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加强对大学生“严肃音乐热”现象进行积极引导吴倬孟宪东一、“严肃音乐热”的喜与忧近年来在高校大学生中出现了“严肃音乐热”现象。这是指普通高校大学生自发组织起来欣赏严肃音乐,并形成了一股热潮。他们欣赏的主要是西方古典音乐,有时也包括中国的近现代音乐。...  相似文献   

2.
勿庸置疑,音乐是一定时间内“听”的艺术。当然,音乐中“听”的内涵是广泛的。有被称为“耳界”第一层次“表闻”的“外部听觉”;也有指能通过“冥听”达到音乐听觉的高级阶段的“内部听觉”。人们常用马克思的“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来形容不会听的结果。相反,知音者,则“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真所谓:不会听的听音,会听的听心。  相似文献   

3.
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依赖于听觉,离开了听觉思维,音乐就失去了意义。《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应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注重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为中心.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感知,把全部教学活动牢固地建立在  相似文献   

4.
视唱练耳及其教学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要想感知音乐,理解音乐,真正听懂音乐,就必须具有“音乐的耳朵”。然而这“音乐的耳朵”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通过有意识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之后才能获得的。要想敲开音乐的大门,领略“音乐王国的奥秘”,感受音乐的魅力,掌握音乐的内在规律并能驾驭音乐,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接受不同程度的听觉训练。  相似文献   

5.
培养音乐内心听觉能力的心理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音乐内心听觉能力,是一个从听觉注意——听觉记忆——听觉思维——听觉预感的完整的心理过程。在感知音乐作品之前要注意培养良好听觉注意心理品质;在“有理解地听”的基础上。培养音乐记忆能力;在理解音乐作品基础上进行听觉分析,培养音乐思维能力;在培养“听觉预感”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乐感”。  相似文献   

6.
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体现了新时期音乐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突出以审美为核心 ,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兴趣爱好为重点 ,注重个性发展 ,重视音乐听、唱、奏、表演、创造的艺术实践 ,培养学生感受、鉴赏、表现、创造音乐美的综合音乐能力。在“标准”中的第四部分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中放在首位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首先强调“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 ,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是听觉艺术 ,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如何发展学生的听觉 ,丰富学生听觉体验是学校和每位音乐教师都应特别…  相似文献   

7.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的首要特征是“听”。没有学生主体投入的听,就不可能有审美体验的产生,就不可能有学生个性的张扬。回归音乐听觉本质,将发展学生的听觉贯穿于音乐教学全部活动之中,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和创造音乐,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情趣,实现学生个性张扬的根本途径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内心音乐听觉是一种特殊的音乐想象能力,它是凭借记忆想象和思维来表现音乐,由于长期对音乐的积累,音乐想象力就越丰富,内心音乐听觉就越发达,这些音乐思维活动离不开音乐记忆,音乐记忆是将外界获得的音乐印象长期地保存在意识中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钢琴弹奏中的内心音乐听觉与无声音乐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媛 《文教资料》2010,(26):115-116
在音乐中,有声和无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有声音乐在无声音乐的包围之中,有声音乐的存在离不开无声音乐。在铜琴弹奏中无声音乐空间的存在是极其重要的。本文从分析训练“内心音乐听觉”这种音乐能力出发,进一步探讨内心音乐听觉在无声音乐学习中的运用,以促进钢琴演奏者提高演奏水平。  相似文献   

10.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在歌曲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自己的“耳朵”,巧妙地引导学生“听”,以“听”带动学生的思维、想像和创造力,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11.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听觉训练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就是内心音乐听觉的音乐活动。是从听觉感知-听觉思维-听觉记忆的完整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12.
探索音乐心理培养音乐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教会学生怎样学。以心理学为依据,“注意”音乐听觉的训练,是培养音乐能力的基础:“统觉”的积累,使音乐知识的学习变得轻松、容易,在一定条件下能转化为音乐能力;评价,则是提升音乐能力的有效渠道。本透过以上三个角度,探索运用心理学培养学生音乐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音乐的“非空间造型性、非语义性”特征,决定了它是一门纯粹的听觉艺术。从音乐欣赏的角度看,人们对任何一部音乐作品的把握都离不开听觉,没有听觉的体验就没有音乐欣赏。可以说,音乐是为了人的听觉而存在的。那么,是不是具有听觉的耳朵都能欣赏音乐呢?也就是说,音乐欣赏究竟是被动地接受呢还是主动地参与?一般人或许认为,欣赏音乐也就是听音乐,而“听”这一活动本身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行为,是对某一存在物的感知,是对某种刺激物的反应。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从表面上看,音乐欣赏只不过是用耳朵去听,通过听觉感知某一对象,但是…  相似文献   

14.
董筱波 《儿童音乐》2010,(11):52-55
音乐内心听觉是一种能力,“是一种不依赖音响,仅凭记忆表象和思维而准确地构成内心音乐意象的能力”。它并非为专业音乐家所独有,而是为一般人共有的一种在内心所进行的音乐活动。这种不依照实在声音印象而建立的音乐想像的能力,是以听过的乐曲中的形象在记忆中的再现为依据,在各种各样的音乐动作技能中(如演唱、演奏)反复练习和实践,  相似文献   

15.
张蓉 《小学生》2010,(9):39-39
人们常说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一切实践活动都依赖于听觉,音乐欣赏更是必须借助听觉而实现的艺术活动。其实我们学习音乐,不论是唱歌、听曲子、演奏、舞蹈表演等都离不开我们的耳朵,需要很好的与“它”配合,“听”在音乐学习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新课改几年,以前单一的音乐课变得更有趣味、更贴近学生的生活,音乐课堂也变得丰富多彩,但繁华之后也看到,许多热闹的音乐课堂因为忽视了聆听而使音乐性大大降低。新课标指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虚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  相似文献   

17.
一、多样的听觉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我认为音乐课不是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单纯她“听”,而应该运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利用多通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听多遍同样的音乐而不觉得枯燥、乏味,然后在不知不觉中对这段旋律有了较深的印象(熟悉就会有兴趣),此时他就会感受到音乐的美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胡爽 《山东教育》2000,(29):52-53
众所周知,音乐是一种语言,其表现方法有它的特殊性。音乐塑造形象是通过声音刺激人们的听觉器官,从而在大脑中产生联想和想像而获得美感的。因此,我们说“音乐首先是听觉的艺术”。音乐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浸染式的。音乐中蕴涵的道德哲理和丰富的情感体验,都可以通过每一个音符传递到聆听者的心里,每聆听一次就受到一次感染,增加一次记忆与联想。音乐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多听”是学习音乐的好方法。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让学生善于听,学会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力。现就本人对此…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音乐审美观因过于强调音乐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性,一味承袭“严肃音乐”的教育教学程式,导致了音乐审美价值研究视角狭窄,陷入了误区。本文力求通过音乐价值与音乐审美之间、音乐文化价值与音乐审美价值之间关系的分析与探讨,从而揭示音乐审美价值的内涵及其实现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在《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有这样一段话:“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感受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感受能力是各个领域音乐学习的基础,歌唱、乐器演奏和创造等音乐学习,都离不开音乐听觉能力的发展。”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不稳定,情绪性比较明显,容易被感兴趣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