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意义对等是译者首要实现的目标,能够使目地语读者获得与原语读者相似的理解和反应才是成功的翻译。文章以林纾的译本《黑奴吁天录》为例,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对其进行分析,以阐述林纾《黑奴吁天录》的翻译是合理的并且是成功的,从而激发对"功能对等"理论新的思考和认识。  相似文献   

2.
蔡演 《海外英语》2015,(1):141-142,178
文章以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王尔德童话《快乐王子集》的中译本,从功能对等理论中的意义、风格和文化三个方面来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指出在翻译中译者要充分考虑儿童文学语言的风格和特点以实现译作与原作的"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3.
衡方方 《考试周刊》2011,(46):34-35
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界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它的核心思想是切近、自然、对等。本文运用这一理论去分析《西风颂》几种译本。最终得出的结论就是,翻译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译者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对等,而只能是最大限度地接近。译者应当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素质,以实现更好的翻译。  相似文献   

4.
文学翻译中的"叛逆"是译者为迎合译文读者的文化心态和接受习惯而对原文进行的再创作。翻译家葛浩文在翻译时考虑译文的文学性和读者的接受能力,克服中西文化障碍,正确处理忠实与叛逆的关系,巧妙运用"改"和"删"等翻译方法,使得贾平凹乡土气息浓厚的原作《浮躁》在海外扩大了影响和接受的范围,延续了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电影《冰河世纪3》翻译为例,试图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分析电影字幕翻译,介绍译者在功能对等原则的指导下采用的翻译技巧,探索功能对等理论对电影字幕翻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是塑造人物形象有效的方法之一。在翻译过程中展现人物原有的风姿,使外国读者印象深刻,达到译文与原文动态对等的效果,成为小说译者追求的翻译目的。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在正确理解原文意义方面给予了译者有效的指引。本文通过会话含义理论推导贾平凹《黑氏》一文中人物对话的意义,进而指出小说中的对话英译应注重再现原文对话的语言特点与再现原文对话的意义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刘慈欣科幻作品《三体》系列小说是迄今为止最为畅销的中国科幻小说,译者刘宇昆通过精彩地道的翻译使其在海外大受欢迎。基于功能对等翻译理论,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从词汇、句法、篇章和文化四个层面对《三体》英译本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解读。研究发现,译者灵活地应用了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使译本与原文达到了动态对等,《三体》小说的艺术魅力在新的异域文化空间下得到了再生。  相似文献   

8.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提出。功能对等理论注重原诗内容和形式的翻译以及译文读者的反应。《诗经》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记录我国古代人民生活百态与自然事物的百科全书。《诗经》中的意象丰富,寄托了作者表达的各类情感。《诗经》翻译中,意象的翻译是译者面临的巨大难题。基于功能对等理论,以施图金俄译版《诗经》为文本,对其树木意象的翻译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著名翻译学家尤金·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理论对中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影响深远。文章以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为切入点,发掘务达动态翻译理论的实质和精髓,认识其理论在文化视角方面的局限性;提出译者在翻译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地运用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实现思维模式的“对等”。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一种形式,译者承担着破除文化障碍、避免文化误解、忠实传达原文意义的责任。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把文本的意义对等放在首位,对跨文化翻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以《月亮与六便士》第五十章为例,通过对译本中的文化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功能对等理论在小说翻译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聂晓璐 《海外英语》2022,(19):39-41
世界各国交流日渐频繁,商务英语语言翻译的重要性日渐显著,同时对译者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严苛。面对我国发展“走出去”对商务英语需求力度持续攀升的新形势下,以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作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商务英语语言翻译原则和有效运用,针对翻译不准确、句式表达不符合西方习惯等问题,从文本含义的对等、行文风格的对等、文本信息的对等、直接翻译、归化翻译、加强对英语文化的学习、切实提升翻译人员能力等方面对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视角下商务英语语言翻译进行研究,以期推动商务英语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轩慧芳 《英语广场》2023,(17):29-32
《废都》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代表作之一,为了强化作品的文学性和美学效果,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模糊修辞。本文以关联理论为指导,针对《废都》中模糊修辞的翻译,分析翻译方法的运用情况,并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译者选择翻译方法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魏梦瑶 《文教资料》2012,(24):38-39
众所周知,在中国走向世界化的过程中,《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是一个重要的信息载体,它旨在总结上一年工作,部署来年安排,以让广大国内外人民了解中国国情,增加对我国改革发展事业的关注。因此,《报告》的翻译具有权威性、规范性和政治敏感性,其译文的准确度直接影响到外国媒体和人民对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认识和理解。功能对等理论作为西方著名翻译家奈达的核心理论,主张"用最恰当、最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P65),以实现语言功能的对等和读者心理反应的对等。本文旨在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四个方面浅谈《报告》的翻译,并运用相关理论探索优化《报告》的翻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商洛学院学报》2016,(3):52-55
《浮躁》是中国当代作家贾平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葛浩文成功地英译了《浮躁》,使得贾平凹的作品开始走向世界。从生态翻译学理论的角度看,葛浩文英译本《浮躁》的成功,就在于其"三维"的适应性选择的成功转换,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对葛浩文英译本《浮躁》的这一解读,为贾平凹作品的英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域。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尝试以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为视角,以大中华文库汉德对照版《离骚》的译文为例,分析译者如何平衡翻译过程中的"得失"及所采取的翻译策略,探讨译文是否充分传达了原语适当的词义和最大程度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描述性称谓语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塑造起着关键作用,但由于缺乏固定的称谓对象,常常给翻译实践带来困难。运用关联翻译理论的称谓语的翻译研究方法,以贾平凹小说《浮躁》及其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描述性称谓语的翻译,旨在说明关联翻译理论对描述性称谓语的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为称谓语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学派提出的翻译理论。该理论突破了翻译对等的限制,认为译者可以做些恰当的变通来满足目标读者的需要。本文以"简化"现象为例,从目的论视角对《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两个中译本进行分析比较,明确哪个译本更适合儿童读者。  相似文献   

18.
夏宜名 《海外英语》2013,(2X):141-142
传统翻译理论对译作的评价标准仅限于"忠实"与否,自翻译文化转向以后,意识形态、赞助人、译者等众多因素被引入翻译评判标准。该文以译者主体性为研究视角,从译者的"能动性"和"为我性"两个方面研究厄杰顿《金瓶梅》英译本,发现在翻译过程中影响译者译介的主要因素,及译者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译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要介绍了奈达及其功能对等理论,结合笔者的翻译实践着重从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介绍了在英语短篇小说汉译实践过程中为实现英汉两种语言的功能对等而采取的翻译策略及技巧,为更多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一理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翻译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把一个原来用甲语言表达的信息用乙语言来表达,使不懂甲语言的人也获得同样的信息,这就是翻译。翻译研究关注的是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译文对原文意义的重构。而对于译者来说,翻译的首要任务就是使得源语和目标语在表达意义、思想方向、情感功能、写作风格等各方面尽可能一致。为解决这一问题,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博士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理论,这一翻译理论着重强调源语与目标语的吻合度和相似性,对翻译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运用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可以来评析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汉译本《话语与译者》第五章的失误之处,从而得出结论: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可以用于指导理论专著翻译实践,并且可以用于检验译本的得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