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树木的家庭》选自《自然记事》,作者是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朱尔·列那尔(1864~1910)。这篇散文小品,文字虽短却写得妙趣横生,精细观察与精确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的情趣、感情和思想意志不露痕迹地揉进文中,使我们从字里行间感觉到他的心声。在文中,列那尔抓住了树林的“性格”特征,反映出树木们的“精神”面貌。列那尔借助于树木社会的风貌,既展现出一个理想的社会模型,又暗示了人类社会存在的某些弊病、灾难和冷酷现实。列那尔是一位基本功十分扎实的素描大师。作者将树木这一人们习见的植物描摹得那样准确逼真、形象生动。作者走…  相似文献   

2.
课堂导入,即教师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或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拉开课堂序幕,随之进入课堂教学主体的过程。它是教学艺术的第一个闪光点,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旨在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因此,课堂导入设置成功与否,直接关系整堂课的教学质量。现将“学会调控情绪”的不同导人方法作如下归纳与整理:  相似文献   

3.
前一段时间,郭初阳老师在一个散文教学的主题活动上,执教了法国作家于勒·列那尔的两则散文小品。这一课郭老师以其独特的视角、独特的解读、独特的设计让所有的老师(也包括上课的学生)记住了他的散文教学,也记住了法国作家于勒·列那尔和他的两则动物散文小品:《天鹅》《蟋蟀》。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人与人进行沟通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能正确、灵活地运用教学语言是每位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一位出色的教师不仪要做到教学语言的“准确”、“简洁”、“富有逻辑性”,还要做到“生动”、“活泼”、艺术地应用教学语言,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师生情感交流。下面就教学语言效应问题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5.
作文想达到“笔落惊风雨”的境界并非一日之功。但只要勤于在阅读中学习语言,积累语言,活学活用,便能让你的作文语言“靓”起来!怎样学习语言?教你一个“三字经”:一读、二画、三抄。也就是说,如果在阅读中遇到喜欢的句子,就多读两遍,用笔把它画下来,方便的话再抄一遍。如此这般,你喜欢的语句基本上就记下来了。不同的人,其文章的语言风格也不同。那么,我们该学什么呢?下面就给大家两点建议。向作家学习书面语言作家学识渊博,用词准确,鲜明生动。他们的语言大多以书面语言见长,我们所学的语文教材中便不乏其例。比如读毕淑敏的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语教学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作为课堂教学的模式,对于语教师的教学评判也是以教师授课的形象生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来作为课堂教学好坏的标准。但是这些教学方法完全不能适应成人中专学生的特点。因为对于他们。我们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语言字学家、辞章学家.也不是培养学家或作家,而是培养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字的社会主义公民。根据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7.
简洁的力量     
不同的书有不同的含金量。世上许多书只有很低的含金量,甚至完全是废矿,可怜那些没有鉴别力的读者辛苦地去开凿,结果一无所获①。含金量高的书,第一言之有物,传达了独特的思想或感受;第二文字凝练,赋予了这些思想或感受以最简洁的形式②。这样的书自有一种深入人心的力量,使人过目难忘。在这方面,法国作家儒勒·列那尔的作品堪称典范。《胡萝卜须》是列那尔的代表作,他在其中再现了自己辛酸的童年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教学中。教学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练,富于感情色彩,儿童就乐于接受,就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对一名教师来说,要使~堂课上得精彩、生动、有趣,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还要精心地备好教学语言。设计好导入语言是“备语言”的主要方面之一。下面笔者结合苏教版第十一册中的几篇课例,对课堂导入语言设计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9.
何元生 《中学文科》2006,(11):42-42
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标志。郭沫若说过:“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语言的敏感,这东西水到渠成、冷暖自知……这种语感的培养在青少年阶段十分重要。”那么,怎样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有学者认为:“写作技能是未来公民生存的第一技能,也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技能。”而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写作技能的重要途径。综观各地的作文评分标准,我们发现,语言表达能力是考查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标准。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语言表达能力呢?笔者认为,学生的作文语言表达能力与学生的语言积累密切相关,因此,培养学生积累作文语言是关键。  相似文献   

11.
朴实平易明快简洁─—邓小平语言风格浅探邓东麟“风格即人”。如果说艺术风格是艺术家创作个性的体现,那么语言风格则是语言大师语言个性的体现。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邓小平继承和发扬了准确、鲜明、生动的马克思主义文风,形成了自己独特鲜明的语言风格.学习和研究邓...  相似文献   

12.
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篇好的文章,如果没有好的语言作为载体,那么即使有好的立意和构思,也不能给人以形象的直感,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部分也明确提出要“有文采”。因此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对于提高文章的可读性十分重要。那么,怎样才能使作文文采飞扬,让作文亮起来呢?一、重视拟题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好的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考场作文若能有一个简洁、醒目、动人、出彩的标题,使自己的作文题目一枝独秀,打动阅卷老师的“芳心”,产生让人眼睛一亮的效果,引起阅卷老师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四川教育》2002,(6):31-31
学科:小学数学。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第一册。教师:郫县郫筒镇第二小学唐学蓉。教学过程:上课了,唐老师首先操作计算机,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教学情境。多媒体演示:孙悟空的动画画面。“小朋友,你们喜欢孙悟空吗?”唐老师亲切地问道。“喜欢!”学生七嘴八舌地争着回答。“那你们知道孙悟空最喜欢吃什么?”“孙悟空喜欢吃桃子。”“好,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孙悟空是怎样吃桃子的。”多媒体演示:孙悟空吃桃子的动画。“刚才,我们观察了孙悟空吃桃子的情境。现在一个桃子都没有了,应该用什么数来表示…  相似文献   

14.
“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那么,在“主体分层探索创新”数学教改实验实验中我们怎样认识学生能力培养的意义,培养哪些能力和怎样培养这些能力呢 ?   一、能力与能力培养的意义   能力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有时是指一个人在当前发展阶段上已经具有的现实能力,有时指的则是一个人在现有发展的条件下,经过进一步学习和训练而达到更高水平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叫做潜能,也叫做能力倾向。它含有先天的因素。如一个人语言、计算、…  相似文献   

15.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一个作家没有生活的体验,就写不出好的作品;一个演员没有生活的体验,就演不出好戏;一个学生没有生活的体验,也写不出好的作文。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作文是最主要的语文实践手段。那么如何让作文教学紧密联系生活,本文笔者借鉴专家理论研究及自身多年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课堂实践,展开有效作文教学探究,努力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人与人进行沟通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能正确、灵活地运用教学语言是每位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一位出色的教师不仅要做到教学语言的“准确”、“简洁”、“富有逻辑性”,还要做到“生动”、“活泼”、艺术地应用教学语言,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师生情感交流。下面就教学语言效应问题谈几点体会。一、情感效应教师的语言要做到亲切、自然、大方,并要带上点“童趣”、“稚气”。如:“下面老师考考你,看看你是不是真懂?”“帮老师个忙……”等,这些语言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平等”的感觉,从心里乐意学习…  相似文献   

17.
英国文艺批评家西·康诺利在《现代主义运动》中,把列夫·托尔斯泰和卡夫卡等作家并列在一起,称为现代主义作家。如果从托尔斯泰善于描写人的心灵的奥秘,表现人的情绪、情感和心理活动这一点上来说,他的确有与现代派作家某些相似之处。但是,这位把“鲜明的现实主义”当作“唯一武器”的伟大作家,他表现人的情感和心理的出发点和基本方法,却同现代派有着根本的区别。现代派某些作家强调说:“我们的出发  相似文献   

18.
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拥有良好的语文素养是高素质人才必备的条件之一。能够准确流畅地陈述事件或语言材料,并作精要恰当地点评,是一个人好的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这样的能力从哪里得来?还是要从学生时期培养。这不仅能够直接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也有助于深化新课程教学改革。从目前教学实践来看,中学生的“述评”能力不高,大部分学生就某一个话题或事件,不知道怎么说,说什么,更不懂得该如何点评。培养学生的“述评”能力,就是要帮助学生训练“述评”的基本功,让学生逐步从说什么、怎么说,到说得清楚,说得简洁,说得有理有据。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素养,也能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述评”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主要是语言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无论阅读、写作还是听说活动,都离不开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突出和强调了语言训练,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注重语言训练呢? 一、走出传统的教学误区,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德国作家莱辛说:“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获取真理的能力,让我任选其一的话,那么我宁要获取真理的能力,而不要真理。”这里“能力”就是方法。达尔文说:“最有用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这些都启示我们:要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20.
李庆陆 《江西教育》2022,(10):12-16
如果把一个人的语文核心素养比作一列火车,那么我们的幼儿语言教学、小学语文教学、初中语文教学、高中语文教学、大学语文教学等,就是这列火车上的一节节车厢.要让整列火车飞奔起来,车厢与车厢之间就应该衔接好,让所有的车厢成为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