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辅导员》2014,(17)
正作品图片作品摘要2011年11月,香港花园街发生大火,导致多人死伤,其中大部分死者是在梯间被浓烟熏死,事后香港政府推出了宣传短片,告诉市民火灾发生时,如梯间发现有浓烟应走回家中,等待救援。但是火灾发生时,如果有防烟门没有关好,浓烟就会跑进走火梯,人们在逃生时就会有被熏死的危险,而且火灾发生时一片混乱,如果要走进走火梯才能知道梯间有没有浓烟,这太冒险了,如果人们在走进走火梯前,就知道梯间有没有浓烟,便可减少人命伤亡。本作品就是设  相似文献   

2.
洛阳“12·25”特大火灾中绝大部分遇难者是因浓烟围困窒息而死的,只有一小部分人员凭 着自己的机智和幸运,得以逃出火场。这再一次告诉人们:多一点掌握火场自救的要诀,困 境中也许就能获得第二次生命!日前,广东省公安消防总队专业人士告诉读者火场逃生“十 诀”: 第一诀:熟悉环境,暗记出口。当你来到酒店、卡拉OK厅、商场时,务必留 心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及楼梯方位等,当大火燃起、浓烟密布时,便可以摸清道路,尽快逃 离现场。 第二诀:通道出口,畅通无阻。楼梯、通道、安全出口等是火灾发生时最重 要的逃生之路,应保证畅通无阻,切不可堆放杂物或设闸上锁。  相似文献   

3.
《中学科技》2012,(4):40-40
贵刊2011年第10期刊登的“太阳能紧急逃生圆塔”,我觉得不是很合理。如果真有地震等紧急事故发生,必须通过遮雨板才能进入圆塔,在这个过程中就很容易发生危险了。如果发生火灾,由于圆塔是圆筒状的建筑结构,一旦着火,可能更加危险。所以我想,应该从每层楼的紧急通道延伸出一个类似滑梯的布筒,平时折叠起来用绳子系好收在楼面外+有危险发生时,取下绳子,就变成一个滑梯,方便人们逃生。绳子和布简要用防火、防水的玻璃纤维材料制作。  相似文献   

4.
奇思妙想     
新鲜管道空气系统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空气因烟尘变得不新鲜,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我想发明新鲜管道空气系统。它和普通的自来水、煤气管道一样,可以进入千家万户。它取自无污染的森林,经过自然提纯、添加各种鲜花、泥土的芳香,然后压缩,通过管道,输送到城市。用户可以自主选择空气味道,让新鲜的空气时时刻刻充满你的家。如果发生火灾时,烟雾可能会导致人们死亡,但此时你可以取下面罩,躲在安全的角落,一边享受氧气,一边等待人们的救援。多功能筷子日常生活中,我们喝饮料时要用吸管,但吸管很难找到,因此,我想发明一种多功能筷子…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消防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经常发生的一些失火事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很令人痛心。如果人们掌握一些消防知识,懂得怎样预防,怎样逃生,有很多不幸是可以避免的,至少可以把损失减至最低限度。为什么住在同一地点的日本人遇到火灾能够逃生,而对地理环境相对熟悉的中国人却命丧火海呢?分析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消防知识淡漠所致。日本人很注重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重视消防知识的宣传,他们从幼儿期就接受消防知识教育。所以,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幼儿园应把消防知识教育当成安全教育课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火灾中,很多人不是被火烧致死,而是被烟呛死的。如果用湿毛巾或者手帕,捂着鼻、嘴,可以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然而,一旦发生火灾,学校、商场、公众聚集场所哪有那么多现成的毛巾、手帕和水,人们又怎么在滚滚的浓烟中安全疏散呢?想到这个问题,我决定设计发明"火灾应急防  相似文献   

7.
如果家里失火的话,你会怎么办呢?现在就让我给大家讲一讲吧! 发生火灾时我们如何自救和逃生?在火场中,灼人的火焰、散发的毒气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在这生死一刻、千钧一发之际,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呢?  相似文献   

8.
时近岁末,校园安全的“警报”突然拉响:2008年11月13日上海政法学院门口有过路车辆轮胎爆裂,造成该校学生1死2伤;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徐汇校区女生宿舍发生火灾,4名女生为逃生从六楼阳台坠亡。这两起事件的发生,是偶然?是必然?它折射出的是近年校园伤害事故频发的严峻现实。  相似文献   

9.
火灾是实验室安全的重大威胁,不仅影响实验室精密仪器和科研材料的安全,同时更是威胁到实验室科研人员的生命安全。由于实验室内可燃物较多发生火灾又有突然性,如果在第一时间内没果断处理,火势便会迅速蔓延,为此火情报警系统至关重要。设计基于ZigBee的实验室防火远程监控系统,通过ZigBee组网的烟雾报警器能够快速准确检测实验室是否有火情发生,通过蜂鸣器鸣叫火情报警,并将摄取照片通过GPRS模块以报警彩信发送到指定手机,方便管理人员远程监控实验室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10.
《家教世界》2010,(12):19-19
黑夜,星星很少,小镇上的人都睡觉了。突然,在小镇东头冒出了浓烟,烟越来越大。是莲花大厦失火了!消防车拉着警笛到了现场。火灾是在大厦的二楼发生的,人们从烧毁的现场中发现了一具被烧焦的男尸。火是从二楼的会计室烧起来的,这会计室是两个人合租的。一个是阿查,一个是小龙,办公室有七十平方米大,只有一扇门通往走廊。这天晚上,两个会计师都留下来加班,到了九点左右,小龙先回家了,只留下阿查一个人。火灾警报器是深夜十一点半发出警铃声,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办教育》2004,(8):56-56
发生事故后,人们会共同涌向出口或者有光的地方,盲目跟随其他人,结果造成堵塞,互相拥挤。如果一人摔到.连锁反应,以摔倒的人为中心,涌上的人不断摔倒,使出口更加堵塞,大部分人员无法逃生。  相似文献   

12.
丁建庭 《学习之友》2013,(10):25-26
首都机场爆炸案、大兴摔死婴儿案、东兴计生局砍人案、驻马店连环杀人案……最近一段时:间,全国各地连续发生多起恶性暴力案件,造成多名无辜群众死伤。恶性暴力事件为何屡屡发生,人们的日常安全有没有保障,社会又该如何处理和防范?虽然这些恶性暴力事件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折射出的却是共同的社会暴戾之气,借用社科院教授于建嵘的话说——社会的“狠化”是当下值得警惕的一个现象。恶性暴力犯罪嫌疑人无疑都是一些“狠角色”,既不尊重他人生命也不爱惜自己性命,韩某因为一个小纠纷竞当街摔死婴儿,丁某因为邻里矛盾竞连杀5人。  相似文献   

13.
檀香     
四姨爱花,家里的后院,种满了花树,一年四季,鲜花不败,成了镇上一景。老早的时候,人们就传说,四姨家的花房里有一棵檀香树,只要你走进花房,便能闻到檀香的气味。可问题是谁也没有看到过这棵檀香树。  相似文献   

14.
1956年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中,“像”字已简化为“象”,也曾言明,如果使用中出现二者意义可能相混时仍用“像”。然而在三十余年的应用中,由于人们疏忽大意或考虑不周,因相混而引起歧义的事总有发生。比如“他下午4点才赶到动物园,象很疲劳,便匆匆转了转回家了”;又如“督促引导不是包办代替,象代替孩子做作业,是没有好处的。”这两句中的“象”就容易误解为大象。又如“象脚鼓”、“象鼻虫”、“象海豹”、“象牙会脱落”、“象妈妈”、“象尾巴在摇摆”等语句也是很易发生误解的。有鉴于此,1986年国家语委在重新颁…  相似文献   

15.
敬畏生命     
朱彬  代颖 《河北教育》2002,(12):12-12
教室前一排茂盛的国槐发生了虫灾,不知从哪里生出来的虫子几乎一夜之间便把槐树叶子咬得面目全非,树下一层虫屎。有许多虫子还爬到了教室里头,吓得一些女生大嚷大叫,给校长、老师和学生平添了烦恼,有的教师建议给树灌农药杀虫,有的老师却不同意这种想法,原因是:如果这样做,虫子自然会死,可树上跳跃的几十只小鸟也将命丧黄泉,争论没有结果。我把这个问题拿到课堂上交由学生讨论。学生们的想法竟出奇地和我一致:建议用环保的方法杀虫,这样既能保护树上的小鸟,也能达到杀虫的目的。我很欣慰,因为我从学生身上看到了他们对生命的…  相似文献   

16.
读书的艺术     
读书或书籍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的一种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机会享受这种权利的人们看来,这是一种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当我们把一个不读书者和一个读书者的生活上的差异比较一下,这一点便很容易明白.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谈话,他只看见他周遭所发生的事情.他在这个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这个谈话者引导他前进,带他到一个不同的国度或不同的时代,或者对他发泄一些私人的悔恨,或者跟他讨论一些他从来不知道的学问或生活问题.  相似文献   

17.
学生习作时感到无话可说,作文缺乏新意,不够生动……这是作文教学需要解决却又久悬未解的突出问题。究其原因,很多教师认为现在学生的生活不够丰富多彩,既无法让学生产生胸有千壑、不吐不快的写作冲动,也常让学生陷入无米下锅、力有不逮的困惑之地。其实,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是不尽相同的。如果认真地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我们会发现,学生的生活并非想象的那样单调。只是从生活到写作有一段距离,我们没有引导学生很好地走过去。  相似文献   

18.
一般而言,人世间会发生许许多多的惨剧,但如果要举出最令人痛苦之事,也许只能说是丧亲之痛了。中国古人把“白发人送黑发人”视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有道理的。在某种意义上,人们对自我之死还能面对,因为它毕竟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结局;而突遇至亲的非正常甚至正常的去世,则往往无法接受,在心理及生理上受到重创。这样的遭遇甚至使一些人丧失生活下去的意愿,由此便造成新的人生悲剧,如自杀或心如死灰状态的发生。所以,伴随着亲人的亡故,家庭内的遗属们必会产生哀伤、痛苦、不舍、焦虑等负面情绪,不得不去面对死亡带来的悲痛与生命中的失落等问题,形成所谓“丧亲家庭”。为了让现代家庭生活达到和谐状态,需要引入“心灵环保”的概念,通过这一途径来为丧亲家属提供哀伤抚慰的服务;同时还要研究哀伤抚慰的方法与实现的硬件建设,帮助丧亲家庭尽快地从悲伤中超拔出来,步入正常的人生轨道。  相似文献   

19.
周国平 《课外阅读》2009,(14):22-23
青春拥有许多权利,文学梦是其中之一。但是,我不得不说,青春与文学是两回事。文学对年龄中立,它不问是青春还是金秋,只问是不是文学。在文学的国度里,青春、美女、海归、行走都没有特权,而人们常常在这一点上发生误会。问你会不会拉提琴,如果你回答也许会,但还没有试过,谁都知道你是在开玩笑。然而,问你会不会写作,如果你作同样的回答,你自己和听的人就都会觉得你是严肃的。指出这一点的是托尔斯泰,他就此议论道:任何人都能听出一个没有学过提琴的人拉出的音有多难听,但要区分胡写和真正的文学作品却须有相当的鉴别力。  相似文献   

20.
《新作文》2006,(Z1)
从某种角度而言,人类历史就是产生梦想并实现梦想的历史。遨游太空是人类自古以来梦寐以求的美好梦想。经过祖祖辈辈千百年的奋发努力,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终于使载人航天的梦想在20世纪变成了现实,并成为人类航天事业中最辉煌的一个里程碑。在这样的一个航天梦里,没有国界。面对未知的宇宙,地球人是一个团队,即便这团队之间也存在竞争,但这竞争无疑是在朝着互相促进的方向良性而行。无论路途多么遥远,无论征程多么凶险,人类却锲而不舍地要挣脱地球的引力,亲身去投入到太空的怀抱。在美国“发现”号停留于空间站期间,女机长柯林斯曾以诗文纪念先驱——“敢于探索未知陆地者,将了解前所未见之事; 敢于探索海洋者,将了解前所未闻之事;但在静默之翼上探索天空者,那些天空的探险家,将了解从未梦想之事……”朝向这曾经“从未梦想”的方向,升腾起梦想的火焰,照亮无垠的宇宙,必定比之陆地的坚实与海洋的广阔,更能交代出整体人类的前途与命运。在“阿波罗1 号”事故中丧生的航天员格里索姆曾说:“如果我们死去,我们想让人们接受这一事实——我们所进行的是一个冒险的事业。我们希望,如果我们发生了意外,这一计划将不会因此而延误。”人类的勇士,怀抱“我们和你们有共同的梦”的决心,而义无返顾地踏上征程。曾看勇士出征,当思英雄安归,等待一个凯旋的答案——因为仰首星空的我们,和探索天空的他们,也有共同的梦。在这份感动与共鸣中等待,自然祈愿人类放飞的梦想此番不再折翅。通往星空之路虽然困难丛生, 但梦想不死,便风雨无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