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存在一种简单思维,其表象主要有三:一是教学设计技术化;二是教学生成预设化;三是整合实践形式化。该文从思维层面反思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提出“超越简单思维,用复杂性视野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观点:关注人的复杂性;直面技术的复杂性;基于预设,抓住生成;领悟整合内涵,建构多元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2.
课程改革:复杂性理论的启示与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杂性理论是对西方近代以来科学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简单性思维、静态封闭、线性还原以及机械决定论的扬弃和超越,强调的是复杂性、关系性、非线性及动态开放的思维方式。走向复杂性理论的思维审视课程改革,它对当代课程改革的意义和启示就在于:走向复杂:课程改革的思维品性,推崇整合:课程设计的有效路径,超越“话语平移”:课程改革理论资源选择的本土路向,寻求创生:课程实施的本真图景。  相似文献   

3.
复杂性思维下的高校课程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杂性思维作为近二十年来兴起的研究自然现象与人文社会现象的一种新思维方式,它与简单性关于还原、线性、封闭、静态、机械的思维方式不同,它具有整体性、非线性、开放性、自组织性、动态生成性等特征。高校课程是一个需要以复杂思维来考察和把握的复杂系统。基于复杂性的思维的高校课程抉择的关键是价值取向,同时,课程设置和实施需要考虑无序性、不确定性、开放性、动态生成性。  相似文献   

4.
当前的高职课程实施呈现实施取向技术定向、实施环节线性序化、实施要素关系简约、实施策略追求普适等特征。与这些特征相对应,忽视课程实施取向的调适与缔造、否认非线性因素的影响、忽略要素关系的复杂性、依赖普适的策略等现象使得高职课程实施面临困境。转换思维,从线性走向非线性、从预成走向生成、从实体走向关系、从普适走向特色是应对高职课程实施系统复杂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简要概述了过程课程观,并通过对职业教育需要过程课程观的原因分析,说明了过程课程观有利于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提高;而且通过对系列应用案例的剖析,阐述了过程课程观对职业教育实践的贡献:课程与教学的融合、课程实施(教学)的情境化、课程目标的生成性与课程评价的过程化、课程资源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6.
走向复杂性理论的课程改革,要求超越简单性思维的规约与束缚。具体而言.即推崇整合:课程设计的有效路径;超越“话语平移”:课程改革理论资源选择的本土路向;寻求创生:课程实施的本真图景。  相似文献   

7.
高志宏 《成人教育》2011,31(7):54-55
当前我国成人教育课程评价存在着单一化、静态化和封闭化等诸多问题,这些均不利于课程的健康发展和成人的全面发展,"复杂性思维"作为研究复杂现象、复杂问题和复杂系统的新的思维方式,可深刻认识事物本来的复杂面目、理解和把握事物的发展及其变化。它给课程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使课程评价由单一走向综合,由一元走向多元,由静态走向动态,由封闭走向开放。  相似文献   

8.
传统模式下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陷入了难以克服的困境:预设性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缺乏情境性、课程展开顺序不合理、课程结构衔接不当。建构主义具有建构性、情境性及主体性的内涵,与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内在要求相契合,为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展开的顺序、课程结构的衔接确立了应然指向。  相似文献   

9.
多尔课程理论认为,课程目标不是预设的、固定不变的,课程内容不是封闭、线性、稳定的,课程实施不是灌输和阐释,课程评价不是静态、外在和封闭的。其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启示在于,校本课程开发要树立民主开放的观念,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开发要体现人性化,开发要注重发展。思路是课程目标走向动态、生成,课程内容走向丰富、融合,课程实施走向对话、探究,课程评价走向多元、促进发展。  相似文献   

10.
课程实施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以复杂性科学的视角检视课程实施,可以发现课程实施思维应该从简单走向复杂;课程实施模式应该从程序走向策略;课程实施行动者应该从被动走向可能,并提出坚持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构建合作共生的校园文化、提升实施主体的参与度和加强社会各方的沟通对话等策略,以利于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复杂思维视野下的课堂教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课堂教学评价是简单思维支配下的产物,表现为预设性、精确性、有序性和封闭性。课堂教学是一复杂系统,具有非线性、非平衡性、非确定性、整体性等特征,因此,课堂教学评价也应从简单思维走向复杂思维,使课堂回归其本真状态,促进教师、学生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国际文凭组织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行为以及跨学科、跨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实现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结合,为学生就业创业或进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借鉴国际文凭组织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经验,我国应加快中职教育的国际化、推进职业教育的终身化、注重课程改革的适应化、促进教育与产业融合化、实现质量评价的体系化。  相似文献   

13.
当前课程改革中的简单性思维:反思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维方式常常决定着我们的行动取向、策略及其效果。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域存在着一种简单性思维方式,对改革的方向和秩序产生着不良的影响。课程改革者必须超越简单性思维,辩证地看待简单性与复杂性的关系,直面课程改革的复杂性,推动课程改革不断前行。  相似文献   

14.
张志平 《成人教育》2022,44(3):66-7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由1.0时代迈向了2.0时代。在该阶段,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应牢牢坚守教育与技术深度融合,坚持从依托企业走向拥抱行业,坚持从单体合作发展成链式生态协作等,助力产教融合迈向新格局。通过深入剖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2.0时代的难题,发现顶层设计碎片化、思维认知局限化、学校合作能力内卷化、监督考核机制缺失、产教融合的成效难以得到有效检验等方面的问题依然存在。我国需要从整体上加强顶层设计,破除产教融合“两张皮”痼疾;走出认知窠臼,创新产教融合形态;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增强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动力;建立系统化的监督考核机制,强化产教融合绩效的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15.
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堂评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针对目前课堂评课中出现的由于简单线性思维所导致的课堂评课的单一性、封闭性和静态性现象,基于复杂性理论的视角,本文从课堂系统的复杂性出发,认为课堂评课要由单一性走向系统性、封闭性走向开放性、静态性走向动态性。  相似文献   

16.
张蕾 《职教通讯》2019,(3):63-67
在新工业革命的驱动下,制造业已经由传统的生产方式向以智能制造为特征的生产方式转型。为了主动适应这种转型,职业教育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方面的首要任务就是实施课程的适应性变革——课程转型。产教融合既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职业教育课程转型的重要切入点。在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教育课程转型应从理念、内容、结构、功能上进行变革,做到课程理念超前化、课程开发多元化、课程机制科学化、课程评价合理化。  相似文献   

17.
职业教育中职业性与教育性的相关探讨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职业性作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无论在课程设置上还是培养规格中都应体现出职业导向的特点。厘清和明辨教育性的本质特征,认识到教育性是在专业技能学习中发挥渗透作用,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缺乏对职业教育的教育性的正确认识,导致了在职业教育中把教育性等同于文化课、通识课以及认为职业性会弱化教育性等认识上的偏差。在终身教育和智能化时代,职业性与教育性的融合是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助力,两者融合的土壤依托于终身学习体系和资格标准的构建,即建立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框架。消除职业性与教育性的偏差,才能实现两者的融合,在终身学习时代实现职业教育专业技能和人文道德素养的共生。  相似文献   

18.
论课程改革之复杂性逻辑:声辩及其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改面临着诸多限制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有学者在追问方式与归因方式上存在着对课程改革的简单性误读与误解,由此忽视与低估了课程改革的复杂性逻辑。消解简单性思维所诱发的偏执及其困顿,关键在于运用复杂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而从课程改革的非线性特征、过程性旨趣以及关系性品质三个维度为课程改革之复杂性进行声辩。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但是,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现况进行反思,我们不难发现有一种简单思维存在其中。其表象主要有三:一是教学设计技术化。二是教学生成预设化。三是整合实践形式化。整合研究的思维方式反映了我们研究问题的立场与视角,是制约整合研究水平的“思想源泉”。因此,从思维层面反思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有利于研究者改进思维方式。从整体上把握整合的走向。从根本上推动整合研究的发展,对于深入有效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20.
普职融合课程是信息化时代培育学生全面均衡的核心素养、因应时代需要极有价值的路径。普通教育的"认知型"课程与职业教育的"操作型"课程各有优缺点,普通教育课程中职业与劳动的元素缺失、教学去情境化是当前中小学课程存在的严重弊端。理想的普职融合课程应当超越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教育课程的隔离,把理论知识、工作技能、品德或人格的养成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本质上一体化的课程。这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还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