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不久前,武汉大学新闻系几名研究生、本科生和干修生来到了我的住所——淘石山房,他们就《新闻知识》1989年第1期和第3期分别发表刘惠文同志《论新闻报道的分类及对“深度报道”的质疑》和何光先先生《再谈深度报道——兼与刘惠文同志商榷》这两篇文章提出了一些问题,有谁知在我回答这些问题之时,我的夫人将无线话筒放在了我们的旁边,在隔壁房间录下了我们的所有谈话。因此,现根据录音整理如下,以求教于二位先生和新闻界同仁。  相似文献   

2.
何光先先生: 读了先生发表在《新闻知识》1989年第8期上《答车英》一信,感慨万分,先生这种严谨治学精神和勇于探索争鸣的气魄实为我永生学习之。先生在信中所提观点与我有不少同感,但也给我提出了一些很值得继续思考的问题。不瞒先生:我是潜力研究西方新闻学的,原本也不想再在所谓“深度报道”上花更多的精力,然而,正是由于先生的精神和气魄以及所提出的问题,促使我又拿起笔来,就此问题再度与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3.
答车英     
车英先生: 读了先生发表在《新闻知识》1989年第6期上《关于“深度报道”的问答录》一文,到知先生对深度报道(或者先生说的应译为“深入报道”)颇感兴趣,十分高兴!随着新闻媒介及其传播技术的发展,新闻实践行为方式在不断变革,尤其是新闻报道方式的变革更引人瞩目。关心和研究这些变革是实践工作者也是科研工作者、教学工作者的本份,不然,就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也难以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具有现代新闻知识特别是具有现代新闻意识的优秀人才!对这一点,从关心深度报道并对此有所研究来看,先生是深知自己的使命的。值得学习! 先生对深度报道的见解,立论基本是可取的。只是有一点,即“深度报道的源与流”的问题,由于我  相似文献   

4.
《新闻知识》编辑部来信要我谈谈深度报道。开始我不想再谈这个问题了,因为在1987年第8期《中国记者》上我曾撰文谈过这个问题,该讲的都讲了,这以后又没有什么新的见解;但是,近来看了《新闻知识》发表的几篇关于深度报道的讨论文章,其中特别是刘惠文同志《论新闻报道的分类及对“深度报道”的质疑》一文之后,觉得还有“再谈深度报道”的必要。因为,刘惠文同志在文中完全否定了深度报道,把它看成是一种“随心所欲地诡称……所  相似文献   

5.
蔡惠福《运用深度报道强化军事新闻的指导性》 (《新闻与成才》1994年第4期) 文有仁《毛泽东与新闻写作》(《新闻与写作》1994年第4期) 郭东斌《在舆论导向中发挥“空调机”作用》 (《新闻战线》1994年第4期) 满运来《大变革给新闻宣传带来的新课题》(《中国记者》1994年第4期) 东旦《昏昏与昭昭》(《新闻记者》1994年第  相似文献   

6.
一、信息又是什么呢? 《对新闻定义的再认识》(载《新闻知识》1989年第11期)认为,“新闻是……事实”、“新闻是……报道”、“新闻是……传播”,等等定义,由于在定义方法上出了毛病,所以“不能成立”,而具有科学性、客观性、普遍性、鲜明性的  相似文献   

7.
《把我们的党报办得好些更好些——丁关根同志在全国省级党报总编辑研讨班上的讲话(摘要)》(《中国记者》1995年第4期) 黄种生《增强权威性 提高可读性》(《新闻战线》1995年第4期) 沙河《艰苦奋斗是新闻记者的本色》(《新闻通讯》1995年第4期) 胡锦章《增强大局观念 抓好重点报道》(《新闻知识》1995年第4期) 吴锦才《谈典型报道的创新与继承》(《新闻与写作》1995年第4期) (多“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编采之友》1995年第4期) 李雯峻《走出“舆论监督影响团结稳定”的误区》(《记  相似文献   

8.
响亮的栏目     
《新闻知识》杂志设的栏目30多个,其中办得很有特色的栏目有“卷首论坛”、“新闻研究”、“新闻纵横”、“总编辑角色谈”、“得奖新闻采与谈”、“谈谈经济报道”等等。而“谈谈经济报道”栏目是比较难办而义办得比较成功的。如1991年第6期刊登的《寻  相似文献   

9.
《中国报刊报》2月18日一版头条发表记者访问记,报道何光先同志就“如何争取新闻的最佳社会效果”问题发表的意见。报得写道:2月1日上午,记者访问了全国新闻学会副秘书长、首都新闻学会秘书长何光先同志,请他就新闻宣传的最佳社会效果问题发表了谈话。  相似文献   

10.
“客观报道”本是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中的基本问题,已有许多研究。由去年甲A足球联赛大连万达对广州松日这一场比赛及其报道而产生的“羊城疑案”,又引起新闻学术界对此问题的关注。《新闻记者》今年第2期开始组织“专题讨论”,转载了《新闻界》98年第5期程天敏教授《也谈“客观报道”》,同时发表了周也平先生的商榷文章《客观报道辨析》。这表明我们的新闻学研究在发扬理论联系实际传统的同时,正在光大学术争鸣的精神,对学术问题开展深入的探讨。这不能不令人欢欣鼓舞。因此,笔者愿意就“客观性原则”与“真实性原则”的关系从…  相似文献   

11.
1998年3月24日《羊城体育》一篇《“首尾”之战场外音》引发了一场新闻官司,同时也引起新闻界关于“客观报道”的争论。上海《新闻记者》1998年第6期贾亦凡、顾向东《“羊城疑案”谁与评说》一文提出对“客观报道”的看法;四川《新闻界》1998年第5期发表程天敏教授《也谈“客观报道”兼舆论监督》对此观点提出异议。1999年《新闻记者》开辟“客观报道讨论”专栏。而谈及客观报道,又会牵涉到新闻倾向性的问题。1998年—1999年四川《新闻界》发表数篇文章讨论“新闻倾向性”问题。读过这些文章,感觉受益非浅…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新闻人有一个纠结,就是正面报道与批评报道的把握问题. 我想到范敬宜先生22年前的一篇文章,不长,极好,尽显大家风范.1990年,时任经济日报总编辑的范敬宜先生写了《正确理解正面为主的宣传方针》,发在《新闻战线》当年第7期.范老在文章中分析了业界对“正面宣传为主”的一些模糊认识,指出:认识问题不解决,就很难自觉地、满腔热情地去从事正面报道,硬着头皮“奉命”行事,是肯定写不出好文章的.  相似文献   

13.
读者岑桐在《新闻知识》1989年第9期题为《好事可先透明一下》中指出:7月9日《新民晚报》头版报道王文娟和张骏祥主动纳税的情况,但未交代他们到底纳税多少。岑桐感叹此事“怪哉”,而我认为“怪哉”也许不怪。因为这里有几种情况需要予以考虑: 一、王文娟和张骏祥主动纳税,但纳税数目也许  相似文献   

14.
《新闻爱好者》1989年第12期在题为《“羡鱼”与“网”》一文中,有“报刊杂志”之说。其实“报刊杂志”之说系病语。因为“报刊”即指“报纸杂志”,  相似文献   

15.
《学习与思考》1984年第4期发表何光先的文章认为,新闻的可读性,是指新闻所具有的对读者有益、有趣和可信的素质。作者在分析新闻可读性的诸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时指出:真实性是可读性的  相似文献   

16.
两点说明     
我在《新闻知识》1993年第3期发表了《试论邓小平的新闻宣传思想》一文。石雨先生提出了责难。这种学术上不同观点的交锋、争论,是很正常的现象,有利于贯彻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因此,对此我抱着欢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如宏在《新闻战线》第4期上对电视能否作深度报道进行了探讨。尽管刘文强调,所谓能不能搞,“是指在现实中有多大可能性,并非从学术上说的”,但我还是以为,刘文实际上已经回答了他所提出的问题——能!谓予不信,刘文中所举的《社会瞭望》节目的出台,即是明证。因此,刘文所探讨的,其实是电视宜不宜搞深度报道的问题,归结起来,也就是两点:一是电视的深度报道能否达到不逊于报纸的深度报道的预期效果;二是在怎样的人力、物力、财力基础上,电视的深度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入开展和新闻观念的不断更新,在我国新闻界,当前对于新闻的服务性问题,出现了研究和实践的浓厚空气。《新闻知识》从去年第6期起,开辟了“新闻转轨笔谈”专栏,这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9.
记者不应"说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力丹先生的文章《用事实说话 不是新闻写作规律》发表在2002年第4期《采·写·编》杂志上。我基本同意陈先生的观点。 我理解,陈力丹先生的基本主张是,新闻记者是不应该“说话”的,反对记者在采写新闻的时候用自己的文字或语言发表观点。很明显,所谓“用事实说话”,说话者并不是“事实”,而是人  相似文献   

20.
关于批评报道的选题艺术,笔者曾在《新闻知识》1990年第7期发表一篇文章,题目是《“抱西瓜”与“拣芝麻”——谈谈批评报道的选题艺术”。本文要谈的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批评报道选题中的上、下两头的问题。“吃透两头”,这是新闻工作者的几句行话。那么,上、下两头在批评报道选题中各占什么位置,二者的相互关系又是什么呢?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总结过去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