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本期话题】近日,广西平南一所高中因学生违反校规,带手机进课堂而开除了20多名学生,引起较大争议。大多数学校认为"禁止手机进校园"是为了让学生安心学习,还课堂清净;大部分家长也坚决反对孩子用手机,认为手机容易造成孩子分散学习精力。但也有一些家长认为,手机可以方便家长跟孩子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只要孩子自觉,  相似文献   

2.
宗科 《学子》2012,(5):6-6
近日,央视新闻频道《焦点访谈》栏目对"广西平南师范高中因学生带手机进课堂开除20多人"事件进行深入报道,主播一番激烈地说辞后,将矛头指向该校所谓的"霸王条款"。作为一名教育战线的普通教师,心情久久难以平复。  相似文献   

3.
对学生纪律处分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围绕有关学生纪律处分问题展开的相关新闻报道可以说是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热点新闻,诸如《北京青年报》、《南方都市报》、《江淮晨报》、《武汉晚报》等多家在各地有影响的报纸都对相关事件进行了报道。其中,“女大学生怀孕被开除案”、“武某作弊被开除案”等有关学校处分的个案更是受到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很多人都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处分的目的是什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处分吗?处分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适?而要回答这些问题,就不得不对学生纪律处分的功能予以研究。一、对学生纪律处分的界定学校对学生的纪律处分是指学校对违反校规…  相似文献   

4.
对学生纪律处分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年,围绕有关学生纪律处分问题展开的相关新闻报道可以说是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热点新闻,诸如《北京青年报》、《南方都市报》、《江淮晨报》、《武汉晚报》等多家在各地有影响的报纸都对相关事件进行了报道。其中,“女大学生怀孕被开除案”、“武某作弊被开除案”等有关学校处分的个案更是受到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很多人都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处分的目的是什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处分吗?处分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适?而要回答这些问题,就不得不对学生纪律处分的功能予以研究。  相似文献   

5.
对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开除学籍"处分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普通高等学校管理规定》取消了“勒令退学”,保留了“开除学籍”。文章结合这二类处分的概念与内涵,从处分情形、人权维护、遵守法律和学校管理权限以及现代管理要求等几个方面分析认为,对原有学生管理规定进行相应调整是必要的,但应取消的学生处分应是“开除学籍”而非“勒令退学”。“开除学籍”剥夺了人的受教育权,侵害了人的基本人权,超越了学校的管理权限。  相似文献   

6.
"违纪、处分,再次违纪、加重处分,又违纪、开除(勒令退学)",笔者到学校学生工作处工作两年来,看到不少学生走上了这条重复违纪之路。为什么这些学生明知违纪可能会被学校开除,还要一次次地违纪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一是中职学生普遍存在比较严重的个人挫败感。他们往往在小学、初中就经历失败,又找不到扭转局面的办法,多数人都背负着"中考失败进入职业高中"这一沉重的十字架,渐渐演变成"破罐子破摔"。二是中职学校的德育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对于犯错的学生,我们都知道要从他们身上找到值得肯定的地方,积极引导他们改正错误,以求得进步。但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对违纪学生进行感化教育是一件相当艰难的事情。一些班主任经验不足,表扬无方,反而让违纪学生认为老师虚伪。另外,学校也缺乏对违纪学生的  相似文献   

7.
最近看到两件关于学校的事,让我特别感慨.一件是网传四川达州外国语学校不准带牛奶入校,两名中学生被迫蹲在校门口喝牛奶,引发热议.事发当天,两名学生一口气喝掉了11盒牛奶.目前,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已约谈该校校长,并责令学校对相关规定进行整改.另外一件是近日有媒体报道,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学生手册中规定"学习期间发生未婚性行为者,给予记过以上处分",引发网络热议.记者经核实后发现, 2014版的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手册中确有此项规定.2019版的《大连理工大学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与2014版本中的规定没有显著差异,疑为沿用.学校有关人员告诉记者,"学习期间发生未婚性行为者,给予记过以上处分"这条规定已经没有了,但此前有该规则时是否对学生进行过处分,尚不知.  相似文献   

8.
正走进课堂,自觉把手机关机,放进统一制式的手机套,移至课桌左上角……近日,浙江一所高校推行"无手机课堂"引发热议。记者走访北京高校时发现,大学生上课期间是否用手机全凭自觉,上课关机的学生寥寥无几。(据《北京晚报》报道)无论从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提高,还是高校的教育目的本身看,加强手机文明礼仪教育都显得极为迫切。  相似文献   

9.
2006年1月,中央民族大学开除了10名在期末考试中作弊的本科生。事件发生后,学生家长对学校的处理程序提出异议,认为上午作弊被抓,下午即被公布处分决定,不符合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程序要求,他们以程序欠缺为由质疑其处分的合法性。客观地说,程序欠缺一直是高校学生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从2005年3月国家教育部修订颁布的《规定》及其中对学生处分程序的条款看,我们已开始重视这一问题。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新《规定》对高校学生处分的程序性规定尚有不完善之处,存在瑕疵。因此,如何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处分程序,体现学生处分中的程序正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10.
北京大学近日出台《本科考试工作条例》,规定学生如在考试时使用手机,该门课程零分:两次作弊开除学籍。 《条例》规定,请人代考者和代人考试者,双方均给予勒令退学处分;第二次作弊者,给予开除学籍处分。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又追加了一条作弊行为——考试后作弊行为,即以央求、送礼、请客、威胁等手段要求老师提分、  相似文献   

11.
据《春城晚报》报道,丽江市某县一所完全高中作出“学生早恋可开除学籍”的规定。该校的做法引起了校内一些中学生和校外一些社会人士的热议。  相似文献   

12.
《教育科学论坛》2004,(6):64-65
9月1日起,浙江省将对中小学学籍管理办法进行重大修改。新的《浙江省义务教育学籍管理办法》取消了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开除学籍的处分,并明确规定不得开除学生和勒令学生退学;新的普通高中学籍管理办法也取消了勒令退学和开除学籍的处分;对学生给予处分的,  相似文献   

13.
张菁 《中国教师》2012,(1):20-21
<正>"学校禁止学生用手机,若违规即被开除",类似的近乎苛刻的"霸王条款"引起了一片争议,有的支持学校禁止学生用手机的做法,有的则对学校的做法"拍砖"。究竟学生该不该在校园中使用手机,对"违规"带手机到学  相似文献   

14.
对高校处分学生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高等学校有权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处分,这是学校维护正常教学秩序、完成教学任务所必需的。学校的处分方式共分为六类:即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和开除学籍。有的学校将处分分为五类,没有规定严重警告或者记过,其规定的原则和精神基本是一致的。我们可以把高校处分学生行为与公安机关对违法公民的行政处罚行为作一比较:高校处分学生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各高等院校制定的实施细则及处分条例,公安机关处罚违反治安管理的人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可见二者都是有法律依据的,能够…  相似文献   

15.
《教育文汇》2010,(2):6-7
最近在山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的《山东省义务教育条例(草案修改稿)》中有一条规定: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给予批评教育和相应处分,但是不得开除学生或者责令其转学、退学。这条规定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争议。  相似文献   

16.
高等学校学生处分权的法理学探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等学校是法律、法规授权的行政主体,它对学生实施的处分具有行政管理的性质。高等学校学生处分权是否具有可诉性,取决于学校的处分决定是否引起学生学籍的改变和身份的丧失,因此,将勒令退学、开除学籍这些严重影响学生受教育权的处分决定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立法宗旨、立法精神和发达国家行政法改革的趋势,也能有效地监督高等学校自主权的运行,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7.
伊朗教育部日前发出通知,警告国内各学校的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不得体罚学生,否则将受到开除处分和法律制裁。据报道,伊朗中小学校中普遍存在体罚学生的现象。为此,当地教育部门常常接到学生家长打来的电话,抱怨他们的孩子在学校受到体罚。  相似文献   

18.
<正>近日,来自重庆的小学三年级学生小希的作文《爸爸看手机》引发网友热议。文中写道:"我的爸爸很爱看手机,每次有空他都会拿出手机来看。有一次,我叫爸爸进来跟我一起看书、玩、画画,可我叫完后,爸爸没有听见,害我叫了很久很久,终于把爸爸叫进来了,爸爸进来的时候还拿着手机。"正当网友还在热议"最催泪作文"《我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吃晚饭》时,这篇感动许多人的作文又添了个姊妹篇,来自重庆的小学三年级学生小希  相似文献   

19.
据<春城晚报>报道,丽江市某县一所完全高中作出"学生早恋可开除学籍"的规定.该校的做法引起了校内一些中学生和校外一些社会人士的热议.  相似文献   

20.
<正>偶然的一次,我把学生的一篇日记转发到班级QQ群里就下班回家了,目的就是想让大家看看这篇不错的写话。没想到,一进家门,我的手机就"叮咚叮咚"响起来。打开一看,哇,都是家长和学生的热议。有的是文字,有的是声音。他们大多是赞美,有的还对某个词语的运用提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