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Chinese Medical Journal,CMJ)与国外三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美国医学会杂志》通讯类文章的差异,为优化国内医学期刊通讯类栏目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期刊引证报告》,比较2015—2016年CMJ与国外三大医学期刊通讯类文章的载文情况,分析2017年排名前10位高被引文章的特点。【结果】 CMJ通讯类文章刊载量、比例、被引频次和引用率均明显偏低;同时,对学科研究热点追踪程度低,从而导致被关注程度较低。【结论】 国内医学期刊对通讯类文章重视程度不高,所发表的通讯类文章影响力较低。应重视通讯类栏目建设,及时把握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社会热点,刊发高影响力通讯类文章。  相似文献   

2.
基于WoS和CSCD的肿瘤类高被引文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WoS和CSCD数据库中1000篇肿瘤类高被引文献的特点进行分析,以期为杂志组稿约稿提供依据。[方法]分别检索2005-2014年间WoS和CSCD数据库中年被引频次前50的肿瘤类文献,分析其第一作者、总被引频次、发表后1~5年内被引频次、文章类型、作者单位、基金情况、学科分布、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等,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WoS数据库中高被引文献的被引频次远高于CSCD数据库[(29218.5±16693.9)次vs. (552.3±308.7)次]。高被引文献中,论著类文章占比重较高(72.8%),且在文章发表后5年内,年被引频次波动不大。流行病学研究、大型临床多中心试验研究、指南类文章以及知名专家述评是被引用的热点文章。[结论]国内外文献学术质量仍存在较大差距。杂志组稿应从流行病类文章、知名专家述评以及多中心临床试验入手,以提高整体被引频次以及学术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论文使用次数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以判断使用次数是否可作为论文影响力评价的客观指标。【方法】 利用Web of Science(WoS)新推出的“文献级别用量指标”,对《中国天然药物》高使用和高被引论文的使用次数和被引频次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并研究整合替代医学学科论文使用次数对被引频次的表征意义。【结果】 被引频次、使用次数及使用次数(180天)三者之间互相具有较好的相关性。2014年和2015年高使用论文获得高引用,表明期刊可以利用论文发表2年内的使用次数预测其未来是否高被引;年代越久的高被引文献,也可能带来后续使用次数的二次提高。【结论】 论文使用次数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研究未能形成定论,时间跨度的选择可能是造成矛盾结果的主要原因。论文使用次数与被引频次的峰值出现时间不同,但二者呈正相关,使用次数可作为论文影响力早期评价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4.
沈婷婷 《情报探索》2014,(12):30-32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对分数阶微分方程领域各时间段高被引论文及重要国际期刊上发表的相关论文的高频关键词进行分析,揭示了分数阶微分方程领域的研究热点,比较分析了上海大学在此方面的研究优势和不足,帮助本校师生及时把握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了解相关学科的优势和特色。  相似文献   

5.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对2008—2018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CPSF)SCI论文产出数量、被引频次、作者机构、学科门类、期刊来源、区域分布等进行研究分析,利用SPSS 21.0进行配对资料Wilcoxon检验,验证相关参数的显著性。研究发现:2008—2018年共发表CPSF-SCI论文59434篇,高水平科研产出越来越多,高被引论文水平略高于全球基准值,CPSF-SCI论文数量与CPSF资助人数在机构、学科门类、区域分布上基本一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也存在CPSF-SCI论文人均数量少、资助成本高、刊载期刊总体水平不高、学科门类分布不均、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目的】研究整合替代医学领域24种SCI期刊的文献计量指标,分析发展态势及中国对该领域的贡献。【方法】 利用JCR统计各期刊2014年度影响因子(IF)和特征因子,利用Web of Science分析各期刊2013和2014年两年的总发文量、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h指数等指标,分析中国对该学科领域的贡献,并研究Top100篇高被引文章的学术特征。【结果】 中国整合替代医学领域3种SCI期刊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且中国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水平较高,中国论文在Top100高被引论文中占43%。【结论】整合替代医学是中国的优势领域,国内整合替代医学期刊的水平与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学术影响力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中国整合替代医学期刊国际影响力有待提高,以留住国内优秀稿源。  相似文献   

7.
高被引学者论文代表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可用来衡量全球重要的科技发展变化,反映一个国家、机构或学者的科研水平和创新影响力。近年来,国内外许多机构或学者均对高被引学者及其发表的论文予以重点关注,而分析高被引学者论文的跨学科特征将有助于引领其他学者形成新思路和新见解。基于此,本文以2014年经济与商业领域高被引学者为考察对象,以其论文所属Web of Science Category为学科衡量依据,通过高被引学者所发表论文的学科集成化指数、学科专业化指数和学科扩散化指数,系统评估了高被引学者论文的学科分布及其集成和扩散特征。研究有助于把握高被引学者论文的跨学科程度,以期为其他学者开展高水平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8.
基于Web of Science的我国生物技术文献的计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伟  吴信岚 《现代情报》2011,31(11):109-115
本文以JCR最新网络版(2009年)收录的38种生物技术源期刊的文献为研究对象,以Web of Science为研究工具,以文献研究和统计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对10年来(2001-2010年)收录的生物技术领域的文献数量、类型、学科领域、来源期刊、科研机构、被引频次等要素进行分析,并与美国生物技术研究的现状进行比较,为我国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2005~2014年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数据库收录的内蒙古农业大学科技论文为例,利用SCI和TDA(Thomson Data Analyzer)的分析功能,分别从论文产出趋势、科研合作国家与机构、学科领域分布、作者、论文被引频次、期刊影响因子等方面,对科学研究成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不同学科学术性论文和综述评论性论文的零被引率。【方法】 选取4个被引半衰期相差较大的学科,从Web of Science中获取各学科2008年发表的学术性论文和综述评论性论文在发表后10年间的被引频次,研究其零被引率的变化情况。【结果】 所选4个学科学术性论文和综述评论性论文在发表当年的零被引率均高于60%,随后逐年下降并趋于平稳,发表10年后零被引率稳定在10%以下;不同类型文献的零被引率差异明显;不同学科的零被引率均有所不同,被引半衰期越长的学科,其学术性论文零被引率越高。【结论】 不同学科学术性论文和综述评论性论文的零被引率变化规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以Web of Science引文数据库为检索对象,对1900-2012年间全球发表的深海资源相关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从年度发文量与被引用量、主要论文著者、主要发文国家与机构等角度揭示深海资源研究发展轨迹。通过高频次关键词分析得出深海资源研究的5大问题是:生物物种、进化及多样性;沉积物;大洋环流与气候;有机物;生态环境、群落结构。从高被引与前沿热点分析得出深海沉积物与深海生物资源是其热点研究问题,且依然是未来深海资源研究的主要学科问题。  相似文献   

12.
PLoS ONE发表的中国论文学术影响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PLo S ONE近年来在我国炙手可热,为了解该刊发表论文特别是中国论文的学术影响力,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选取该刊发文数据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国家或地区分布、被引频次、高被引、零被引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全面分析该刊发表的中国论文在全球所处地位。结果表明,PLo S ONE自2010年成为SCI源期刊后,发表中国论文数量迅速增加,且多是高水平研究机构和国家级基金资助的研究论文,但其学术影响力整体表现为篇均被引低、高被引论文少、零被引率高。大量新发表的论文受时间因素影响受关注程度较低,以及论文本身学术水平可能是影响我国论文整体学术影响力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数据来源,运用文献计量、知识图谱等方法,利用CiteSpace软件和VOSviewer软件对信息素养研究的时间分布、地域与研究机构分布、发文作者、被引作者、被引期刊、高被引文献、研究热点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信息素养研究主题演化历程与学科生长点透视,预测该领域未来将向理论归纳、新冠病毒机理分析、电子健康数据收集和不同人群健康知识教育4个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李范  马驰  黄德生 《现代情报》2012,32(9):9-15,19
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各类极端天气频繁发生,所造成的灾害损失和影响也不断加重,因此,对极端天气的研究成为世界各国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本研究检索了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录的关于极端天气研究的文献,统计和分析了这些文献的年发表量、文献类型、国家、发文机构、著者、来源、学科类别分布,并确定了高被引作者、高被引出版物和高被引文献,同时对高被引文献进行了共引聚类分析获得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从而了解极端天气研究的发展历程,客观反映当前该领域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现状,并为今后更好的开展极端天气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正确认识科研基金资助投入和高水平国际论文产出之间的关系,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引文索引数据库中2012—2016年间发表论文最多的六国(美国、中国、德国、英国、日本和法国)的科研基金资助与论文产出进行整体分析。研究发现,各国基金资助存在三种模式:单一基金主导模式、双基金共导模式、多基金参与模式。各国SCI基金论文的数量是非基金论文的两倍多,被引频次也是非基金论文的两倍多,科研基金资助能够显著提高SCI论文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其中单一基金主导模式下的基金论文的最大被引频次最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研中国近5年来的光学论文发表情况,为光学学科与光学期刊的发展和创新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 对2011—2015年间中国在SCIE光学类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进行分析。【结果】 5年间中国作者在90种SCIE光学类期刊上发表了37371篇文章,总被引161069次,篇均被引4.31次。中国作者的文章发表数量逐年上升;中国与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在光学领域均有合作研究;中国研究机构在光学多个分支领域发展活跃。【结论】 提升我国已有英文光学期刊的质量、创办细分学科方向的新期刊、培养光学领域年青学者可以促进我国光学期刊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对2008—2018年CPSF-SCI论文产出数量、被引频次、作者机构、学科门类、期刊来源、区域分布等研究分析,利用SPSS21.0进行配对资料Wilcoxon检验,验证相关参数的显著性。研究发现,2008—2018年共发表CPSF-SCI论文59 434篇,高水平科研产出越来越多,高引论文水平略高于全球基准值,CPSF-SCI论文数量与CPSF资助人数在机构、学科门类、区域分布上基本一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也存在CPSF-SCI论文人均数量少,资助成本高,刊载期刊总体水平不高、学科门类分布不均、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冠状病毒(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的暴发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和期刊界的广泛关注,截至2020年6月15日,国内外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相关文献已超过4万条。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英文网站数据库“Web of Science”和中文网站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华医学期刊网”,通过文献检索的方式,检索2020年1月1日至6月15日COVID-19相关科研成果在国内外科技期刊报道的情况,比较国内外科技期刊在重大科研成果报道中的差异,并对热点文章进行重点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外科技期刊发表的文献总数量接近,均超过2万条;国际顶尖英文期刊《柳叶刀》上发表的论文影响力(单篇总被引频次最高达1553次)远高于中文期刊(单.篇总被引频次最高达185次)和国内较好的英文期刊(单篇总被引频次最高达241次)。中国英文科技期刊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国内科研人员国际交流的需要,中国需要创办和培植更多更好的英文科技期刊,同时应该加快英文期刊数据库的建设。研究结果可为中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供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外社会网络分析领域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1999年-2010年的文献数据为研究样本,首先对样本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再借助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分析了国外社会网络分析(SNA)领域研究所涉及的重要学科领域和国家(或地区)分布情况,通过文献共被引分析研究演进过程和规律,通过共词聚类分析研究热点,最后探析前沿领域和研究趋势,为国内社会网络分析领域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0.
高校潜力学科发展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InCites的论文数量及被引频次,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高校潜力学科发展进行了预测研究。首先依据2004-2013年InCites数据建立GM(1,1)模型,通过模型的拟合分析,预测未来若干年高校潜力学科高水平论文的发展趋势。然后通过总被引用频次预测值与ESI数据库中的最低值进行比较,给出了高校潜力学科与世界前1%科研机构的差距。实证分析表明,基于灰色系统的建模方法可以对高校潜力学科的发展趋势作出合理的预测,研究结果将为高校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