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晓红 《湖北教育》2004,(23):35-36
教师要关注学生如何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特别要关注学生用什么方法获得知识,是死记硬背背会的,还是大量做题练会的,还是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的。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导致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是不一样的。因此,每堂课都应该让学生得到对心灵有所触动的东西。否则,就没有意义了。  相似文献   

2.
宽容与爱     
正想教育引导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也就是要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然而,学生的心灵之门并不像我们的超级市场,对谁都开放,你需要什么,就去选什么。特别对不熟悉、不信任、不知心的老师,他们常常紧锁心扉,不把真情实感流露出来。我们只有宽容的理解和信任孩子,宽容的期待和激励孩子,才能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门,取得较好的育人效果。在我的班级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这天,天刚下过小雨,同学们在操场上玩足球。一个高年级的大男孩为了抢踢足球,把我们班的"小不点"王海龙同学推倒,摔得王海龙满身泥巴。看到班里人人喜爱的"小不点"受到委屈,我们班的  相似文献   

3.
不时听到有班主任抱怨:现在的学生太调皮,真难管。真的是这样吗?不,绝不!关键是我们的教师没有掌握好的教育方法。我想,要教育好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要了解学生,就要掌握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方法和本领。道理很简单,正如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所说:“学生心灵的门不像集市贸易的大门,对谁都那么  相似文献   

4.
培育学生的道德情怀,提升学生的心灵境界,让学生成长为一个有胸襟、有抱负、明是非、辨美丑的大写的人,是自古及今、不分中外所有学科的教师都必须肩负的重大责任。卢梭在《爱弥儿》中说过:“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因为问题不在于拿什么东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导孩子怎样做人。”  相似文献   

5.
教师要关注学生如何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特别要关注学生用什么方法获得知识,是死记硬背背会的,还是大量做题练会的,还是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的。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导致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是不一样的。因此,每堂课都应该让学生得到对心灵有所触动的东西。否则,就没有意义了。  相似文献   

6.
想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教师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心灵自由的人。教师不仅要容忍学生的精神个性,更要容忍学生对自己说“不”。因为只有教师民主的阳光,才能照亮学生创造的原野。教师必须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不让他们因为各种原因而感到压抑和产生受遗弃感。  相似文献   

7.
<正>一、净化心灵提高认识马斯洛说:"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因此说,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首先要净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知道好习惯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好习惯的认识,知道什么是好习惯,要发扬;什么是坏习惯,要改正。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我们要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让学生去认知。1.榜样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学生心灵的教育对其成长很重要.而要做好这一工作,便应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对此,有的老师感慨:“我要走进你的世界,你不让;要你走进我的世界,你不进。”怎样让学生而对老师而不再加以设防呢?班主任生活告诉我:爱,是师生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9.
品读     
<正>教育,请给人以心灵的自由。教育的职责是什么?新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李镇西如是说。给人以心灵的自由指的是学校要努力为师生提供适合其自由发展的环境。教师应当是精神自由的,要允许教师有"和别人不一样"的想法,让教师用思想照亮学生的梦想。学生应该有着舒展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格,知识是力量,良知才是方向,健全人格的塑造才能让学生走得更远。  相似文献   

10.
王剑 《河南教育》2005,(9):25-25
众所周知,越是心灵和情感敏锐的人,他们对生活的认识越是独特和深刻。学生作文也情同此理。因而,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向外看,学会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向内转,培养他们敏锐的感受和领悟能力。当然,想获得这种能力是没有什么捷径可走的,只有经过艰苦而系统的训练。  相似文献   

11.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是一个个多彩的世界.我们如果不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动态和情绪变化因势利导的话,就不能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就捕捉不到学生那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我们的教育就不能有效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了解他们有什么需求,遇到了什么难处,有哪些解不开的疙瘩……从而因材施教、因材施管、因材施导,把师爱的阳光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12.
作文是高考试卷中分数比例最大的试题。因此,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是,作文教学又是语文的重点与难点。因为学生不知道作文怎么写、写什么。这就需要教师触动学生的心灵,采取相应的策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发展,这已成为当前大家的共识。但联系教学对象我们要发展儿童的什么?叶圣陶先生早在80年前谈到小学国文教育应当怎样改革时明确提出了“须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的心灵的学科”的著名论断。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发展儿童的心灵。一、发展儿童心灵的意义首先需要明确“心灵”是什么?简单讲,“心灵”就是指“人的思想感情”。叶老为什么强调语文是发展儿童的心灵的学科呢?语文教学和发展儿童的心灵有什么关系呢?第一,语文学科发展儿童的心灵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语文是一门表情达意的学科,通过语文教学发展学生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湖南教育》2007,(10):30-32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人们对自己工作、生活满意度的一种主观感受。普希金说过,幸福的特征就是心灵的平静,心灵怎样才会平静?无非是满足自己心灵的需要。校长的幸福是什么?校长的幸福是学生的成长,是教师的成功,是学校的成名,是社会的认可。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专家认为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同时需要3个“世界”的丰富和成熟: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心灵世界。而心灵世界的丰富和成熟往往要靠文学艺术来培养。文学教会学生什么是  相似文献   

16.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要引导学生以整体的方式体验音乐,强调音乐的整体感受和整体把握。因为音乐是直接作用于心灵的艺术,音乐教育就是心灵的教育,把音乐肢解成七零八落的碎片,是不可能打动心灵的,更不用说让学生领悟音乐之美了。所以,感受和把握音乐的最好的方式无疑是整体性的,学生对音乐的审美体验也只有通过整体的方式才能更好地获得。  相似文献   

17.
心育是教书育人的美好境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国特级语文教师钱梦龙说:“教书育人,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师生间心灵的沟通。只有始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才能以自己的心去发现学生的心。这种以心发现心的艺术、师生心灵沟通的艺术,正是最重要的教学艺术。”这说明了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灵教育的重要性。在教书育人实践中,无论教师采取了什么方法,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塑造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18.
童心颂     
这是一个使人心灵震颤的真实故事!我的心灵正在经受这种震颤。我不能不写出这个动人的真实故事,让它走进千万个读者,走进无数的心灵! 吃午饭时,学生对我说,他们学校高一(二)班有一位同学,中考成绩很好,但家里困难读不起书,而远在千里之外的荆门石化一中一位班主任老师决定每月登30块钱,班上学生每人每月拿一块钱,资助这位同学读书…… 我当时只觉得喉咙里忽地被什么哽住,眼睛里要滚出什么,不能继续吃下饭菜。我说我马上去学校了  相似文献   

19.
柏拉图曾说,人要合目的活着,其心灵就需要得到培育和教化。从这一句话中便引出了我们对"心灵教育"探讨,还引发了我们对什么是心灵、什么是心灵教育的思考。心灵教育关怀人的自我认知、德性、个性以及全面发展。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反思,引发了我们对心灵教育现状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0.
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教育理论中,提出了“心灵教育”的概念。他要求教师“必须随时发现学生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和能力,耐心地倾听学生的说明,并细心客观地对学生作出反应。”“弄清一个人的底细,他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他正在走向何处——这意味着心理疾病的揭露。”班主任通过品读学生的周记,及时倾听学生的心声、发现学生身上的亮点、探知学生心理上的病疾,然后,通过批阅周记,实现师生间的心灵对话,可收到“心灵教育”的良好效果。下面略举几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