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国家电台的哈萨克语广播(下简称哈语广播),我们几乎每天都从事着各种新闻稿件的翻译工作。众所周知,翻译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的产物,推动他们之间关系的发展,使异国民族或一国之内不同民族的文化为别国民族或一国内其他民族所共享、借鉴,从而促进各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促进一国内各民族的交流、融合与发展,推进社会进步,促进人类发展。哈语广播中的汉哈翻译则是把汉语新闻的信息,即思想内容,用哈语忠实地表达出来,使哈语广播听众能得到和汉语听众相同的新闻信息。  相似文献   

2.
邓昕 《青年记者》2016,(14):35-36
谚语是流传于民众之中的言简意赅、富有创造性意义的短语.经过民间的集体提炼,谚语具有结构精悍、句式固定、语韵独特、语义明确等特点.谚语既体现出当地的民族文化内涵,更是社会生活某一侧面的缩影.西方古典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对谚语的社会本质及谚语随着社会变迁出现的流行与衰落现象进行了追因.他的分析是在其社会分工理论框架下展开的,对当今社会语境下的谚语传播情态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独自一个人说话,没有错。△安乐窝是垃圾站。△智慧就是财富。学问是海洋。△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朱松华徐振邦蔺善英翻译斯瓦希里语谚语@朱松华 @徐振邦 @蔺善英~~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及经验的工具。世界上有一百多个国家及九千多个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就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翻译和出版多语词典当然也就成为语言交流的桥梁。新疆是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多文化的地区,13个世居民族的语言属于阿尔泰、汉藏、印欧3个语系,分属于突厥语、汉语、蒙古语、通古斯语、伊朗语、斯拉夫6个语族。而分属突厥语族的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等多个民族,则分布在中国新疆和中亚、西亚、南欧各地。仅中亚各国就有20多个民族属突厥语系,  相似文献   

5.
张艳余 《大观周刊》2011,(9):114-115
谚语反映着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独特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是“文化的缩影”。文化决定人们期望或厌恶的主观现实。本文根据霍夫斯塔德关于价值纬度的理论,试通过对中美谚语的分析对比中美文化价值取向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浙江景宁县广播电视台于2006年初推出了一档民族针对性极强、完全使用畲语播音的《畲语新闻》,经过两年多的发展,畲族群众对为他们"量身定做"的新闻节目存在"既欢迎又无奈"的现象。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中民族语言新闻节目应保护和继承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新闻源与节目表现形式的开拓与创新上做好做足文章,使其在当今的和谐社会建设,尤其是当地的文化、经济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民族文化新闻报道创新的核心就是对其民族文化的传承人的深入发掘和报道。  相似文献   

7.
潘雅伦  周丽新 《今传媒》2020,(4):103-104
广告是商业文化交流最具表象特征的呈现方式,忽视文化问题会在广告翻译领域带来严重的翻译错误。本文旨在探讨在多元文化框架下文本内涵的重要性,并通过举例说明,没有理解译入语和译出语的文化背景和内涵直接做口头翻译容易导致翻译错误。本文认为,跨文化交际调和在翻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民间日常生活中老百姓流传久远的谚语,具有地方性、口语性、通俗性、哲理性的特点,其简单话语中往往能折射出普遍而深刻的道理。以"阅读"为主题的民间谚语,既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也是阅读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悠久丰富的文化财富,但是各个民族都普遍崇尚"读书",这在他们的谚语中有着充分的反映。老百姓也经常用说服力强的谚语来表达他们对读书的向往,以及对后代读书意识培养的重视。老百姓口中关于读书的谚语内容广泛,数量丰富,表现出良好的阅读理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民谚中的阅读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依次概述之。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是民族文化的呈现与演绎,其搜集、编撰和翻译有利于民族文学价值的挖掘和传播.布依族长篇叙事诗《王玉连》的出版正是对布依族口头活态文学搜集、编译的成果,是对布依族民间广为流传的玉连的故事进行文本化与国际化的努力,展现了布依族人民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想象,三语书写更是让这个古老的布依族民间故事走出乡野,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0.
俗语,产生于民间并广泛流传,是可以体现民族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但是,其涉及到的文化缺省却给俗语的翻译带来了困难。我们认为,在英汉俗语互译时,要解决文化缺省的问题,可以借助一些翻译方法来化梗阻为通顺,从而达到貌合神不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彝族谚语是彝族人民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语言形式,是彝族社会、历史、文化的载体和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2.
委婉语虽是一种语言现象,但也是民族文化现象的一种反映。通过它的表现方式和交际功能,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以及民族心理。本文从英语委婉语使用的四个主要功能角度,以美国社会中存在的具体实例,来透视美国社会文化价值观、宗教信仰以及伦理道德等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对谚语的界定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通过对几种谚语定义的分析和总结可知,谚语属于语言而非民间文学,谚语属于熟语中的俗语。《中国分类主题词表》把谚语设置在民间文学类是不科学的,应改至语言类的俗语类。此外,总论世界各国谚语的著作宜入H034类目;专论某国谚语的著作宜入该国使用的官方语言的俗语类;专论某语种(包括中国少数民族语)谚语的著作宜入相应语种的俗语类;专论某专题谚语的著作宜入该专题所属的相应类目。  相似文献   

14.
曾倩 《大观周刊》2012,(48):264-26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认识中华民族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同时还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国学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文化在语文教科书中也得到了应有的体现,不论是经典名著、谚语民俗等,都是学生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们的学生可以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而通过了解传统文化,我们的民族文化才有可能被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5.
朱婧妍 《出版广角》2017,(21):78-80,95
在当今国际化、信息化的全球环境下,电影已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方式之一.电影《老炮儿》扎根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大量使用北京方言,其成功走出国门,并斩获国内外大奖.文章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研究《老炮儿》的字幕翻译,剖析源语和目的语生态环境的不同,依据生态翻译学中“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层面提出字幕翻译策略,以促进中国电影“走出去”.  相似文献   

16.
孙瑶 《出版广角》2018,(5):90-92
传播是人类借助符号交流的活动,当代中国文学英译本的推出就是一种跨文化、跨语际的信息传播.当代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的成功之作——《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本出版后,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关注,获得了海外读者的好评.文章从物质文化、民族文化及生态文化三个层面分析了《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本中民俗文化的传播效果,及其对推广东方文化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闽南语广播电视节目快速发展,在推动闽台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闽南语电视节目的蓬勃发展亟需闽南语播音主持人才。现今业界的闽南语播音员主持人,从播音主持艺术学的理论角度以及从闽南语翻译角度分析,业务上存在一定问题。综合分析闽南语播音员主持人的来源以及问题存在的原因,发现该类人才高校系统性培养问题亟待解决。为了塑造一流的闽南语播音员主持人,打造闽南语媒介传播的文化影响力,本文探讨了该类人才需要的素能,并且提出针对性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指导实践,形成产-学-研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8.
文化体现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属于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的移植,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大同,而是适应:一种文化移植到另一种文化语境中时,既要能适应异文化环境为译语受众接纳,又要保有其本来特色为译语受众所感知.在文化对外传播的语符转换翻译活动中,我们要通过译语话语体系的构建,保持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民族精神,避免因译语话语形式运用失当导致自身文化话语权的丧失.  相似文献   

19.
文化词语在《家》英译本中的实现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生存环境有很大的共性,每一民族的语言符号都能表达该民族全部生活经验,所指与能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因此各种语言之间也有极大的共性。各种语言只是形式各异,一种语言表达的意思可以用另一种语言符号表达出来,这就是翻译的基  相似文献   

20.
孙燕 《大观周刊》2012,(15):267-267
文化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薯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儿童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就是在习得该民族的文化。所,语言和交际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