  高维  朱泽慧 《科技风》2024,(10):53-55
本文针对“机器人视觉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各类“技能竞赛”及“竞赛项目组”为突破点,以点带面,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优化考核评价方式,开拓“以赛促教”的新视野、新思路,提出“梯队小组”“认知—实践—认知”等新模式、新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技能竞赛的“红利”,为智能制造行业的发展输送更多技术技能人才,助力长沙市、湖南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升级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信息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高职高专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背景下,如何有效提升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质量成为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该文以英语学科为研究对象,提出将"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融入高职高专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中,试图创新高职高专英语课程信息化建设路径,以适应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实现参与和教学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9.
本着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出发点,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在我校"预算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黄勇慧 《知识窗》2023,(3):33-35
近年来,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各市、各省层层选拔专业技能人才,基于技能大赛的启发,文章以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为例,着重阐述“以赛促学,赛教融合”教学模式实践过程和对学生的促进作用,并探讨赛教融合过程中教学改革、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教师队伍的建设,分析技能比赛对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对乒乓球公共体育课以赛促练的多样性进行研究。根据公体课四个层面的指导思想,研究提出比赛形式:基本功的巩固、社会助长效应的利用、理解的深化、形式不一的团体赛。以多学科交叉、传承中国体育精神、深挖知识提升方法,充分发挥乒乓球公体课比赛多样性,探索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练习动力,最终传递中华民族公平竞争、团队协作、开拓创新和勇于拼搏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以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结构施工图识读与钢筋翻样”为研究对象,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核心素养出发,将“岗位—课程—竞赛—证书”融通到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式中,构建基于“岗课赛证”融合的教学模式,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  相似文献   

13.
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是职业院校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途径,对高职院校教学及课程改革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各高职院校可以以岗课赛证融通为切入点,优化整合课程设置体系,本文以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为例,探索构建并实施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高职导游专业技能大赛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从竞赛对导游专业教育教学理念的导向作用、"以赛促教"创新专业课程体系、对实施"课—岗—证—赛"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推动、培养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改革教学、推进校企合作、加快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论述了"以赛促教"与高职导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融合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激励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5.
《科技风》2016,(8)
随着当今高校产品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改良,与教学方法体系的不断完善,很多高校推出了各种创新式的教学理念,并在实践中得以实施。经过多年在企业从事实践工作与在高校从事教学的经验得出:在进行《家电产品设计》课程时,采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理念,真正体现出理论联系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组织学生参加相关家电产品设计课程内容的产品设计大赛,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更直接有效的掌握家电产品设计流程与方法,并研究出一套更为完善的《家电产品设计》课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应用教学法,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以及有效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及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相似文献   

16.
周思思 《科技风》2023,(9):41-43
以指导学生参加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工程制图》赛项为例,总结本校的备赛过程,以赛促学,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同时,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促进专业课程的深度教学改革和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各个高职学校都在针对学生的教学及就业进行理实一体化教育模式的改革。而传感器是智能制造研究与应用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项专业技术。本文通过对传统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剖析,综合阐述"以教带做、以做助学、以学培赛、以赛促改"的一种前后衔接,不断循环与改进的创新型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最终实现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为社会提供动手能力强,专业素养、职业素养都较高的专业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8.
乔丹  马鹏 《科技风》2024,(4):10-12
课程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载体。要实现“建筑结构”课程“岗课赛证”融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必须构建以行业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大职教观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是课程建设之纲,文章结合“建筑结构”课程教学现状,以“以岗定课、以赛促课、以证融课”为出发点,从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及教学模式的改革等方面探究了课程标准的制定,为“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下的“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教育信息化难以全面落实,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育能力。而全国职业院校信息教学大赛的影响很大,受到职业院校的普遍关注,也得到广大职业教师的认可。高职院校要能够借助于比赛活动,有效的引导广大教师参加到国家级及省级的信息化教学大赛中去,能够以赛促教,促进高职信息化教学水平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姚萍云 《科教文汇》2011,(12):38-39
中职网页制作这门课程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有很强的操作性和综合实践性,在中职学校如何开展这门课程的教学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别从设计递进式的课程体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采用递进式的教学模式和以赛促学三个方面,对本课程的教学做了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