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什么是教育?教科书上说: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经验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根据最近发表的一项调查,教育居然已成几大“腐败重地”之一。感叹之余,更多的是深思:难道中国的校长、教师真的都腐败了吗?为什么教育给社会造成这样的印象呢?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当一种现象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时,就应该从社会本身和普遍性的制度上找原因。教育成为“腐败重地”的确不是偶然的。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目的是一个研究高等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众所周知,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那么高等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呢?这首先便遇到了高等教育目的问题。我国高教法中提到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但是笼统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目的,是很难让人信服和理解的。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是高级专门人才呢?高级专门人才有没有一定的可测量的标准?所以高等教育目的问题不解决,就会冒出一系列类似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我们总在追问:教育是什么?我们的教育学也一再告诉我们:“教育学是一门科学。”但当我们在不懈地构建教育学的“科学”大厦时,社会中的教育按其自身规律飞速地发展着;现实中的人生并没有因教育学的“科学”与否而改变轨迹,教育始终是离生命最近的一项人类事业。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使人越来越拥有了过去人们不曾拥有的“财富”——闲暇。它与人的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以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为职责的教育便有了新的使命:闲暇教育。  相似文献   

5.
1.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师为学生上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要结合典型事例(最好辅以相应的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发展、应用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并从中感悟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其欲望。如:在开学第一节课上,可首先提出问题:“计算机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什么作用?”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计算机可以打字;可以玩游戏;可以看影碟;可以辅助学习……接着又问:“计算机在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用处。那么在社会中又有哪些应用呢?”由于学生的社会经验有限。回答这个问题有些困难。  相似文献   

6.
“学习型馆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型社会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哈琴斯基在1968年提出的,它是指一个人人向往学习,人人是学习之人,处处是学习之所,而且充满生机和活力、积极进取、积极发展的社会,是一个有相应的机制促进和保障终身学习与全民学习的社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1972年公开发表的报告书,把“学习型社会”作为未来社会形态的基本概念正式提出。该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指出:“学习型社会中,虽然一个人在不断地接受教育,但他越来越不成为对象,而成为主体了。”这里也明确指出了学习型社会的主体足“人”,是每个具有强烈自塑意识的主体性公民。因此,学习型社会的宗旨是建立有效的学习机制,高扬学习者的主体性,增进个体学习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他认为教育是从生活情境中得来的,所以,教育必须渗透到生活中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科学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学生的学习要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学习的内容上要联系生活、社会和自身实际,在方法上强调探索、实践与活动并重。那么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如何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让学生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呢?我试图从以下几方面来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8.
要是有人问我,你最喜欢采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我一定回答:“和宝宝一起做游戏。”做游戏的优点太多了,它可以培养宝宝的观察力,让孩子学着认识社会、了解人的社会角色。在游戏中,可以向他传授生活经验,可以开发他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9.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关涉教育目的。从“谁的知识”以及“什么知识”两个维度探讨课程知识的价值取向,课程知识既要满足个体发展的价值追求,同时也应保有社会价值。课程知识应以彰显“有尊严”“包容性”“可生成性”等为基点,建立“个体经验”与“社会经验”发生互动的教育场景,才能将知识内化为内在品质,从而实现个体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也才能充分体现教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把孩子培养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社会栋梁之才,是每一位家长、每一位老师、每一位长辈的殷切希望,也是每一位公民的责任。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所以让孩子读什么样的书,怎样读书,如何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一个快乐过程,成了每一个人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学习化社会的形成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学习化社会”(又称“社会化学习”)是指学习成为整个社会成员一项经常性的重要活动。这个概念是由法国的埃德加·富尔于1972年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提出的。其要点是:①教育的功能不再“局限于按照某些预定的组织规划、需要和见解去训练未来社会的领袖,或想一劳永逸地培养一定规格的青年”,而是要面向整个社会成员,即“培养正常的人”。②受教育的时间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年龄”,而是向着“个人终身的方向发展”。③教育活动超越学校的范围,即“把教育功能扩充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④这种极其普…  相似文献   

12.
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群体、个体互动中发展变化的过程,是依赖社会的帮助和个体主观能动学习,适应社会生活并被社会所接纳、成为社会成员以使个体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的基本途径是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因此,教育是实现社会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正如康德所说:“人。只有经过教育才能成为人”。从社会化的内容看,无论是教导基本生活技能、教导社会规范或是培养社会角色,都是教育努力的结果。所以说,社会化是教育极为重要的功能之一。  相似文献   

1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幼儿园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孩子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然“教育无方”,只要是有益的经验学习都是教育孩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说:“植物是由栽培而成,人是靠教育而成的。”在人类社会还没有分裂为阶级以前,就有了教育,就有了把生产经验和生活规范教给下一代的活动。这就是教育的发端。然而,对于什么是教育,历来颇有争议。下面是几种关于教育(狭义的教育)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刘溪 《中国教师》2023,(4):118-121
<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孔子看来,真正的学习是快乐的。要想让学习既能塑造人,又能快乐,就必须洞察人的天性,从而掌握教育的规律。可惜的是,孔子对于人的天性只说了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那么,儿童的天性到底是什么?循此天性,应在后天培养儿童的何种特质?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于伟提炼出“率性教育”的理念,使上述教育“元问题”得到了追本溯源的同时具有实践性的回答。“率性教育”是于伟教授在2014年任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三个月左右时提出的。几经理论和实践的打磨,  相似文献   

16.
语文与生活     
人的成长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是人的习惯、心智、才能不断增长和完善的过程。这种成长是在“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中发生的,是自然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完整统一,是经验与生活的融会贯通,所以,回归生活是现代课程的普遍趋向。当前进行的课程改革体现了这样的基本指导思想: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快乐,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在谈到综合性学习时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可以看出,就综合性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相比较而言,它涵盖的内容、方式更广泛,更能注重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兴趣和学习个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能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独立的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更能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是程惠萍老师带领学生们进行的一次别开生面的《“蚕”和我们在一起》的语文实践活动,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邹平县好生镇的教育近来小有名气:一批又一批考察团慕名来参观学习 ,省教委发文推广他们的经验做法 ,教育报刊纷纷宣传报道他们的经验。好生镇的教育发展是如何驶入快车道的?好生镇的教育为什么能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好生经验”出现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最近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考察了好生镇的教育工作 ,感受颇深 :好生镇创造了令人赞叹且值得思考的“好生现象”。思考之一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有一个良好的“大环境”教育发展的速度首先取决于教育发展的环境。好生镇教育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大环境。一个乡镇的“大环境”是什…  相似文献   

18.
在新课程改革中,快乐教学是指创设轻松、活泼、民主、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儿童快乐地学习、主动地思考、乐意当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通过主动、刻苦地探索,获得学习的乐趣,培养创新的素质。那么在低年级应用题的教学中 ,应如何实施快乐教学呢?二十年的教学经验,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9.
陈东玲 《中学文科》2005,(10):13-13
学习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古人云:“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但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却认为学习是一件苦差事,特别是中专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更觉学习乏味,兴趣索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很多,我认为缺乏学习心理和学习激情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俗话说,成功始于意念,反映于心理。快乐的心境或压抑的心境,对学习结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激发高昂的学习激情,是英语课走出困境的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20.
苏爱秋女士,1934年出生,自小喜爱艺术:1957年投身幼儿教育,历经40年。自喻有“五岁童心,23岁体力,65年人生经验”。善于学习新事物、接受工作挑战,并将此视为快乐与享受。后期更加为追求教育理想、维护儿童尊严、推展亲职教育而奋斗。曾多次赴关、英、意、日、韩等国及大陆上海游学。退休后受邀为幼儿教师在职进修及家长开展亲职教育举办讲座,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必须由父母及老师共同努力“才能奠定孩子健全人格的发展”。她指出:教育孩子并没有偏方,唯有爱心与耐心加方法而已:前者是基础;后者只要用心,总有成功之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